欢迎来到股票通市場熱點官网

【深度】内卷到天边,1.3万亿ETF如何“上新”?

时间:2025-04-27 07:48:03来源:

“這一年來,上新提到ETF,深度公募業內人士最常說的内卷一個詞就是內卷。但今天,到天我想和各位探討下,边万除了內卷,上新ETF能不能走向競合。深度”雪球副總裁劉江濤最近在一次會議上拋出這個話題。内卷當日參會的到天業內人士大多對此心有戚戚焉。

自年初《指數基金開發指引》施行後,边万ETF飛速發展。上新Wind數據顯示,深度截至12月5日,内卷全市場ETF及ETF聯接基金共計850隻(A/C合並計算),到天總規模為12926.84億元。边万其中,今年新發的ETF及聯接基金有325隻,合計募集資金1783.13億元。

325隻新發產品讓“細分到腳趾”的ETF卡位戰越演越烈。一場場真金白銀、赤身肉搏的宣發戰後,不論是公募基金、銷售渠道,還是投資者,均是身心俱疲。

但也有一些例外。

從恒生科技ETF,再到MSCI中國A50ETF,還有排隊中的風電、儲能指數,多家公司均卡在“指數滿1年”的時間點,一起申報、一起獲批,一起“把場子做熱鬧”。這樣的默契“競合”正引發熱議,它真的會是1.3萬億ETF賽道新方向嗎?

一超多強的格局

2004年,國內第一隻股票ETF華夏上證50ETF(510050)問世,這隻特殊的指數基金已經成長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股票ETF,截至12月3日,該ETF最新規模為528.87億元。

曆經17年,從0到13000億,股票ETF市場先後經曆了寬基獨霸天下、行業ETF異軍突起,到目前紮堆熱門賽道,挖掘冷僻指數的幾個發展階段。

在寬基ETF的競爭中,華夏、易方達、南方、廣發等老牌憑借先發優勢,搶占資源形成了強者恒強的頭部效應。

表:截至12月5日,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ETF共計21隻  來源:Wind界麵新聞研究部

以滬深300、中證500、上證180為代表的主要寬基指數中,老牌頭部ETF壟斷態勢已經形成,除滬深300有3隻ETF規模超百億外,其餘主要寬基指數通常僅有1隻核心產品。

除了寬基指數外,新興的行業主題ETF包括科創50、半導體芯片、光伏產業等正在迅速吸金。以科創板50ETF為例,華夏和易方達的科創板50ETF規模均已挺進前20。同為去年新發的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和華泰柏瑞中證光伏產業ETF,也雙雙規模過百億。

從管理人角度來看,目前ETF行業已經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其中,華夏基金以84隻ETF、總計2555.2億元的規模稱王。易方達、南方兩家緊隨其後,規模分別為1656.82億元、1267.74億元,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

從各家基金公司今年在ETF的表現看,已經有公司借著新發ETF實現了彎道超車。以國泰基金為例,今年新發了35隻ETF,規模合計為93.61億元,總規模達到了876.25億元,位居第四位。此前,該公司明確表示要打造“行業ETF百寶箱”。

表:今年以來新發ETF規模在20億元以上的公司明細  來源:Wind 界麵新聞研究部

紮堆新能源、科創賽道

隨著ETF這兩年的競爭走向白熱化,寬基ETF強者恒強,跟蹤同一指數頭尾兩端的ETF規模差距懸殊,有的達到百億規模,有的隻有百萬元級別。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4日,全場850隻ETF及ETF聯接基金(A/C合並計算)中,規模在10億元以下的就有640隻,其中325隻規模在2億元以下。

在此大背景下,各家基金公司更希望推出一些有特色的ETF產品,從而在ETF快速發展時代提前占好賽道,等待機會。動漫遊戲、有色金屬、港股通高股息率、畜牧養殖、車聯網等細分行業指數都成為了ETF跟蹤的標的。

例如今年新發行的325隻ETF中,跟蹤中證新能源相關指數的產品就有17隻。

表:今年以來新發行的新能源類ETF及聯接基金明細  來源:Wind 界麵新聞研究部

爭相發行行業ETF的背後,是公募基金互相角力、爭搶布局細分賽道的危機意識。某主動權益見長的公募公司人士直言,未來十年一定是指數化投資的天下。

“我們雖然以權益類主動型基金為主,但最近兩年也在下意識地布局ETF領域。公司認為,未來十年一定是指數型基金的天下。越早布局,越有勝算。”上述人士表示,他們的產品設計中,主要是根據行業未來的前景開展布局。從產業角度看,會優先布局新經濟行業ETF,規避傳統行業ETF產品。

“現在的市場行情下,哪個板塊最火爆,我們就趕緊申報什麽,先占坑,再說上市後的持續營銷。”另一家指數基金業績非常突出的公募公司人士表示。

跟蹤同一指數的ETF紮堆上報、獲批、募集、上市,這與指數基金開發指引新規有關。

今年1月22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均發布《指數基金開發指引》(以下簡稱《指引》),自2月1日起施行。

對於標的指數為非寬基股票指數的,滬深兩市交易所規定:一是成份證券數量不低於30隻,二是標的指數的單一成份證券權重上限不超過15%且前五大成份證券權重合計占比不超過60%,三是發布時間不短於1年,四是成份證券最近1年日均成交金額位於其所在證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的前80%。

在ETF基金經理看來,對上市指數基金影響較大的就是“標的指數發布時間不短於1年”這個規定,這意味著2020年新發的很多指數短期都無法上報相關的指數基金,這將非常考驗基金公司ETF產品布局的前瞻性。

ETF去庫存”時代

《指引》出台後,搶占某一個指數的ETF首發效應正在消失。“有些頭部公司,之前發行了很多ETF品種是眼光好,下手早,提前布局,獲得指數的ETF首發從而在體量上獲得優勢。”華夏基金方麵人士表示。

“基金公司對於熱門稀缺ETF的競爭已到白熱化階段,指數一經發布,即遭到瘋搶。如今基金公司布局ETF都是同時申報、發行和上市,之前的首發優勢現在已經不複存在,拚的是宣發能力和後續的持營和運營能力。後續誰能做大規模,需要各憑本事。”上述人士表示。

受《指引》新規影響,今年ETF審批速度空前加快,各家公募進入“ETF去庫存”時代。

以今年的重磅創新產品——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ETF為例,華夏、易方達、匯添富、南方基金等四家頭部公募齊聚,從上報材料到獲批、再到118日上市,總計21天,創下了國內ETF獲批和發行的紀錄。上市首日,首批四隻A50ETF總成交額突破百億元。

事實上,從獲批首日,四家公司的傳播戰就已經打響。“我們認為這個指數是有望對標納斯達克100、雙創50等優質指數的,所以公司內部特別重視,一定要盯緊後續的持營。”其中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表示。

“很多頭部公募的ETF一上市即可獲得幾十億元的交易量,一旦做大規模形成護城河,很難被其他基金超越。同類ETF最終隻會留下一隻規模最大的,而其他陪跑ETF會逐漸清盤。”另一家頭部公募的人士表示

“現在很多家公募手裏頭都有好幾隻ETF的批文,可以說排隊等著發。”談及目前ETF發售情況,上海一家千億規模的公募公司人士表示,他所在的公司11月初就率先上報了跟蹤中證風電和儲能指數的ETF,但截至目前仍未收到批複。

此外,《指引》中規定,“指數許可使用費由基金管理人承擔,不得從基金財產中列支”。目前指數許可費是萬分之三,而ETF收取的管理費也不過千分之五。這也意味著,ETF這個戰場,規模將始終是產品的生命線。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經有19隻ETF清盤,包括華夏、易方達、廣發、南方、博時、銀華等“大廠”均有產品清盤。

表:今年以來清盤的ETF產品明細   來源:Wind  界麵新聞研究部

上海一家老牌公募的內部人士表示,清盤的ETF中,不少產品淨值漲幅不及同期滬深300指數,投向債市的指基也不及產品業績基準,產品方向相對冷門且賺錢效應不佳,是規模萎縮的重要原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基金合同等有關規定,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後的對應日,若基金資產規模低於2億元,則基金合同自動終止,同時不得通過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延續基金合同期限。

內卷到天邊

今年5月初,首批6隻跟蹤恒生科技指數的ETF獲批發行。其中,大成恒生科技ETF選擇了提前一天發售,將發行日期定在了5月11日,其餘5家的發行日期均是5月12日。

但搶閘首發並沒有帶來超額的認購資金。Wind數據顯示,6隻恒生科技ETF中,首發規模超10億的隻有華夏、易方達、華泰柏瑞三隻,大成、華安、博時三家募集金額分別為3.93億元、4.55億元、3.12億元。

表:首批6隻恒生科技ETF發行明細   來源:Wind 界麵新聞研究部

當ETF的首發效應逐漸消失,這個已經“內卷到天邊”的萬億規模市場開始變了。

界麵新聞記者統計發現,不論是從恒生科技ETF,再到MSCI中國A50ETF,還有排隊中的風電、儲能指數,多家公司均卡在“指數滿1年”的時間點,一起申報、一起獲批,一起“把場子做熱鬧”的默契正悄然達成。

“現在幾家主要做ETF的公募都有專門的產品部門,這個部門主要任務就是分析研判現有的指數,並及時籌備相關產品的發行報備資料,以便在指數成立滿一周年時,第一時間向證監會提交申報材料。”一位來自業內頭部公募的人士透露。

“目前市麵上的指數雖然很多,但滿足《指數開發指引》新規要求的優質指數並不多,所謂僧多肉少,每家公司都盯著,都卡在這個時間節點一起上報。”另一家公募的人士也證實了這一點。

“最近兩年ETF的細分賽道越來越細,內卷上天,好的指數一經被發現,立馬被圍剿。再加上現在證監會的信息化程度很高,有一家公募上報了相關產品,立刻有一堆同行衝上來抄作業,都來申報同質化的產品,最多就是差一兩天的事兒。”有公募內部發行部人士苦笑表示。

而對於同一時間段上報的同類發行材料,監管部門一般選擇統一批複。“產品獲批後,一般先是證監會的工作人員打電話告知發行部,然後通過傳真形式發送批文到公司。一般批文到手後,事先準備好的發行海報、視頻都會第一時間發布。機構部門也會和渠道敲定發行時間、募集份額、托管行等發行細節。”上述人士表示。

在上市環節,滬深兩市交易所也更青睞“集體上市”。“今年的恒生科技ETF、MSCI中國A50ETF,都是一起上市的,交易所還舉辦了雲敲鍾的儀式。相比一隻ETF單獨靜悄悄上市,這樣更有儀式感,也更有聲量。”華夏基金人士表示。

“我非常同意當前ETF從內卷到競合的新關係,相比炒個股和買基金,ETF算是個新的投資工具。在同質化的當下,與其各家公募真金白銀進行營銷大戰,不如更加關注投資者教育這個領域,讓ETF的盤子再大一點,讓持有人賺錢體驗更好一點。”華安基金總經理助理、指數與量化投資部高級總監許之彥表示。

當ETF逐漸成為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一環,這個已經“內卷上天”的萬億市場值得更多關注。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