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淼作畫 “孤峰絕青天,千张情缘斷岩橫漏閣,淼父六時常是跨世雨,聞有飛仙度。雅安”民國時期,千张情缘中國美術界大師張大千曾在西康省采風作畫,淼父留下了許多以雅安為題材的跨世畫作。7月2日,雅安張大千之子張淼全國巡回畫展第四站在雅安舉辦,千张情缘而這是淼父張淼第五次與雅安結緣。 父子二人,跨世同為書畫藝術家,雅安他們跟雅安究竟有怎樣的千张情缘淵源?7月6日,記者拜訪了張淼老先生,淼父聽他講述了他與父親的跨世雅安情緣。 張大千 遊蜀中名山 畫雅安奇景 “孤峰絕青天,斷岩橫漏閣,六時常是雨,聞有飛仙度。” 一把花白的大胡子,一身簡單的唐裝,傳統書畫藝術家的形象躍然眼前。張淼老先生是一位和藹的老人,83歲高齡的他步履矯健、身板硬朗,從未停下手中畫筆。第一次見到張老時,他正在作畫,是幫徒弟修改一幅勁鬆圖,原本粗糙的鬆樹經過張老的潤色後頓時增添了幾分勁拔和靈動。 畫作修改完畢後,張老泡了兩杯茶,與記者談起了他與父親的過往。 “對於父親來說,作畫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談及父親,張老有些小小地激動。他說,父親一生在各國漂泊,他少年時候定居四川,雖然與父親的交集並不多,但父親的西康之行他倒是聽說過,“父親遊覽蜀中名山,收集素材,找尋靈感,寫詩作畫,西康雅安是其中重要的行走路線。”因為時間久遠,張淼對父親張大千那次西康之行的具體時間已記不準確。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關於張大千到雅安采訪作畫的時間,在過去的媒體報道中兩個說法:一種說法是1944年,另一種說法則是1947年。不過,根據張淼的描述,他在11歲多的時候跟著父親學過幾個月的國畫,後來在中央國立藝專學習時聽到過父親西康之行的消息。張淼認為,張大千到雅安的年份,應該在1945年到1947年之間。 “父親喜好遊曆名山大川,敦煌歸來,聞西康山川鍾靈毓秀,別有洞天,且雅安人淳樸熱情,康巴人豪爽善良,加之民俗稀奇,便欲到西康一遊。”張淼說,父親在成都廣交文人雅士,遇見了他人生中很重要的兩位藝術讚助者,一位是時任中央銀行成都分行的經理楊孝慈,另一位是時任廣和銀行的經理肖翼之。 當年,在楊孝慈的大力幫助下,張大千的西康遊曆之願得以實現。 據張淼介紹,張大千一行乘車到雅安後,得知雅安到康定沒有公路,而且山路崎嶇,便在雅安城內稍作休息。第二天張大千一行便坐滑竿,沿雅康山道西去,沿途觀山望水。 途經飛仙關時,麵對如此壯山麗水,張大千非常著迷,強烈的創作欲望被激發出來,於是,決定在此小住,作畫,賦詩,以抒發情懷。 有證可考,張大千曾到過雅安的沙坪、飛仙關、碧峰峽口采風。張大千在雅安住了7日後到康定,采風一個多月。在此期間,張大千在西康創作了大量的人物畫、山水畫以及其他類字畫。 “後來,父親的朋友告訴我,在雅安滯留的幾天中,父親幾乎天天在畫。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探尋創作素材,一旦選定,鋪開宣紙揮毫作畫,意在筆先,隨意而行,自成妙趣。”張淼說,據當時與父親一起參加了西康之行的朋友說,父親一邊與當地圍觀的老百姓交談,一邊作畫,在談笑風生間,一幅生態盎然的丹青畫作,便躍然紙上。 張大千在雅安留下了許多寫生畫,《川康第一關》、《飛仙閣》、《飛仙峽瀑布》、《二郎山》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張大千畫藝精湛,其書法更是氣韻生動,《西康遊履》組詩有一首吟飛仙峽的詩:“孤峰絕青天,斷岩橫漏閣,六時常是雨,聞有飛仙渡”就獨具一格,聞名至今。 “後來,隻是偶爾聽到父親談起他的西康之行。”張淼說,父親在雅期間,求畫者絡繹不絕。而父親本就是一名“流浪畫家”,因而不論老少、貴賤貧富都一一笑允。此間,張大千為雅安人畫了十餘幅花卉、山水等畫作。這些畫都記錄了雅安的風土人情,也成為張大千與雅安情緣的最好見證。 張淼 子承父業 五次與雅安結緣 “吹著青衣江的風,泡上一杯蒙頂山茶,宣紙一鋪,靈感自然就有了。” 談完父親張大千,張淼續滿了茶水,點了一支煙,緩緩談起了他與雅安的情緣。 “因為我母親是紅軍,由於各種因素母親不能公開與父親的關係,我也不能公開自己身為張大千兒子的身份,加上父親到處遊曆,跟我和母親相處的時間有限,我隻在11歲多的時候跟著他學了幾個月畫。”提起這段往事,張老顯得有些落寞。他說,小時候,父親到處辦畫展,每逢放寒暑假,他就到父親辦畫展的地方去看畫,不過卻不敢公開身份,怕對父母有影響。 張老說,雖然不能與父親“相認”,但他還是在父親口中聽到過“雅安”、“飛仙關”這些詞。這是他第一次聽說雅安,雖然當時不知道雅安在哪兒,是什麽地方,但雅安這個詞已經在了他的腦海中留下印象。“這應該算是我第一次與雅安結緣吧。”張淼說。 “我第二次來雅安,是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在石棉礦工作,長達8年之久。那8年是一段苦日子,沒條件畫畫,我就給礦上的劇院畫幕布背景,石棉的山山水水我都很了解,也很有感情,以至於後來離開的時候,竟十分不舍。”張淼說。 張淼第三次與雅安結緣是受四川農業大學一位好友的邀請,前來講課。“大約30年前吧,我受邀來川農大給學生們講了幾節美術課,教他們基礎的素描。”張淼說。第四次來雅安是2010年,來看望一位故友,不過,這兩次來雅時間都較為短暫。 “每一次來雅安,我都感覺像走進了‘天堂’,或許隻有雅安這樣人傑地靈的小城才能給人這樣的感受。”張老說,雅安環境宜人,良好的生態環境給喜歡作畫他帶來了許多靈感。吹著青衣江的風,泡上一杯蒙頂山茶,宣紙一鋪,靈感自然就有了。在他的作品中,雅安的廊橋夜色、青衣江沿岸的美景等都入得畫中。 不過遺憾的是,由於準備匆忙,此次前來,張淼並沒有將之前畫的跟雅安有關的作品帶來。 7月2日,張淼的全國巡回畫展第四站設在了雅安,這是他第五次與雅安結緣。“這次畫展,我帶了100多幅作品來展覽,其中一幅《白虎圖》長34米,耗時兩年才得以完成。”張淼說,如果有機會再來雅安,他要把更好的作品在雅安展示,因為雅安不僅給了他靈感,也給了他一份珍貴的回憶。 記者 蔣陽陽
張淼作畫
“孤峰絕青天,千张情缘斷岩橫漏閣,淼父六時常是跨世雨,聞有飛仙度。雅安”民國時期,千张情缘中國美術界大師張大千曾在西康省采風作畫,淼父留下了許多以雅安為題材的跨世畫作。7月2日,雅安張大千之子張淼全國巡回畫展第四站在雅安舉辦,千张情缘而這是淼父張淼第五次與雅安結緣。
父子二人,跨世同為書畫藝術家,雅安他們跟雅安究竟有怎樣的千张情缘淵源?7月6日,記者拜訪了張淼老先生,淼父聽他講述了他與父親的跨世雅安情緣。
張大千
遊蜀中名山 畫雅安奇景
“孤峰絕青天,斷岩橫漏閣,六時常是雨,聞有飛仙度。”
一把花白的大胡子,一身簡單的唐裝,傳統書畫藝術家的形象躍然眼前。張淼老先生是一位和藹的老人,83歲高齡的他步履矯健、身板硬朗,從未停下手中畫筆。第一次見到張老時,他正在作畫,是幫徒弟修改一幅勁鬆圖,原本粗糙的鬆樹經過張老的潤色後頓時增添了幾分勁拔和靈動。
畫作修改完畢後,張老泡了兩杯茶,與記者談起了他與父親的過往。
“對於父親來說,作畫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談及父親,張老有些小小地激動。他說,父親一生在各國漂泊,他少年時候定居四川,雖然與父親的交集並不多,但父親的西康之行他倒是聽說過,“父親遊覽蜀中名山,收集素材,找尋靈感,寫詩作畫,西康雅安是其中重要的行走路線。”因為時間久遠,張淼對父親張大千那次西康之行的具體時間已記不準確。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關於張大千到雅安采訪作畫的時間,在過去的媒體報道中兩個說法:一種說法是1944年,另一種說法則是1947年。不過,根據張淼的描述,他在11歲多的時候跟著父親學過幾個月的國畫,後來在中央國立藝專學習時聽到過父親西康之行的消息。張淼認為,張大千到雅安的年份,應該在1945年到1947年之間。
“父親喜好遊曆名山大川,敦煌歸來,聞西康山川鍾靈毓秀,別有洞天,且雅安人淳樸熱情,康巴人豪爽善良,加之民俗稀奇,便欲到西康一遊。”張淼說,父親在成都廣交文人雅士,遇見了他人生中很重要的兩位藝術讚助者,一位是時任中央銀行成都分行的經理楊孝慈,另一位是時任廣和銀行的經理肖翼之。
當年,在楊孝慈的大力幫助下,張大千的西康遊曆之願得以實現。
據張淼介紹,張大千一行乘車到雅安後,得知雅安到康定沒有公路,而且山路崎嶇,便在雅安城內稍作休息。第二天張大千一行便坐滑竿,沿雅康山道西去,沿途觀山望水。
途經飛仙關時,麵對如此壯山麗水,張大千非常著迷,強烈的創作欲望被激發出來,於是,決定在此小住,作畫,賦詩,以抒發情懷。
有證可考,張大千曾到過雅安的沙坪、飛仙關、碧峰峽口采風。張大千在雅安住了7日後到康定,采風一個多月。在此期間,張大千在西康創作了大量的人物畫、山水畫以及其他類字畫。
“後來,父親的朋友告訴我,在雅安滯留的幾天中,父親幾乎天天在畫。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探尋創作素材,一旦選定,鋪開宣紙揮毫作畫,意在筆先,隨意而行,自成妙趣。”張淼說,據當時與父親一起參加了西康之行的朋友說,父親一邊與當地圍觀的老百姓交談,一邊作畫,在談笑風生間,一幅生態盎然的丹青畫作,便躍然紙上。
張大千在雅安留下了許多寫生畫,《川康第一關》、《飛仙閣》、《飛仙峽瀑布》、《二郎山》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張大千畫藝精湛,其書法更是氣韻生動,《西康遊履》組詩有一首吟飛仙峽的詩:“孤峰絕青天,斷岩橫漏閣,六時常是雨,聞有飛仙渡”就獨具一格,聞名至今。
“後來,隻是偶爾聽到父親談起他的西康之行。”張淼說,父親在雅期間,求畫者絡繹不絕。而父親本就是一名“流浪畫家”,因而不論老少、貴賤貧富都一一笑允。此間,張大千為雅安人畫了十餘幅花卉、山水等畫作。這些畫都記錄了雅安的風土人情,也成為張大千與雅安情緣的最好見證。
張淼
子承父業 五次與雅安結緣
“吹著青衣江的風,泡上一杯蒙頂山茶,宣紙一鋪,靈感自然就有了。”
談完父親張大千,張淼續滿了茶水,點了一支煙,緩緩談起了他與雅安的情緣。
“因為我母親是紅軍,由於各種因素母親不能公開與父親的關係,我也不能公開自己身為張大千兒子的身份,加上父親到處遊曆,跟我和母親相處的時間有限,我隻在11歲多的時候跟著他學了幾個月畫。”提起這段往事,張老顯得有些落寞。他說,小時候,父親到處辦畫展,每逢放寒暑假,他就到父親辦畫展的地方去看畫,不過卻不敢公開身份,怕對父母有影響。
張老說,雖然不能與父親“相認”,但他還是在父親口中聽到過“雅安”、“飛仙關”這些詞。這是他第一次聽說雅安,雖然當時不知道雅安在哪兒,是什麽地方,但雅安這個詞已經在了他的腦海中留下印象。“這應該算是我第一次與雅安結緣吧。”張淼說。
“我第二次來雅安,是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在石棉礦工作,長達8年之久。那8年是一段苦日子,沒條件畫畫,我就給礦上的劇院畫幕布背景,石棉的山山水水我都很了解,也很有感情,以至於後來離開的時候,竟十分不舍。”張淼說。
張淼第三次與雅安結緣是受四川農業大學一位好友的邀請,前來講課。“大約30年前吧,我受邀來川農大給學生們講了幾節美術課,教他們基礎的素描。”張淼說。第四次來雅安是2010年,來看望一位故友,不過,這兩次來雅時間都較為短暫。
“每一次來雅安,我都感覺像走進了‘天堂’,或許隻有雅安這樣人傑地靈的小城才能給人這樣的感受。”張老說,雅安環境宜人,良好的生態環境給喜歡作畫他帶來了許多靈感。吹著青衣江的風,泡上一杯蒙頂山茶,宣紙一鋪,靈感自然就有了。在他的作品中,雅安的廊橋夜色、青衣江沿岸的美景等都入得畫中。
不過遺憾的是,由於準備匆忙,此次前來,張淼並沒有將之前畫的跟雅安有關的作品帶來。
7月2日,張淼的全國巡回畫展第四站設在了雅安,這是他第五次與雅安結緣。“這次畫展,我帶了100多幅作品來展覽,其中一幅《白虎圖》長34米,耗時兩年才得以完成。”張淼說,如果有機會再來雅安,他要把更好的作品在雅安展示,因為雅安不僅給了他靈感,也給了他一份珍貴的回憶。
記者 蔣陽陽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