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有編號的家代無名紅軍墓中國紅軍長征史專家陳宇實地考察 郭朝林 文/圖 1935年5月29日,紅一方麵軍紅四團的人多22名勇士,冒著大渡河對岸敵軍的默默密集炮火,飛奪瀘定橋,守护犧牲4人;5月31日,家代紅四團在瀘定縣與漢源縣交界的人多飛越嶺,與敵軍發生了一次激烈戰鬥,默默傷亡30人。守护 經數十年找尋,家代22勇士中,人多有姓名、默默籍貫、守护犧牲時間的家代僅12名,尚有10名勇士無任何資料。人多 在漢源縣宜東鎮深山中,默默從 “一號”到“十二號”,依次排列著12座無名紅軍墓。 他們是誰?是不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勇士? 紅軍上門求助 1935年6月2日,農曆五月初一,坭頭鎮(今漢源縣宜東鎮)——位於飛越嶺東麓30裏。 天剛亮,居住在坭頭山上17歲的石匠楊文福早早起床。 “咚咚咚”,敲門聲響,緊接著院子裏走進來幾個荷槍實彈的人,來人穿著草鞋,打著綁腿,頭上戴著灰色軍帽。 “老板,我們來你家討水喝!”走進院子的4個人,20來歲,外地口音,其中一個年齡稍長的微笑著輕聲開了口。 楊文福急忙停下手裏的活,搬出木凳,又走進灶房用木瓢舀水。 領頭的紅軍說,老板,昨天打坭頭,我們犧牲了幾個戰友,今天上門,要麻煩您幫找個地點,掩埋戰友,再麻煩您刻幾通石碑…… 紅軍戰士平易近人,說話輕言細語,楊文福心中的恐懼漸漸打消了。 楊文福用手指指屋後告訴他們,房子後這片山坡就是官山,是普通人家安埋死者的地方。 說完他領著幾個紅軍沿著崎嶇小道往上爬,走了約300米,是一斜坡地,零星散布著幾叢低矮的荊棘,左側有一道幹涸的小水溝。領頭的紅軍說,這裏就行了。 楊文福答應幫忙。刻碑要有石料,他提出要去山上石場取石頭。幾個紅軍戰士商量後說,時間倉促,就用你院子裏剩下的廢石料吧。 回到院子裏,他們留下兩個戰士協助楊文福刻碑。 “石碑隻刻編號!”領頭的紅軍說。 傳統墓碑都要刻上死者是誰,何時去世,何人立碑,立碑時間及山向。隻刻編號,楊文福第一次遇上,他心裏更是疑惑不解。 於是他便按照要求,在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石頭上刻上 “一號”“二號”……直到“十二號”。 掩埋烈士遺體 入夜,天空黢黑如鍋底,楊文福領著幾個紅軍戰士向關溝頭走去。 他們20多個人,抬著遺體行至白天選中的地點。挖坑、夯土、安放遺體、掩土,最後立上石碑。 掩埋完遺體,戰士們脫帽、鞠躬,默哀。領頭的紅軍拿出本子,對每座烈士墓一一作了登記,並在本子上畫出掩埋地點示意圖。 領頭的紅軍眼含熱淚,緊緊握著楊文福的手:“老板,感謝您了!為了您和全家安全,這件事請您一定保密,千萬不要對任何人提起。等革命勝利後,我們再來重新安葬戰友,也一定登門感謝您的大恩大德!” “長官,你放心!我家就在坡下,今後我一定悉心保護好紅軍墓,一定等著你們回來!”楊文福激動地點點頭。 紅軍剛離去,國民黨瘋狂報複開始了。抓捕蘇維埃委員,大街小巷貼滿布告,調查埋葬紅軍的地點……令人恐怖的消息一個個傳來,楊文福整日提心吊膽。他背著家人悄悄把紅軍付給他的工錢——三個銀手鐲包好藏在泥牆縫裏。他擔心被人揭發,連累家人。然而轉念一想,那天晚上月黑風高,神不知鬼不覺,不會有其他人知道。 半個多月後,風聲過了,他懸著的心才漸漸踏實。 秘密嚴藏心底 對於官山上忽然冒出的十二座墳墓,始終沒有人把它和犧牲的紅軍聯係在一起。後來,當地人索性把那裏取名“十二墳地頭”。 1982年,農村包產到戶。楊文福主動提出把“十二墳地頭”劃給自家。很多人私下竊笑說,楊老頭傻得很,肥沃的地塊不要,看上那片不出莊稼的亂墳崗。 兒子楊國友更是憋著一肚子氣。 秘密依然藏在楊文福心裏,那是他對紅軍的莊嚴承諾! 1986年臘月,楊文福拄著拐杖,拖著病體,帶著全家,向屋後山上走去,來到自家包產地——“十二墳地頭”,將心中埋藏了半個多世紀的秘密一五一十告訴家人。 “這些年,我錯怪了你。”兒子楊國友掉下眼淚,心中似有萬千內疚。 楊文福指著小溝斜對麵幾十米處。“看來我等不到他們回來的那一天了!我的‘山’就修在那裏!我死後,就埋在對麵,跟犧牲的紅軍作伴!”他舍不得家人親情,更放心不下守護了50多年的紅軍墓。 1987年春,楊文福走完了他68歲的一生。家人按照遺囑將他埋葬在紅軍墓旁小水溝斜對麵。 又過了11年,1997年4月,楊國友去世,他也選擇緊挨著父親,為紅軍“守墓”。 2016年初,楊文福孫女楊興瓊把爺爺當年掩埋紅軍的事講了出來,於是“十二墳地頭”掩埋的是紅軍,楊家三代守護紅軍墓的事跡便漸漸傳播開來。引起我市各級黨史部門高度重視,並多次前往考察。 2021年春,《國防時報》邀請中國紅軍長征史專家陳宇和四川省委黨校相關負責人一行7人親臨現場考證。 陳宇介紹:“這十二座墓確為紅軍墓,但具體掩埋的烈士身份需要進一步考證。可以組織專家挖掘其中兩座,搜尋遺物,從而確認紅軍戰士的個人身份信息。” 老人耗時半生 苦尋飛奪瀘定橋勇士 上世紀50年代,王永模從重慶被調到甘孜支援建設,後任瀘定縣原人大常委會主任。到上世紀60年代,他開始負責瀘定縣的文化工作。“飛奪瀘定橋”這段曆史眾所周知,然而當人問起22名奪橋勇士都是誰的時候,王永模卻發現,那時他們幾乎沒有掌握任何信息。 很長一段時間裏,對飛奪瀘定橋勇士的公開記載,隻有中小學課本上短短的一篇文字。出現的名字,也隻有突擊隊隊長廖大珠和指導員王海雲。 找尋之路,由此開啟。 40多年裏,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南昌、重慶……全國都被王永模踏遍了。 耗時半生,艱難歸艱難,收獲還是不菲。已有12位勇士的身份,得到最終確認。目前,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紅軍長征係列叢書已經出版亮相,其中由王永模編撰的飛奪瀘定橋獨立成冊,成為記載飛奪瀘定橋曆史最全麵最詳實的史料。 王永模更掛懷那10位至今無從找尋的勇士。 據川觀新聞
刻有編號的家代無名紅軍墓
中國紅軍長征史專家陳宇實地考察
郭朝林 文/圖
1935年5月29日,紅一方麵軍紅四團的人多22名勇士,冒著大渡河對岸敵軍的默默密集炮火,飛奪瀘定橋,守护犧牲4人;5月31日,家代紅四團在瀘定縣與漢源縣交界的人多飛越嶺,與敵軍發生了一次激烈戰鬥,默默傷亡30人。守护
經數十年找尋,家代22勇士中,人多有姓名、默默籍貫、守护犧牲時間的家代僅12名,尚有10名勇士無任何資料。人多
在漢源縣宜東鎮深山中,默默從 “一號”到“十二號”,依次排列著12座無名紅軍墓。
他們是誰?是不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勇士?
紅軍上門求助
1935年6月2日,農曆五月初一,坭頭鎮(今漢源縣宜東鎮)——位於飛越嶺東麓30裏。
天剛亮,居住在坭頭山上17歲的石匠楊文福早早起床。
“咚咚咚”,敲門聲響,緊接著院子裏走進來幾個荷槍實彈的人,來人穿著草鞋,打著綁腿,頭上戴著灰色軍帽。
“老板,我們來你家討水喝!”走進院子的4個人,20來歲,外地口音,其中一個年齡稍長的微笑著輕聲開了口。
楊文福急忙停下手裏的活,搬出木凳,又走進灶房用木瓢舀水。
領頭的紅軍說,老板,昨天打坭頭,我們犧牲了幾個戰友,今天上門,要麻煩您幫找個地點,掩埋戰友,再麻煩您刻幾通石碑……
紅軍戰士平易近人,說話輕言細語,楊文福心中的恐懼漸漸打消了。
楊文福用手指指屋後告訴他們,房子後這片山坡就是官山,是普通人家安埋死者的地方。
說完他領著幾個紅軍沿著崎嶇小道往上爬,走了約300米,是一斜坡地,零星散布著幾叢低矮的荊棘,左側有一道幹涸的小水溝。領頭的紅軍說,這裏就行了。
楊文福答應幫忙。刻碑要有石料,他提出要去山上石場取石頭。幾個紅軍戰士商量後說,時間倉促,就用你院子裏剩下的廢石料吧。
回到院子裏,他們留下兩個戰士協助楊文福刻碑。
“石碑隻刻編號!”領頭的紅軍說。
傳統墓碑都要刻上死者是誰,何時去世,何人立碑,立碑時間及山向。隻刻編號,楊文福第一次遇上,他心裏更是疑惑不解。
於是他便按照要求,在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石頭上刻上 “一號”“二號”……直到“十二號”。
掩埋烈士遺體
入夜,天空黢黑如鍋底,楊文福領著幾個紅軍戰士向關溝頭走去。
他們20多個人,抬著遺體行至白天選中的地點。挖坑、夯土、安放遺體、掩土,最後立上石碑。
掩埋完遺體,戰士們脫帽、鞠躬,默哀。領頭的紅軍拿出本子,對每座烈士墓一一作了登記,並在本子上畫出掩埋地點示意圖。
領頭的紅軍眼含熱淚,緊緊握著楊文福的手:“老板,感謝您了!為了您和全家安全,這件事請您一定保密,千萬不要對任何人提起。等革命勝利後,我們再來重新安葬戰友,也一定登門感謝您的大恩大德!”
“長官,你放心!我家就在坡下,今後我一定悉心保護好紅軍墓,一定等著你們回來!”楊文福激動地點點頭。
紅軍剛離去,國民黨瘋狂報複開始了。抓捕蘇維埃委員,大街小巷貼滿布告,調查埋葬紅軍的地點……令人恐怖的消息一個個傳來,楊文福整日提心吊膽。他背著家人悄悄把紅軍付給他的工錢——三個銀手鐲包好藏在泥牆縫裏。他擔心被人揭發,連累家人。然而轉念一想,那天晚上月黑風高,神不知鬼不覺,不會有其他人知道。
半個多月後,風聲過了,他懸著的心才漸漸踏實。
秘密嚴藏心底
對於官山上忽然冒出的十二座墳墓,始終沒有人把它和犧牲的紅軍聯係在一起。後來,當地人索性把那裏取名“十二墳地頭”。
1982年,農村包產到戶。楊文福主動提出把“十二墳地頭”劃給自家。很多人私下竊笑說,楊老頭傻得很,肥沃的地塊不要,看上那片不出莊稼的亂墳崗。
兒子楊國友更是憋著一肚子氣。
秘密依然藏在楊文福心裏,那是他對紅軍的莊嚴承諾!
1986年臘月,楊文福拄著拐杖,拖著病體,帶著全家,向屋後山上走去,來到自家包產地——“十二墳地頭”,將心中埋藏了半個多世紀的秘密一五一十告訴家人。
“這些年,我錯怪了你。”兒子楊國友掉下眼淚,心中似有萬千內疚。
楊文福指著小溝斜對麵幾十米處。“看來我等不到他們回來的那一天了!我的‘山’就修在那裏!我死後,就埋在對麵,跟犧牲的紅軍作伴!”他舍不得家人親情,更放心不下守護了50多年的紅軍墓。
1987年春,楊文福走完了他68歲的一生。家人按照遺囑將他埋葬在紅軍墓旁小水溝斜對麵。
又過了11年,1997年4月,楊國友去世,他也選擇緊挨著父親,為紅軍“守墓”。
2016年初,楊文福孫女楊興瓊把爺爺當年掩埋紅軍的事講了出來,於是“十二墳地頭”掩埋的是紅軍,楊家三代守護紅軍墓的事跡便漸漸傳播開來。引起我市各級黨史部門高度重視,並多次前往考察。
2021年春,《國防時報》邀請中國紅軍長征史專家陳宇和四川省委黨校相關負責人一行7人親臨現場考證。
陳宇介紹:“這十二座墓確為紅軍墓,但具體掩埋的烈士身份需要進一步考證。可以組織專家挖掘其中兩座,搜尋遺物,從而確認紅軍戰士的個人身份信息。”
老人耗時半生 苦尋飛奪瀘定橋勇士
上世紀50年代,王永模從重慶被調到甘孜支援建設,後任瀘定縣原人大常委會主任。到上世紀60年代,他開始負責瀘定縣的文化工作。“飛奪瀘定橋”這段曆史眾所周知,然而當人問起22名奪橋勇士都是誰的時候,王永模卻發現,那時他們幾乎沒有掌握任何信息。
很長一段時間裏,對飛奪瀘定橋勇士的公開記載,隻有中小學課本上短短的一篇文字。出現的名字,也隻有突擊隊隊長廖大珠和指導員王海雲。
找尋之路,由此開啟。
40多年裏,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南昌、重慶……全國都被王永模踏遍了。
耗時半生,艱難歸艱難,收獲還是不菲。已有12位勇士的身份,得到最終確認。目前,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紅軍長征係列叢書已經出版亮相,其中由王永模編撰的飛奪瀘定橋獨立成冊,成為記載飛奪瀘定橋曆史最全麵最詳實的史料。
王永模更掛懷那10位至今無從找尋的勇士。
據川觀新聞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