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血緣關係的无私母愛,更偉大感人。母亲“雅安好人”王樹芬用自己的抚养博大母愛,撐起了一個孩子的残疾人生。她的弃婴大愛,已在她孩子身上得到延續;她的无私精神,則在不斷感動著每一個人。母亲這就是抚养道德種子的力量——它破土而出,迸發出生命的残疾希冀,創造出生命的弃婴輝煌。王樹芬和養女楊恒懿 10月5日,无私在名山區西城社區一民居裏,母亲記者見到了今年55歲的抚养王樹芬。麵前的残疾王樹芬說話語調細膩輕柔,質樸的弃婴臉上寫滿慈愛。坐在床前用一隻手給王樹芬按摩的是她的養女楊恒懿,看到小女孩陽光率真的性格,清純可人的模樣,讓人難以想象她是一名棄嬰。 這個家不大。除了三張床、幾床被子和一台電視機,隻有簡單的家具和電器。然而,在平凡的日子裏,這對沒有血緣的母女以勝似骨肉的真情演繹了一個感人肺腑的親情故事。 母性 撿回殘疾棄嬰撫養 說起9年前的那個下午,王樹芬對當時的場景曆曆在目:那天她去倒垃圾,卻看到旁邊一團圓乎乎的東西。好奇心驅使,走去,用手一摸,原來是一個小包裹。她下意識地打開一看:“啊!裏麵竟然有個小嬰兒。孩子麵容可愛,隻可惜沒有右胳膊,難怪一出生便被親生父母遺棄了。” 王樹芬說,也許世界上真有緣分,見到孩子的那一刻,她的心就特別疼,特別憐惜這個小姑娘。 “怎麽也是一條命呀,別人不養,我養!”看著剛出生幾個月便被遺棄的孩子,王樹芬有一種心疼得說不出的滋味,她將孩子緊緊裹入懷中,抱著孩子往家走。 就這樣,殘疾棄嬰便成了王樹芬家的一員,取名楊恒懿。 雖然是收養的孩子,但王樹芬卻對小恒懿百般嗬護。小恒懿被抱回來時隻有四斤多,在她的精心喂養下,一個月就長了6斤。看到女兒的小臉逐漸紅潤起來,王樹芬和丈夫非常欣慰。 楊恒懿的到來也為這個家庭增添了生機,雖然已有自己的女兒,王樹芬對楊恒懿也疼愛有加,視若己生。平時,她操持家務帶孩子,丈夫打工掙錢養家,雖然經濟並不寬裕,但還過得去,一家四口過著平淡幸福的生活。 小時候,楊恒懿經常生病。如今,小女孩仍清晰地記得,媽媽抱著她去醫院打針吃藥的情景。上學後,王樹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為女兒做完早飯後再將她送到學校,刮風下雨從未間斷。“父母年齡大了,有時候,媽媽送我上學,旁人以為是我婆婆。”楊恒懿說。 王樹芬說,親戚朋友都勸她放棄撫養這個孩子,而倔強的她絲毫沒有放棄的念頭。 “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人生!”抱著這樣的信念9年時間,王樹芬舍不得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卻給楊恒懿買下最好的衣服和食物省吃儉用,讓她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 如今已經55歲的王樹芬並沒有像其他中老年人一樣享受天倫之樂,而是依舊常年操勞,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成長成才。 感動 母女情深不離不棄 “女兒聰明伶俐,學習成績很好。這個孩子雖然殘疾,但很活潑,她還會騎自行車呢!”一提起楊恒懿,王樹芬就非常高興。小學三年級的楊恒懿,學習成績優異,去年還被評為校三好學生。 楊恒懿從不把自己當做殘疾人,她和所有女孩子一樣,喜歡在夏天穿五顏六色的漂亮裙子。盡管右側的衣袖因少了手臂而隨風擺動,這她都不在乎。在她的手機相冊裏,和朋友們一起出遊,和同學們一起嬉戲,照片裏,她總是笑容最燦爛的那一個。 “媽媽,別人說我不是你生的,是從垃圾堆裏撿來的。”兩年前楊恒懿從別人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這讓王樹芬不知所措,想了一陣後她覺得女兒有權利知道自己的身世。於是,她告訴楊恒懿:“你不是從垃圾堆撿來的,是媽媽收養的,隻是我不知道你的親生父母在哪裏。” “我問孩子想去找親生爸媽嗎?我不阻攔。哪知她拚命搖頭‘我沒有其他父母,你們就是我父母,我要一直陪著你們和這個家!”王樹芬說,其實有時候她也希望孩子能和親生父母在一起,隻是自己感情上難以割舍。 都說窮人家孩子早當家,楊恒懿知道父母年紀大了,很小的時候,就會幫著做家務了。 每天,王樹芬和丈夫的洗臉水,都是她早早幫著打好的。 楊恒懿有個習慣,她拿到任何好吃的第一口要先讓媽媽嚐,自己去過的地方一定要帶媽媽去一次。“有一次同學給楊恒懿買了個冰棍,她非要拿回家給媽媽吃,可等她跑到家冰棍都化了一半,這孩子多可愛,真叫人心疼。”王樹芬的丈夫說。 在愛與被愛之間,母女倆的心貼得更近了。閑暇時,楊恒懿拉著王樹芬逛逛街。盡管沒有消費,母女倆哪怕在街上走一天感覺也很開心。 見過楊恒懿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她臉上常常掛著笑容,也常常能聽到她爽朗的笑聲。 “我一定會努力讀書,考大學,然後申請助學貸款,再做點兼職,不讓爸爸媽媽這麽辛苦。”楊恒懿一直夢想著,等以後工作了,要買個大房子,讓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 得到了女兒的愛和尊敬的王樹芬,眼裏透露著滿足與自豪。在她眼裏,幸福就是這麽簡單。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石雨川 記者感言: 愛,每時每刻無處不在,它的傳遞來自於人心。寧願自己苦點,也不讓撫養的棄嬰受難,這就是王樹芬。王樹芬沒有多少文化,但她卻懂得什麽是善惡美醜。無論外界如何評論這件事,她都不聞不問,執著堅守,這樣的好人,這樣的高尚,怎麽能不讓人心生感動? 王樹芬9年如一日,用她無私的愛溫暖了楊恒懿,也溫暖了整個社會。她隻是平凡的普通百姓,但她的愛心與堅持讓人肅然起敬,她的故事令人動容。我們的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無私的大愛,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學習他們“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精神,讓全社會充滿愛的芬芳。
超越血緣關係的无私母愛,更偉大感人。母亲“雅安好人”王樹芬用自己的抚养博大母愛,撐起了一個孩子的残疾人生。她的弃婴大愛,已在她孩子身上得到延續;她的无私精神,則在不斷感動著每一個人。母亲這就是抚养道德種子的力量——它破土而出,迸發出生命的残疾希冀,創造出生命的弃婴輝煌。
王樹芬和養女楊恒懿
10月5日,无私在名山區西城社區一民居裏,母亲記者見到了今年55歲的抚养王樹芬。麵前的残疾王樹芬說話語調細膩輕柔,質樸的弃婴臉上寫滿慈愛。坐在床前用一隻手給王樹芬按摩的是她的養女楊恒懿,看到小女孩陽光率真的性格,清純可人的模樣,讓人難以想象她是一名棄嬰。
這個家不大。除了三張床、幾床被子和一台電視機,隻有簡單的家具和電器。然而,在平凡的日子裏,這對沒有血緣的母女以勝似骨肉的真情演繹了一個感人肺腑的親情故事。
母性
撿回殘疾棄嬰撫養
說起9年前的那個下午,王樹芬對當時的場景曆曆在目:那天她去倒垃圾,卻看到旁邊一團圓乎乎的東西。好奇心驅使,走去,用手一摸,原來是一個小包裹。她下意識地打開一看:“啊!裏麵竟然有個小嬰兒。孩子麵容可愛,隻可惜沒有右胳膊,難怪一出生便被親生父母遺棄了。” 王樹芬說,也許世界上真有緣分,見到孩子的那一刻,她的心就特別疼,特別憐惜這個小姑娘。
“怎麽也是一條命呀,別人不養,我養!”看著剛出生幾個月便被遺棄的孩子,王樹芬有一種心疼得說不出的滋味,她將孩子緊緊裹入懷中,抱著孩子往家走。
就這樣,殘疾棄嬰便成了王樹芬家的一員,取名楊恒懿。
雖然是收養的孩子,但王樹芬卻對小恒懿百般嗬護。小恒懿被抱回來時隻有四斤多,在她的精心喂養下,一個月就長了6斤。看到女兒的小臉逐漸紅潤起來,王樹芬和丈夫非常欣慰。
楊恒懿的到來也為這個家庭增添了生機,雖然已有自己的女兒,王樹芬對楊恒懿也疼愛有加,視若己生。平時,她操持家務帶孩子,丈夫打工掙錢養家,雖然經濟並不寬裕,但還過得去,一家四口過著平淡幸福的生活。
小時候,楊恒懿經常生病。如今,小女孩仍清晰地記得,媽媽抱著她去醫院打針吃藥的情景。上學後,王樹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為女兒做完早飯後再將她送到學校,刮風下雨從未間斷。“父母年齡大了,有時候,媽媽送我上學,旁人以為是我婆婆。”楊恒懿說。
王樹芬說,親戚朋友都勸她放棄撫養這個孩子,而倔強的她絲毫沒有放棄的念頭。
“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人生!”抱著這樣的信念9年時間,王樹芬舍不得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卻給楊恒懿買下最好的衣服和食物省吃儉用,讓她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
如今已經55歲的王樹芬並沒有像其他中老年人一樣享受天倫之樂,而是依舊常年操勞,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成長成才。
感動
母女情深不離不棄
“女兒聰明伶俐,學習成績很好。這個孩子雖然殘疾,但很活潑,她還會騎自行車呢!”一提起楊恒懿,王樹芬就非常高興。小學三年級的楊恒懿,學習成績優異,去年還被評為校三好學生。
楊恒懿從不把自己當做殘疾人,她和所有女孩子一樣,喜歡在夏天穿五顏六色的漂亮裙子。盡管右側的衣袖因少了手臂而隨風擺動,這她都不在乎。在她的手機相冊裏,和朋友們一起出遊,和同學們一起嬉戲,照片裏,她總是笑容最燦爛的那一個。
“媽媽,別人說我不是你生的,是從垃圾堆裏撿來的。”兩年前楊恒懿從別人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這讓王樹芬不知所措,想了一陣後她覺得女兒有權利知道自己的身世。於是,她告訴楊恒懿:“你不是從垃圾堆撿來的,是媽媽收養的,隻是我不知道你的親生父母在哪裏。”
“我問孩子想去找親生爸媽嗎?我不阻攔。哪知她拚命搖頭‘我沒有其他父母,你們就是我父母,我要一直陪著你們和這個家!”王樹芬說,其實有時候她也希望孩子能和親生父母在一起,隻是自己感情上難以割舍。
都說窮人家孩子早當家,楊恒懿知道父母年紀大了,很小的時候,就會幫著做家務了。
每天,王樹芬和丈夫的洗臉水,都是她早早幫著打好的。
楊恒懿有個習慣,她拿到任何好吃的第一口要先讓媽媽嚐,自己去過的地方一定要帶媽媽去一次。“有一次同學給楊恒懿買了個冰棍,她非要拿回家給媽媽吃,可等她跑到家冰棍都化了一半,這孩子多可愛,真叫人心疼。”王樹芬的丈夫說。
在愛與被愛之間,母女倆的心貼得更近了。閑暇時,楊恒懿拉著王樹芬逛逛街。盡管沒有消費,母女倆哪怕在街上走一天感覺也很開心。
見過楊恒懿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她臉上常常掛著笑容,也常常能聽到她爽朗的笑聲。
“我一定會努力讀書,考大學,然後申請助學貸款,再做點兼職,不讓爸爸媽媽這麽辛苦。”楊恒懿一直夢想著,等以後工作了,要買個大房子,讓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
得到了女兒的愛和尊敬的王樹芬,眼裏透露著滿足與自豪。在她眼裏,幸福就是這麽簡單。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石雨川
記者感言:
愛,每時每刻無處不在,它的傳遞來自於人心。寧願自己苦點,也不讓撫養的棄嬰受難,這就是王樹芬。王樹芬沒有多少文化,但她卻懂得什麽是善惡美醜。無論外界如何評論這件事,她都不聞不問,執著堅守,這樣的好人,這樣的高尚,怎麽能不讓人心生感動?
王樹芬9年如一日,用她無私的愛溫暖了楊恒懿,也溫暖了整個社會。她隻是平凡的普通百姓,但她的愛心與堅持讓人肅然起敬,她的故事令人動容。我們的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無私的大愛,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學習他們“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精神,讓全社會充滿愛的芬芳。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