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郊綠道成為市民散步、北郊騎遊的绿道好去處 自1日,全市首條自行車綠道——北郊綠道投入使用以來,串起村民到雨城區北郊鎮的幸福遊客多了,農家樂的生活生意更火了,當地村民茶餘飯後有了好去處,北郊田間地頭熱鬧了。绿道“自從修好了綠道,串起村民早晚散步都有了好去處,幸福你們來的生活不是時候,晚飯過後,北郊綠道上光老年人就有三四百人。绿道這條路真的串起村民很巴適!”雨城區北郊鎮隴西村1組村民鄧學明說。 依托資源 串起致富路 從北郊綠道的幸福起點釣魚台農家樂出發,穿過農家樂,生活綠道便沿隴西河、雅上線在村莊之間穿梭。從福國村到隴西村約7.5公裏的田園綠道,幾乎將北郊鎮大小農家樂串聯起來。 北郊綠道全長15公裏,分為田園綠道和高山綠道。在7.5公裏的田園綠道中,綠道3次借道雅上線、3次穿越隴西河,從隴蒙路口開始,綠道便進入了高山綠道段,該段長7.5公裏,止於蒙頂後山永興寺。 過了太平橋,綠道沿著隴西河向田野延伸,坐在垂釣台的涼亭邊小憩,讓遊人體驗到“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的愜意。 北郊綠道作為城鎮建設與生態建設相融發展的有益嚐試,綠道建設將周邊農業、旅遊觀光、體育健身等配套設施建設聯係起來,實現資源保護與利用雙贏。 北郊鎮鎮長韓世勇告訴記者,北郊綠道是一條集生態保護、特色展示、經濟效益、民生改善為一體的近郊鄉村綠道,實現了“綠色交通體係”“城鄉居民健身休閑”“近郊鄉村度假旅遊”等多方探索破題,必將帶動綠道沿線旅遊業和農家樂發展。僅元旦期間,平均每天遊客1700多人,自行車遊客140多人。“農家樂是北郊鎮的一個主要發展產業。遊客多了,自然會帶動當地農家樂發展,農家樂搞好了,也將為遊客近郊休閑娛樂帶來更多方便,吸引更多外地遊客,綠道建設無疑將帶動沿線老百姓走上致富路。”韓世勇說。 “三因”規劃 串起生態文明 沿著山邊、水邊、林邊,綠道一路往上,沿隴西河和雅上線穿插延伸,在田間地頭來回穿梭。綠道外側防護欄大部分采用木樁,綠道兩旁還有不少工人正在栽種花草。行人、民宅、田野、小河與綠道形成一幅和諧的田園風光圖。 作為全域生態廊道,北郊綠道無疑彰顯“生態文明”主題,依托原生態、原風貌、原民俗,植入“休閑、低碳、綠色、健康”等概念。在原有路基生態、自然氛圍基礎上,在綠道沿線修建休息驛站、垂釣台、觀景台和公共廁所,為遊客出行提供足夠的方便。 韓世勇介紹,北郊綠道在規劃上秉承“三因”,即因地製宜、因型就勢、因陋見巧;在選線上依托“三邊”,即山邊、水邊、林邊;建設上堅持“三不”,即不征地、不拆遷、不砍樹;成效上體現“三化”,即生態化、便捷化、景觀化,基本實現了景觀性、通達性、多樣性和發展性的有效統一。沿途標識牌采用中、英、韓、日四種語言,給外籍遊客也提供了方便。 綠色通道 串起幸福生活 9日11時許,鄧學明和鄰村幾個老人聚在綠道休息驛站——垂釣台,擺起了龍門陣,坐在休息椅上盡情享受冬日暖陽。 福國村、隴西村雖然地處雅上線,但由於沿線車速過快,村民都沒有逛馬路的習慣,對於大多數老年人來說,在無事可做的時候,睡覺、看電視成了首選。自從綠道建好之後,每天早晨,鄧學明都會早起,沿著綠道走一個來回,身體是越來越輕鬆。 綠道建設受益最大的要數沿線村莊的老年人。大家早晚都出來散步,累了坐在亭邊歇腳、拉家常。村民見麵的機會多了,大家也不陌生了,既鍛煉了身體又融洽了關係。 作為全新旅遊產品,整條綠道具備騎遊、垂釣、遠足等休閑健身功能,輻射鄉村農家樂、農業產業基地、上裏古鎮、蒙頂山景區等優勢資源,注入吃、住、行、釣、購、娛等產業要素,以綠道為藤,以沿線村莊為瓜,編織一條生態休閑旅遊產業鏈,讓北郊綠道真正成為市民健身之道、遊客快樂之道、農民增收之道。“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業增產、農村變靚。同時,將綠道建設作為新村建設的重要載體,著力打造以鄉村綠道為依托的產業新村。” 韓世勇說。記者 周代慶
北郊綠道成為市民散步、北郊騎遊的绿道好去處
自1日,全市首條自行車綠道——北郊綠道投入使用以來,串起村民到雨城區北郊鎮的幸福遊客多了,農家樂的生活生意更火了,當地村民茶餘飯後有了好去處,北郊田間地頭熱鬧了。绿道“自從修好了綠道,串起村民早晚散步都有了好去處,幸福你們來的生活不是時候,晚飯過後,北郊綠道上光老年人就有三四百人。绿道這條路真的串起村民很巴適!”雨城區北郊鎮隴西村1組村民鄧學明說。
依托資源
串起致富路
從北郊綠道的幸福起點釣魚台農家樂出發,穿過農家樂,生活綠道便沿隴西河、雅上線在村莊之間穿梭。從福國村到隴西村約7.5公裏的田園綠道,幾乎將北郊鎮大小農家樂串聯起來。
北郊綠道全長15公裏,分為田園綠道和高山綠道。在7.5公裏的田園綠道中,綠道3次借道雅上線、3次穿越隴西河,從隴蒙路口開始,綠道便進入了高山綠道段,該段長7.5公裏,止於蒙頂後山永興寺。
過了太平橋,綠道沿著隴西河向田野延伸,坐在垂釣台的涼亭邊小憩,讓遊人體驗到“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的愜意。
北郊綠道作為城鎮建設與生態建設相融發展的有益嚐試,綠道建設將周邊農業、旅遊觀光、體育健身等配套設施建設聯係起來,實現資源保護與利用雙贏。
北郊鎮鎮長韓世勇告訴記者,北郊綠道是一條集生態保護、特色展示、經濟效益、民生改善為一體的近郊鄉村綠道,實現了“綠色交通體係”“城鄉居民健身休閑”“近郊鄉村度假旅遊”等多方探索破題,必將帶動綠道沿線旅遊業和農家樂發展。僅元旦期間,平均每天遊客1700多人,自行車遊客140多人。“農家樂是北郊鎮的一個主要發展產業。遊客多了,自然會帶動當地農家樂發展,農家樂搞好了,也將為遊客近郊休閑娛樂帶來更多方便,吸引更多外地遊客,綠道建設無疑將帶動沿線老百姓走上致富路。”韓世勇說。
“三因”規劃
串起生態文明
沿著山邊、水邊、林邊,綠道一路往上,沿隴西河和雅上線穿插延伸,在田間地頭來回穿梭。綠道外側防護欄大部分采用木樁,綠道兩旁還有不少工人正在栽種花草。行人、民宅、田野、小河與綠道形成一幅和諧的田園風光圖。
作為全域生態廊道,北郊綠道無疑彰顯“生態文明”主題,依托原生態、原風貌、原民俗,植入“休閑、低碳、綠色、健康”等概念。在原有路基生態、自然氛圍基礎上,在綠道沿線修建休息驛站、垂釣台、觀景台和公共廁所,為遊客出行提供足夠的方便。
韓世勇介紹,北郊綠道在規劃上秉承“三因”,即因地製宜、因型就勢、因陋見巧;在選線上依托“三邊”,即山邊、水邊、林邊;建設上堅持“三不”,即不征地、不拆遷、不砍樹;成效上體現“三化”,即生態化、便捷化、景觀化,基本實現了景觀性、通達性、多樣性和發展性的有效統一。沿途標識牌采用中、英、韓、日四種語言,給外籍遊客也提供了方便。
綠色通道
串起幸福生活
9日11時許,鄧學明和鄰村幾個老人聚在綠道休息驛站——垂釣台,擺起了龍門陣,坐在休息椅上盡情享受冬日暖陽。
福國村、隴西村雖然地處雅上線,但由於沿線車速過快,村民都沒有逛馬路的習慣,對於大多數老年人來說,在無事可做的時候,睡覺、看電視成了首選。自從綠道建好之後,每天早晨,鄧學明都會早起,沿著綠道走一個來回,身體是越來越輕鬆。
綠道建設受益最大的要數沿線村莊的老年人。大家早晚都出來散步,累了坐在亭邊歇腳、拉家常。村民見麵的機會多了,大家也不陌生了,既鍛煉了身體又融洽了關係。
作為全新旅遊產品,整條綠道具備騎遊、垂釣、遠足等休閑健身功能,輻射鄉村農家樂、農業產業基地、上裏古鎮、蒙頂山景區等優勢資源,注入吃、住、行、釣、購、娛等產業要素,以綠道為藤,以沿線村莊為瓜,編織一條生態休閑旅遊產業鏈,讓北郊綠道真正成為市民健身之道、遊客快樂之道、農民增收之道。“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業增產、農村變靚。同時,將綠道建設作為新村建設的重要載體,著力打造以鄉村綠道為依托的產業新村。” 韓世勇說。記者 周代慶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