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圈养“瀘欣”在石棉縣走入小相嶺栗子坪保護區 陳鶴顏 攝 雅安日報訊 因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影響暫停的大熊动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工作即將重新啟動。20日,猫野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召開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第二期項目啟動會,化培邀請全國有關大熊貓行為學、训重新启生態學、圈养營養學、大熊动遺傳學、猫野疾病防控學等領域專家和有關方麵管理人員,化培再次對研究中心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第二期項目的训重新启總體規劃、內容與目標、圈养試驗方法、大熊动野化培訓大熊貓個體選擇等進行了科學論證。猫野 三年內完成 4隻圈養大熊貓的化培野化培訓 據悉,研究中心將綜合考慮大熊貓行為、训重新启體況、心理和遺傳多方麵因素,在現有圈養種群中選擇4隻大熊貓個體進行為期三年的野化培訓,係統研究總結圈養大熊貓個體獲得野外生存能力的培訓方法,力爭早日培訓出適合放歸野外的大熊貓個體,使全國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工作邁上新的台階。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大熊貓保護區63處,使近60%的棲息地和70%多的野外大熊貓個體得到嚴格保護,全國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發展到了290隻。大熊貓的瀕危狀況得到了有效緩解。但野外大熊貓種群依然麵臨著棲息地破碎化的嚴重威脅。分布於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涼山六大山係的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因公路、采伐、耕種、旅遊、居民點等人為幹擾,至少被分割為24個相互隔離的生境單元。 國家林業局確立了利用野外救護大熊貓個體和經過野化培訓的圈養大熊貓個體補充野外大熊貓極小種群“雙管齊下”的戰略。 2005年8月,野外救護大熊貓“盛林1號”率先進入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保護區,經過兩年跟蹤監測,“盛林1號”已經完全融入當地大熊貓種群。2009年,野外救助的大熊貓“瀘欣”在我市石棉縣走入了小相嶺的栗子坪保護區,一年來的觀察表明“瀘欣”與當地大熊貓個體有所交往。 今年內完成 1至2隻母獸在野化培訓圈內產仔 隨著圈養大熊貓種群取得實質性發展,2003年7月,研究中心率先啟動了“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第一期項目”,將亞成體大熊貓“祥祥”送到野化培訓場接受生存能力訓練。科研人員從生態、行為、獸醫、飼養管理等多角度探討了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技術,在圈養大熊貓個體脫離對人工食物的依賴、建立巢穴、躲避惡劣氣候環境與寄生蟲、領地意識形成以及野外生存競爭等方麵都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在係統總結第一期項目的基礎上,研究中心組織製定了第二期項目實施方案,並於2008年1月經國內知名專家論證。受地震影響,這項工作於兩年後重新啟動。 震後兩年來,研究中心大熊貓圈養種群又有了新的發展,共繁育大熊貓23胎32仔,成活31仔,種群總數達到154隻,約占全國圈養大熊貓總數的60%。 隨著研究中心各項工作步入正軌,科研人員首次提出了運用懷孕母獸或母仔一起野化培訓方案,將在現有大熊貓個體中選擇富有帶仔經驗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的雌性大熊貓個體作為研究對象,充分運用先進監測技術,完全杜絕人為幹擾,使幼仔完全在自然環境中出生和成長,主要靠跟母親一起學習生存技能。 據了解,研究中心將在二期項目中,通過3至5年時間完成2至4隻大熊貓幼仔的野化培訓,同時將1至2隻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培訓個體放歸野外,並開展研究。今年內將完成1至2隻母獸在野化培訓圈內產仔;2011年實現斷絕人工食物,使幼獸具有並強化野外生存能力;2012年完成獨立培訓幼獸,並將評估合格的幼獸放歸野外。 據悉,會後,研究中心將擇機把選擇的試驗個體放入野化培訓實施場。 記者 康君
2009年,圈养“瀘欣”在石棉縣走入小相嶺栗子坪保護區 陳鶴顏 攝
雅安日報訊 因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影響暫停的大熊动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工作即將重新啟動。20日,猫野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召開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第二期項目啟動會,化培邀請全國有關大熊貓行為學、训重新启生態學、圈养營養學、大熊动遺傳學、猫野疾病防控學等領域專家和有關方麵管理人員,化培再次對研究中心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第二期項目的训重新启總體規劃、內容與目標、圈养試驗方法、大熊动野化培訓大熊貓個體選擇等進行了科學論證。猫野 三年內完成 4隻圈養大熊貓的化培野化培訓 據悉,研究中心將綜合考慮大熊貓行為、训重新启體況、心理和遺傳多方麵因素,在現有圈養種群中選擇4隻大熊貓個體進行為期三年的野化培訓,係統研究總結圈養大熊貓個體獲得野外生存能力的培訓方法,力爭早日培訓出適合放歸野外的大熊貓個體,使全國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工作邁上新的台階。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大熊貓保護區63處,使近60%的棲息地和70%多的野外大熊貓個體得到嚴格保護,全國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發展到了290隻。大熊貓的瀕危狀況得到了有效緩解。但野外大熊貓種群依然麵臨著棲息地破碎化的嚴重威脅。分布於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涼山六大山係的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因公路、采伐、耕種、旅遊、居民點等人為幹擾,至少被分割為24個相互隔離的生境單元。 國家林業局確立了利用野外救護大熊貓個體和經過野化培訓的圈養大熊貓個體補充野外大熊貓極小種群“雙管齊下”的戰略。 2005年8月,野外救護大熊貓“盛林1號”率先進入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保護區,經過兩年跟蹤監測,“盛林1號”已經完全融入當地大熊貓種群。2009年,野外救助的大熊貓“瀘欣”在我市石棉縣走入了小相嶺的栗子坪保護區,一年來的觀察表明“瀘欣”與當地大熊貓個體有所交往。 今年內完成 1至2隻母獸在野化培訓圈內產仔 隨著圈養大熊貓種群取得實質性發展,2003年7月,研究中心率先啟動了“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第一期項目”,將亞成體大熊貓“祥祥”送到野化培訓場接受生存能力訓練。科研人員從生態、行為、獸醫、飼養管理等多角度探討了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技術,在圈養大熊貓個體脫離對人工食物的依賴、建立巢穴、躲避惡劣氣候環境與寄生蟲、領地意識形成以及野外生存競爭等方麵都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在係統總結第一期項目的基礎上,研究中心組織製定了第二期項目實施方案,並於2008年1月經國內知名專家論證。受地震影響,這項工作於兩年後重新啟動。 震後兩年來,研究中心大熊貓圈養種群又有了新的發展,共繁育大熊貓23胎32仔,成活31仔,種群總數達到154隻,約占全國圈養大熊貓總數的60%。 隨著研究中心各項工作步入正軌,科研人員首次提出了運用懷孕母獸或母仔一起野化培訓方案,將在現有大熊貓個體中選擇富有帶仔經驗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的雌性大熊貓個體作為研究對象,充分運用先進監測技術,完全杜絕人為幹擾,使幼仔完全在自然環境中出生和成長,主要靠跟母親一起學習生存技能。 據了解,研究中心將在二期項目中,通過3至5年時間完成2至4隻大熊貓幼仔的野化培訓,同時將1至2隻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培訓個體放歸野外,並開展研究。今年內將完成1至2隻母獸在野化培訓圈內產仔;2011年實現斷絕人工食物,使幼獸具有並強化野外生存能力;2012年完成獨立培訓幼獸,並將評估合格的幼獸放歸野外。 據悉,會後,研究中心將擇機把選擇的試驗個體放入野化培訓實施場。 記者 康君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