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開始,端午“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节吃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粽还 今年農曆五月初五,剩下啥是端午端午節作為國家法定假日的第三個年頭。傳統節日披上假日的节吃外衣後,不少人對傳統文化的粽还回歸報以期望,三年過去了,剩下啥結果如何?端午 農村 隻是吃粽子的節日 “你看,這就是节吃包粽子用的粽葉。”6月1日,粽还在雨城區對岩鎮青江村4組,剩下啥36歲的端午嚴麗芬指著竹林中的幾株箬竹向大學生雷小娟介紹著。 對於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节吃雷小娟來說,這還是粽还她第一次看見有“生命力”的箬竹,雖然每次吃粽子都能看到與粽子“骨肉相連”的粽葉,但也隻是摘下來後的“半貌”。 “我們今年也要自己包粽子。”說起包粽子,嚴麗芬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在嚴麗芬的記憶中,祖祖輩輩都會包粽子。從她記事開始,每個端午節的前一天,母親便會到自家門口割幾把箬竹葉,洗淨,晾幹,等待晚上包粽子用。那時的她就靜靜地站在父母親身邊觀看包粽子。“看多了,自己後來也會包了。” 箬竹在農村很受歡迎。村民們都喜歡用自栽的新鮮箬竹葉包粽子。據說,箬竹葉包出的粽子色澤微綠,有一股清新的竹香味。於是,村民們串門時,看見哪家栽有箬竹,便會討一兩株回去栽在自家門口。 每年端午節,嚴麗芬都會提前幾天買好糯米,洗淨粽葉,有時候也會準備一點臘肉粒、紅豆、豌豆。“包些臘肉或者豆子在粽子裏,粽子的味道更好。”嚴麗芬說。 過節除了吃粽子,嚴麗芬也帶著兒子去西康碼頭看過幾次龍舟比賽,“人太多,不容易擠進去,也看不清楚。”在幾次“搶位置”失敗後,嚴麗芬都失望而歸。後來,她索性不去了,直接打開電視看直播。 同樣住在青江村4組的謝忠珍是包粽子“能手”,一到過節,周圍不會包粽子的鄰居都拿著糯米和粽葉到謝忠珍家,請她幫忙。在謝忠珍看來,包粽子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兩公斤糯米在她手中不到一個小時就都穿上了“綠衣”。 謝忠珍說,他們家不喜歡吃粽子,包粽子也隻在端午節的時候,為的是給節日添點氣氛。 在謝忠珍院子裏的那棵石榴樹下,一簇簇箬竹生長得正茂盛。 令謝忠珍感覺有些疑惑的是,端午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僅僅隻是吃粽子嗎? 而據嚴麗芬介紹,該村比她大或者年齡相仿的人80%都會包粽子,但吃粽子卻隻限於過節,對於節日的民俗意義基本沒人去了解。 .城市 三天假日的團圓 在市民王秀珍看來,城裏人早已忘了自己包粽子過節這一習俗。63歲的王秀珍住在市區縣前街,退休後的她喜歡爬山,6月1日這天正好在爬山途中路過謝忠珍家,一聽謝忠珍提起端午節,她顯得有些無奈。 “現在生活好了,粽子隨時都可以買得到,大家也就不‘稀奇’了。”王秀珍說,“過節就象征性買幾個吃。” 相比起粽子,艾葉、菖蒲也在漸漸退出人們的視野。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時,端午節那天,家家都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據王秀珍回憶,上世紀60年代,城裏以及農村都很盛行掛艾葉、菖蒲。而今,端午節前夕,即使在農村也少見艾葉、菖蒲的蹤影。 “過去過端午節很熱鬧,不僅要吃鹹蛋、粽子、大蒜,還要自己製作香囊戴在身上。”王秀珍說。香囊中的香粉在藥鋪才有,她就用杏米去交換。雄黃酒在端午節那天也必不可少,王秀珍曾經親曆過將雄黃酒噴灑在家周圍的過程,據老人們說,那樣能驅邪。 2008年,國家將端午節定為法定假日,希望人們能重視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於嚴麗芬和謝忠珍而言,端午節那天還是一切照舊。她們沒有像上班族一樣有三天假期,也沒有參加劃龍舟比賽的機會,更不會有做香囊、噴雄黃酒的想法。 盡管端午節的過法有所改變,但王秀珍仍特別喜歡端午節,因為過節放假,她的兒女會回家呆上三天,一家團圓。 商家 “粽”情端午節 6月2日,家住市區蒼坪路的張波準備回鄉下老家去割些箬竹來包粽子。不過,他的想法被妻子製止了,理由是“現在市場上不僅能買到各種口味的粽子,而且在菜市上也能買到粽葉。” 在市區蒼坪路市場上,粽葉、糯米以及粽繩等製作粽子的原材料隨處可見。 在市區中大街一超市,精裝、散裝粽子琳琅滿目,前來購買的市民絡繹不絕。“包粽子很麻煩,買幾袋現成的放在冰箱裏,想什麽時候吃就什麽時候吃。而且口味很多,有鮮肉、火腿、板栗、蛋黃、花生、豆沙等,甜鹹皆有。”張波說。 距端午節還有幾天,市場上的端午節經濟已提前升溫。 自2008年端午節正式成為法定假日之後,端午節經濟就更惹眼了。 民俗專家說,節假日裏銷售節日需要的物品,是商家們促銷產品的一種重要手段,而商業的活躍又推動了傳統的恢複。 在沒有端午這樣的法定節日前,張波覺得端午節吃不吃粽子都無所謂,但現在他的想法有了改變。“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商家的促銷行為,推動著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深入人心。”張波說,“不過,我們卻不會包粽子了。” 傳承 麵臨失傳的“手藝” 在雷小娟的記憶裏,她曾在小時候目睹過幾次媽媽包粽子,後來,她也嚐試著自己包粽子,但每次封口時,粽子都會爆開來。再後來,家搬到了城市,包粽子改成了買粽子,她也沒了學習的機會。 和雷小娟一樣,嚴麗芬12歲的兒子、謝忠珍在讀大學的女兒都不會包粽子,菖蒲、艾葉在他們眼裏猶如“天外來物”。說到雄黃酒,雷小娟來了興趣,“那不是《新白娘子傳奇》中將白素貞打回原形的酒麽?” “現在的孩子不願意學也懶得學。”嚴麗芬歎道:“手藝”要失傳了。 現已退休的任其秀見證了這一過程變化,她對現在的過節氛圍用兩個字形容:冷清。在她看來,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過“洋節”,對自己的傳統節日卻不理不睬,忽視了傳統節日背後蘊含的人文精神。“有些年輕人連過端午節是哪一天都不知道。” 傳統習俗不隻要保護,更需要傳承。 “光是把端午節確定為法定假日並不能讓人們從內心深處真正重視傳統節日。”任其秀說,“包粽子的真正用意是讓人們參與到節日中,享受包粽子的過程。我們可以將古時的某些傳統活動創新,加入年輕人喜歡的元素,讓傳統習俗一代代傳承下去,而不能讓它就這麽慢慢斷了。” 謝忠珍說,這次端午節,她要教會女兒包粽子,希望“粽子能手”的名號能在她家一直傳承下去。 .思考 如何更好地傳承節日 中國是一個擁有數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長期的曆史積澱已經形成了一批曆代相傳、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市民的記憶裏,端午節曾經帶給他們太多的快樂和溫馨,端午節的味道,有粽子、香囊的濃濃香味,有菖蒲、艾草的田野清香,也有賽龍舟的激情飛揚……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新認識和建設中國的傳統節日,通過多種形式還原它們的文化內涵,值得思考。 “端午不僅是‘假’,更是‘節’。既然是‘節’,就須有過節的形式和內容。”市委黨校一張姓教師說,“這就需要加強節日起源、民間習俗、活動等內容的傳播與傳承。” 他解釋道,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對於端午習俗的失落,是很難改變的。當下需要做的,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創造符合現代人審美情趣與生存方式、具有新意的“端午節”。比如建立一個典型的民俗主題公園,在端午節時采用祭天儀式、歡慶豐收的展演,還有割粽葉、包粽子等多項體驗活動,讓人們去體驗久違而純正的傳統文化。 采訪中,很多熱愛民俗活動的學者認為,隻有大多數民眾過好傳統節日,從精神到心理得到滿足,節日遺產才能傳承下去,這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根脈的最好保護。 實習生羅傳華記者 黃偉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