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友人體驗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 8月16日下午,《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專家解讀講座(川西片區)在我市進行,该何我市各個行業的发展“非遺”傳承人參加了此次講座。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今年6月3日,雅茶由四川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舉行的产业全體會議表決通過,將於9月1日起正式實行。项目 2007年,非遗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和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该何2008年,发展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雅茶《條例》的产业實行以及此次培訓的舉辦,將對雅茶產業產生什麽樣的项目影響?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條例》實行 為“非遺”提供法製支撐 講座邀請到參與《條例》文本起草修訂的非遗省非遺專家委員會成員、四川大學教授李錦,该何針對《條例》形成的发展過程、背景及具體內容,結合非遺保護、保存的實際等,對《條例》進行深入淺出解讀。 《條例》共分7章63條。包括總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非遺的傳承與傳播、非遺的保障與利用、法律責任及附則。《條例》明確了非遺的保護單位和傳承人的權利,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措施及合理利用等。 李錦說,四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非遺”資源富集、底蘊厚重、特色鮮明。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和現代化進程加快,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麵臨嚴峻形勢。即將實行的《條例》注重與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重點在項目目錄認定、“非遺”調查範圍、傳承傳播機製、保障監督和合理利用等方麵,將上位法中一些較為原則的規定具體化,增強了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體現了四川的特色和亮點。《條例》的製定和實行,將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有力的法製支撐。 雅茶產業中 “非遺”傳承的現狀 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和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非遺”名錄後,認定了李朝貴、甘玉祥、明玉蘭、衛國、梅樹華、成先勤、魏誌文7名代表性傳承人。 “今年2月,作為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成先勤去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姚東梅說,目前雅茶產業中隻有6名代表性傳承人。 在茶企傳承利用“非遺”資源方麵,雅安南路邊茶商會秘書長黃春鈇介紹,部分茶企收集、複製、整理了一些傳統製茶工具,有的還建了博物館、雕塑牆、文化展示廳等。 2010年初,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傳習所在雅安市友誼茶葉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傳習所是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保護、傳承的一個平台,推動著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的整體性、係統性、規範性保護。一年後,傳習所內新增了體驗中心和知源館。體驗中心集中展示南路邊茶的傳統製作主要工序:殺青、蒸茶、揉撚、渥堆、發酵、翻叉、烘幹、分選、拚配等。知源館內則可以坐下來細品南路邊茶的滋味。 “此外,商會成立後還建立了南路邊茶‘本山茶’的核心基地1.5萬畝,並與傳承人共同製作了南路邊茶康磚、金尖的實物樣,讓企業學有榜樣、比有參照。”黃春鈇說,商會成立以來還組織了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的核心工藝培訓,培養了中、高級製茶人才,包括渥堆發酵師、拚配師、摏包師、審評師共計218人次。 而在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保護方麵,成先勤在世時培養了一大批製茶師和茶藝人員。如今,他們分布在各地茶企、茶館中,繼續傳承和傳播著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的精髓。 另一名代表性傳承人魏誌文,也通過收徒的方式,培養了很多製茶師。“我還將繼續努力,做好手工茶,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喜歡上手工茶。”魏誌文這樣說,他也一直這樣堅持著。 《條例》實行 促進“非遺”蓬勃發展 “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存在的不足。”姚東梅說,《條例》的實行,將從法律的角度,促進“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和發展。 根據走訪情況,目前雅茶產業中“非遺”發展存在以下問題:傳承人作用發揮不夠,個別傳承人會做不會說;“非遺”項目的社會傳承麵不夠寬、知曉麵比較窄;產業規模化發展對傳統工藝的傳承有一定衝擊;缺少對“非遺”項目的公益宣傳等。 為此,黃春鈇建議,一方麵,各個“非遺”項目的傳承責任單位應該建立相應的展示空間,讓各方人士可以現場體驗、操作,感受“非遺”魅力。另一方麵加大宣傳力度,用書籍、宣傳片、歌曲、舞台劇等形式,展示“非遺”魅力。另外,還要積極開展傳承活動,提高“非遺”項目的傳承知曉度。同時要及時走訪老茶人,通過錄音、錄像等方式,挖掘和整理傳統製茶技藝,讓“非遺”項目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有據可依。 而根據《條例》規定,傳承人應當符合以下條件: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譜係,在特定領域和一定區域具有代表性、影響力;積極開展傳承活動。 傳承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采取收徒、辦學等方式,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妥善保存相關實物、資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工作;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性宣傳、展示、傳播活動。 “作為傳承人,在看到《條例》中的規定後,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的唯一一位女傳承人、雅安市蔡龍茶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明玉蘭在聽過講座後說,之前公司每年都有舉辦相關的技術培訓,讓公司生產線上的技術人員鞏固和強化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條例》實行後,這個培訓更加不能丟,而且還要加大培訓力度,爭取培養更多的接班人,把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下去,盡到作為傳承人應盡的責任。 “今年,商會與雨城區合作,開始了南路邊茶的‘五進’活動。”黃春鈇說,其中一項“進校園”就是要讓各個企業的傳承人、技術員走進學校,通過建立傳承人工作室,把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的相關常識普及到學校。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等9月學校開學後就著手下一步工作。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李春蓉
外國友人體驗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
8月16日下午,《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專家解讀講座(川西片區)在我市進行,该何我市各個行業的发展“非遺”傳承人參加了此次講座。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今年6月3日,雅茶由四川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舉行的产业全體會議表決通過,將於9月1日起正式實行。项目
2007年,非遗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和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该何2008年,发展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雅茶《條例》的产业實行以及此次培訓的舉辦,將對雅茶產業產生什麽樣的项目影響?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條例》實行
為“非遺”提供法製支撐
講座邀請到參與《條例》文本起草修訂的非遗省非遺專家委員會成員、四川大學教授李錦,该何針對《條例》形成的发展過程、背景及具體內容,結合非遺保護、保存的實際等,對《條例》進行深入淺出解讀。
《條例》共分7章63條。包括總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非遺的傳承與傳播、非遺的保障與利用、法律責任及附則。《條例》明確了非遺的保護單位和傳承人的權利,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措施及合理利用等。
李錦說,四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非遺”資源富集、底蘊厚重、特色鮮明。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和現代化進程加快,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麵臨嚴峻形勢。即將實行的《條例》注重與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重點在項目目錄認定、“非遺”調查範圍、傳承傳播機製、保障監督和合理利用等方麵,將上位法中一些較為原則的規定具體化,增強了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體現了四川的特色和亮點。《條例》的製定和實行,將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有力的法製支撐。
雅茶產業中
“非遺”傳承的現狀
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和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非遺”名錄後,認定了李朝貴、甘玉祥、明玉蘭、衛國、梅樹華、成先勤、魏誌文7名代表性傳承人。
“今年2月,作為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成先勤去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姚東梅說,目前雅茶產業中隻有6名代表性傳承人。
在茶企傳承利用“非遺”資源方麵,雅安南路邊茶商會秘書長黃春鈇介紹,部分茶企收集、複製、整理了一些傳統製茶工具,有的還建了博物館、雕塑牆、文化展示廳等。
2010年初,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傳習所在雅安市友誼茶葉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傳習所是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保護、傳承的一個平台,推動著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的整體性、係統性、規範性保護。一年後,傳習所內新增了體驗中心和知源館。體驗中心集中展示南路邊茶的傳統製作主要工序:殺青、蒸茶、揉撚、渥堆、發酵、翻叉、烘幹、分選、拚配等。知源館內則可以坐下來細品南路邊茶的滋味。
“此外,商會成立後還建立了南路邊茶‘本山茶’的核心基地1.5萬畝,並與傳承人共同製作了南路邊茶康磚、金尖的實物樣,讓企業學有榜樣、比有參照。”黃春鈇說,商會成立以來還組織了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的核心工藝培訓,培養了中、高級製茶人才,包括渥堆發酵師、拚配師、摏包師、審評師共計218人次。
而在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保護方麵,成先勤在世時培養了一大批製茶師和茶藝人員。如今,他們分布在各地茶企、茶館中,繼續傳承和傳播著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的精髓。
另一名代表性傳承人魏誌文,也通過收徒的方式,培養了很多製茶師。“我還將繼續努力,做好手工茶,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喜歡上手工茶。”魏誌文這樣說,他也一直這樣堅持著。
促進“非遺”蓬勃發展
“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存在的不足。”姚東梅說,《條例》的實行,將從法律的角度,促進“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和發展。
根據走訪情況,目前雅茶產業中“非遺”發展存在以下問題:傳承人作用發揮不夠,個別傳承人會做不會說;“非遺”項目的社會傳承麵不夠寬、知曉麵比較窄;產業規模化發展對傳統工藝的傳承有一定衝擊;缺少對“非遺”項目的公益宣傳等。
為此,黃春鈇建議,一方麵,各個“非遺”項目的傳承責任單位應該建立相應的展示空間,讓各方人士可以現場體驗、操作,感受“非遺”魅力。另一方麵加大宣傳力度,用書籍、宣傳片、歌曲、舞台劇等形式,展示“非遺”魅力。另外,還要積極開展傳承活動,提高“非遺”項目的傳承知曉度。同時要及時走訪老茶人,通過錄音、錄像等方式,挖掘和整理傳統製茶技藝,讓“非遺”項目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有據可依。
而根據《條例》規定,傳承人應當符合以下條件: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譜係,在特定領域和一定區域具有代表性、影響力;積極開展傳承活動。
傳承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采取收徒、辦學等方式,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妥善保存相關實物、資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工作;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性宣傳、展示、傳播活動。
“作為傳承人,在看到《條例》中的規定後,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的唯一一位女傳承人、雅安市蔡龍茶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明玉蘭在聽過講座後說,之前公司每年都有舉辦相關的技術培訓,讓公司生產線上的技術人員鞏固和強化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條例》實行後,這個培訓更加不能丟,而且還要加大培訓力度,爭取培養更多的接班人,把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下去,盡到作為傳承人應盡的責任。
“今年,商會與雨城區合作,開始了南路邊茶的‘五進’活動。”黃春鈇說,其中一項“進校園”就是要讓各個企業的傳承人、技術員走進學校,通過建立傳承人工作室,把南路邊茶傳統製作技藝的相關常識普及到學校。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等9月學校開學後就著手下一步工作。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李春蓉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