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股票通市場熱點官网

脱贫奔康展新颜 振兴发展更可期

时间:2025-04-27 17:46:37来源:

雨城區草壩鎮,脱贫地處我市中心城區東部,奔康全鎮轄區麵積約125.5平方千米,展新展更地形以低山、颜振丘陵為主。可期

這裏生態良好,脱贫風光秀美,奔康擁有鍾靈毓秀的展新展更周公山、茶園連綿的颜振雲台山、碧波蕩漾的可期青衣江、水霧繚繞的脱贫龜都府、風光旖旎的奔康石碑田……草壩鎮交通區位優越,雅葉高速、展新展更樂雅高速、颜振國道351線、可期成雅快速通道等國省幹道貫穿全境。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守著青山綠水受窮的困境,卻並未因這些自然和區位優勢就遠離草壩鎮。變化始於2015年,隨著脫貧攻堅戰全麵打響,草壩鎮將精準扶貧作為重大政治、重大發展和重大民生任務來抓,始終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頭等大事來幹。

如今,通過五年多時間的努力,在草壩鎮境內,曾經僻遠的山鄉有了通暢的道路,特色產業得以興旺發展,幸福美麗新村更散落其間。而當地群眾安居樂業、安康富足後的幸福笑容,更成了該鎮從脫貧走向奔康的最好見證。

  合江村手工茶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發展特色產業   夯實致富基礎

    10月11日下午,在草壩鎮原清溪村(該村已於今年5月合並至草壩鎮香花村)內,34歲的當地村民王才斌,正在蔬菜基地旁看著長勢喜人的芥菜苗。

    這片芥菜育苗基地,是今年9月當地與一家企業簽訂訂單協議後所種植的,麵積約0.01 平方千米。“再過幾天,就能將芥菜苗發到村民手中,預計可種0.2 平方千米。”王才斌說,今年上半年發展的約0.086平方千米的辣椒,已實現純收入60餘萬元,惠及農戶100餘戶。

    這是原清溪村自2017年起,以村民閑置土地為依托,實現蔬菜規模化發展的第4年。原清溪村村主任、現任香花村黨支部副書記的王雅虎介紹,這一方式有效解決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有地不知如何種的難題。僅發展蔬菜產業一項,2017年該村便收入約15萬元,2018年收入約25萬元,2019年收入60餘萬元。

    “今年的收入預計還將再次穩步提升。”已成為“土專家”和致富帶頭人的王才斌自信地說道。

    而在草壩鎮頂峰村,當地村民曹書明正在為六月雪梨的冬管而忙碌。“今年自家果樹豐產,增收7萬餘元。”談起收獲,曹書明滿臉笑容。

    2014年,頂峰村積極響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以扶貧惠民政策為依托,采用“合作社+農戶+基地”方式,大力發展六月雪梨,至2018年,該村種植麵積就從約0.2 平方千米大幅提升至0.66平方千米。

    “同時還帶動了附近多個村莊共同發展,種植麵積達1 平方千米左右。”對此,頂峰村黨支部書記張成平,至今仍頗感自豪。

    相似的以產業發展助力脫貧增收的故事,在今日的草壩鎮還有很多。草壩鎮黨委書記車小軍說,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產業扶貧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最能增強貧困村、貧困群眾造血功能的長遠之計。

    而與此對應的,則是草壩鎮在產業扶貧中施行的“長短”結合舉措。該鎮充分結合各村自身優勢和潛力,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鼓勵支持一村一產業,一村一品牌;擴大規模、延伸產業鏈、提高抗風險能力,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逐步探索“本地龍頭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模式,實現產業發展、村民就業齊步推進等,而這些舉措每一項都與群眾脫貧奔康相連。

    以草壩鎮原簡壩村露天扶貧車間——雅安天賜苗木有限責任公司苗木繁育基地為例。在該公司的員工中,脫貧戶勞動力就達32人,占比53.3%,人均年收入穩定在2.5萬元以上。

頂峰村六月雪梨喜獲豐收

草壩鎮內的產業道路

  特色藤椒產業蓬勃發展

    完善基礎設施   打通發展瓶頸

    對於“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草壩鎮九龍村村民深有體會。

    “在脫貧攻堅前,村裏與外界相連道路,僅有一條長6千米、寬3.5米的村道。”九龍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冰說,因為交通閉塞,外麵的茶商很少進村收茶,加上茶園海拔高、投產時間遲,造成了整體效益不佳的困境。

    不僅是茶。九龍村的豐富林竹資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隻能是資源,並無法變成村民的增收產業。困難麵前到底該怎麽辦?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修路,修更多的好路。

    如今,在九龍村2組的通組路旁,有一條全長1.5千米的新路,沿山勢蜿蜒而上,連接該組一處村民聚居點。12日中午,當地村民張開吉,便開著一輛新買的小轎車一路直達自家房前。而在今年5月前,這條路還是一條連摩托車也難以通行的毛路。“20多戶村民的生產生活物資,更多靠肩挑背馱來運輸。”張開吉說,現在就連運輸木頭和竹子的貨車,也能直接開到林地附近。

    而這隻是兩年多時間內,九龍村致力於提升道路運輸能力的一個縮影。

    在九龍村,自籌資金、村民投工投勞挖通該村至周公山鎮漆樹村林區公路一事,同樣引人矚目。“這條道路徹底打破了九龍村交通閉塞的瓶頸,並盤活了林竹資源,形成了對外交通環線。”讓九龍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簡學強尤為感動的是,修路所占林地,村民沒要1分錢賠償。 

    緊隨更多道路的建成,九龍村特色種植產業也日漸興旺。目前,該村茶園增加至約0.66平方千米,並依托合作茶企在今年實現夏茶采摘,產值得到較大幅度提升;實現茶園套種油茶約0.23平方千米、發展油料作物山桐子約0.066平方千米……

    相似的變化也出現在草壩鎮太坪村。因為缺水,該村過去每年春茶采摘時,常請不到足夠采茶工,隻能眼睜睜看著茶葉瘋長。

    “最初采用直抽方式,設備運維保障難度極大。”太坪村黨支部書記謝開強說,通過改造提升建成的二次加壓抽水泵房、300立方米蓄水池重力支流,就為全村1200多村民提供了可靠用水保障。“甚至還解決了相鄰部分村民用水難問題,受益對象達2000餘人!”

    有統計數據顯示,至2019年年底,僅草壩鎮7個脫貧村,就總計新改建道路17.4千米。“今年又以補齊交通短板為結合,為其中5個脫貧村硬化道路16.35千米,脫貧村的道路交通狀況也更趨完善!”草壩鎮鎮長廖袁兵介紹,包括道路修建在內,草壩鎮今年已投入各類扶貧資金891萬餘元,截至目前,所有7個扶貧項目均已全部完工投用。

    牢記初心使命   促進增收致富

    始終堅持黨的一切工作到黨支部的導向,持續織密建強黨的基層組織體係,並著力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優勢,持續助力精準脫貧。草壩鎮自脫貧攻堅起,就以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方向,奏響了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協奏曲。

    草壩鎮原張山村地處雨城、名山、洪雅、丹棱四縣區的交界處,被稱為“飛地村”,該村地理位置相對閉塞,但約1.8 平方千米的高山生態茶卻品質上佳。

    然而,茶香也怕巷子深,怎樣才能縮短銷售鏈呢?

    在此,黨建引領下的“飛地扶貧”模式便成了切入點。2016年,當地成立高山飛地種植專業合作社,昔日的貧困戶以“資本、資源、技術”入股合作社;2017年,通過在草壩鎮塘壩村租賃一塊土地作為“飛地”,並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成功建起“東籬茶社”手工製茶體驗館。

    由此,該村以茶社為窗口,進而實現了推動全村茶葉產業發展的目的。“村裏還同步建起了手工茶加工廠。”原張山村黨支部書記、現草壩鎮合江村村委會副主任杜朝英說,也是在2017年,“張山村手工茶”成了全市首個獲取SC(食品生產許可)認證的手工茶品牌。

    至2019年,當地通過黨建扶貧,該村茶葉產值也有了大幅提升。而包括當地村民薑洪在內的脫貧戶,也通過加入加工廠成為手工製茶師,每年僅1個月春茶製作時間,即可獲得1萬餘元收入。

    不僅是基層黨支部積極發揮基層戰鬥堡壘作用,基層普通黨員的帶頭示範和主動作為,也為黨建扶貧增色不少。

    張貴有是一名有著17年黨齡的黨員,2017年,他主動申請成為“三個一”黨建示範戶,並與原簡壩村黨支部簽訂貧困戶茶葉收購協議。自此,他依托自身茶葉加工廠,向曾經的39戶貧困戶提供優先收購服務。在至今的4年間,他每年都還會幫助相關脫貧戶,實現戶均增收8000元。

    “脫貧攻堅工作實施以來,草壩鎮始終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返鄉農民工、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大學生村官等群體中選拔優秀黨員,並選配至村黨組班子。”車小軍說,比如該鎮均田村黨支部結合福馨苑新村聚居點,創新開展的以自治、法治、德治、新型集體經濟為支撐的黨群全覆蓋主題教育模式,以及草壩鎮與雅安川能等轄區企業簽訂的共建共享合作協議,便為全鎮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黨建保障。

  農旅融合添新業

    激發內生動力  壯大優勢產業

    “這次我們到上裏鎮和碧峰峽鎮參觀後,對今後的產業發展信心就更足了。”10月10日,草壩鎮太坪村組織村組幹部、村民代表30餘人,對上述兩地的油茶繁育基地進行了考察。

    為何選擇油茶?2018年至2019年,太坪村已先後在茶園套種油茶約0.4 平方千米。“首批已實現初掛果,正式投產後,茶園可實現大幅增收。”當地村民雷月洪說。

    就在今年9月,太坪村結合草壩鎮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思路,明確了油茶產業的發展方向。“通過整合各方產業扶貧資金,將首先以片種方式發展油茶約0.13平方千米,並作為村裏油茶標準化示範基地。”該村黨支部書記謝開強說,預計今年底到明年初,還將配套政策鼓勵村民再套種0.66平方千米油茶。

    在草壩鎮,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樣值得期待。

    “老板上好茶,一會兒再來一桌農家菜!”“好嘞!茶馬上就來!”10月10日,在草壩鎮塘壩村村民周磊的“茶隱鄉居”民宿內,遊客再次如約而至。“開業當年純收入約10萬元,今年預計可達到20萬元。”周磊說。

    與此對應的,是塘壩村以“大師+工作室+基地+企業”進行的產學研銷發展模式。數年間,當地依托塘壩產業小環線,已引進“川大環藝研究所文創工作室”“合江書院”“藍頂雕塑館”“雲上錦宿”“厚山民宿”等。並通過招商引資,以“茶山藝林”藝術民宿聚落項目為依托,正在積極建設高端民宿客棧。

    “後續發展已初步確定兩種備選模式。”塘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魏國強介紹,一種是交由村集體統一代為運營,一種是將打造所用房屋、宅基地折價後入股分紅。“無論選擇哪一種,最終目的都是為更多本地村民從事旅遊業起到孵化帶動作用!”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如何將更多好經驗、好做法、好成效予以推廣,並示範帶動更多村落發展振興呢?對此,草壩鎮的思路已然明確。

    在未來,草壩鎮將繼續發展和壯大茶葉優勢產業,在現有68平方千米茶園(其中33.3平方千米為優質茶園)基礎上持續打造,實現量質同步提升;聚焦藤椒、雪梨、耙耙柑等特色產業發展,積極開展“三品一標”品牌提升,實現“六月雪梨”“雅泉茶葉”等品牌價值再提升;圍繞桂花、頂峰、魏家、塘壩、雙合等產業小環線,按“一家一品”思路,鼓勵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茶家樂、漁家樂、農家樂;製定產業園區規劃,建設集生產、經營、生態、旅遊、文化為一體的花園式標準化產業園區……

    本報記者  孫振宇  圖片由草壩鎮提供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