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上,优化老師對學生進行悉心指導。课堂 文化活動中,教学教育學生展示自己的强化風采。 提要 40分鍾的管理課堂由五部分組成:導入課題、明確目標,优化分組合作、课堂討論解疑,教学教育展示點評、强化總結升華,管理清理過關,优化當堂檢測。课堂每部分的教学教育時間分配也不同,導入課題最少,强化3分鍾;展示點評最多,管理20分鍾。 一代代學子也刷新著藝考的成績單——2014年,喻川衡以273分的成績奪得雅安市第一名,四川省應屆生第二名,其單科速寫得到96分;2015屆學子施凡,以266分進入全省前100名;2016屆學子張思潔,以260分勇奪雅安市第一名,素描單科96分獲得四川省單科第一…… 一所曆經110餘年風雨的老牌學校,一個在高考中佳績頻傳的教育標杆,一個哺育數以萬計學子的文化殿堂。這就是它——雅安市田家炳中學。 把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通過結構化的方式,在課堂主陣地中去穩定實現,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快樂學習、快樂成長,這是它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將普通高考與特色教育相結合,整合學校文化教育優勢、藝體特色培訓資源,為學生多尋一條出路,這是它的辦學立校根本; 以“教師期待效應”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自由思想和獨立靈魂,讓學生成為知禮儀、講規矩、懂感恩的人,這是它出眾的教育管理藝術。 田家炳中學在漫漫教育路上成就了自己的高度。 高效課堂 教書育人的主陣地 11月29日,田家炳中學高一(1)班數學課堂,同學們爭先恐後、此起彼伏地熱烈討論。 “集合的三種表現形態是,交集、並集、補集”“交集類似求公約數,並集是資源向優勢方傾斜,補集是資源的定向互補”……課堂上,同學們6人一組,互相交流學到的知識和融會貫通後的新領悟。 “同學們的討論很好,學習數學,就應當培養發散思維,養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習慣,在討論中進行總結提升。”數學老師吳海鷹點評道。 在吳海鷹的課堂上,他隻是穿針引線的指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掌控者。40分鍾的課堂由五部分組成:導入課題、明確目標,分組合作、討論解疑,展示點評、總結升華,清理過關,當堂檢測。每部分的時間分配也不同,導入課題最少,3分鍾;展示點評最多,20分鍾。 吳海鷹說,課堂改課,一要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將課堂還給學生,通過課堂發言、小組討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激情和積極性。二要改變授課方式,將教學重點放在揭示知識的形成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小車是吳海鷹課堂上的活躍分子。9月入學後,他很快適應了吳海鷹的教學方式。老師一改往日在講台上麵講、學生在下麵聽的模式,小車也願意到講台上麵做演示,與大家分享他的學習感受和體會。這樣的課堂形式,不僅強化、鞏固了他所學的知識,也能夠係統地訓練他的表達能力。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學生在校60%以上的時間都是在課堂教學中度過的。如何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使教與學更加和諧,讓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開心?田家炳中學以課堂教學模式改課為著力點,以導學案建設為抓手,建設HB教學模式,打造“和諧教育、本真課堂”,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和諧成長。 所謂HB教學模式,即課前預習自學、探究問題,完成學案、訓練運用;課中,如吳海鷹一樣實施課堂五分法;課後,再進行訓練學案——化學組老師打趣地稱之為結構論“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功用”。 這種模式的實踐是成功的,繼2015年該校高考成績再上新台階後,今年田家炳中學再次實現跨越,本科總上線163人,文化重本(不含藝體)上線、文化本科(不含藝體)上線等指標均上升,創下新高。 在高考仍是衡量教育成績主要指標的背景下,變革課堂教學模式無疑要承擔更多的風險——這不僅關乎學校的升學率,更關乎學生的一輩子——但這樣的改革,顯然值得! 藝體培訓 升學的另一條路 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高考被比喻成“過獨木橋”,但田家炳中學更願意將高考視為“登山”。一是因為登山過程辛苦,前途光明;二,更重要的是,登山不似“獨木橋”的獨路,“前山後山都有路”,能給學生多一種選擇的空間和途徑,也給學生多一份升學的希望和憧憬。 這條多出的路,就是田家炳中學被人稱道的藝體特色培訓,囊括美術和體育等藝體特長,涵蓋計算機、旅遊等職教對口升學。這條路,是田家炳中學一代代老師摸索著、帶領著學生走出來的,凝聚著老師默然無聲的辛勤耕耘,也匯聚著莘莘學子的無悔付出。 2000年,田家炳中學開設了藝術類高考班。十多年過去,當年雄姿英發的老師,將雙鬢的青絲熬成白發,但讓數以千計的美術學子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一代代學子也刷新著藝考的成績單——2014年,喻川衡以273分的成績奪得雅安市第一名,四川省應屆生第二名,其單科速寫得到96分;2015屆學子施凡,以266分進入全省前100名;2016屆學子張思潔,以260分勇奪雅安市第一名,素描單科96分獲得四川省單科第一…… 目前,2017屆藝考學子已經進入專業課考試的衝刺階段。田家炳中學美術班的學子正在進行藝考集訓,上午色彩、下午素描、晚上速寫,每天的訓練時間長達10多個小時。幸而,這一路他們並不孤獨,除了同學之間的相互勉勵,還有來自老師的諄諄教誨。 美術老師錢若愚是集訓的專業老師,從2000年以來帶過無數美術學子。他說,一般是6月組班,先學繪畫基礎理論,以及畫紙選購和作品欣賞;8月集訓開始,高強度訓練成為教學常態;12月專業考試結束後,再進行文化課的複習備考。 高三(5)班的張佳琨、高三(7)班的程步禕,從小喜歡繪畫,進入四川美術學院深造是她們的夢想。升高中時,她們不約而同選擇了田家炳中學。她們說,感謝學校給了她們學習美術知識的舞台,老師給的專業指導。“四個月的集訓,前前後後畫了4千多張速寫、色彩和素描,這不僅是對體力的考量,更是對心性的磨礪。但每一張畫紙背後,都凝聚著老師的指導和陪伴。” 管理藝術 以期待效應勉勵學生 小羅是該校住校生。一天晚上,宿管阿姨查房,發現小羅不在寢室,急忙打電話給班主任。隨後,班主任一個網吧一個網吧找,最終安全將小羅帶回學校。當小羅父母次日趕到學校時,首先表達的是對老師、學校的感謝。老師愛護學生、學校嚴格製度和作息管理,在老師、學校、父母的努力教育之下,小羅再未發生過類似情況。 無規矩不成方圓,田家炳中學在住校生管理、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等方麵,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製度和操作流程,讓學生養成規矩意識。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教書育人,首要教會學生成人,培養獨立的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老師雖不是學生人格的主宰者,卻可以影響學生。” 11月,遠在海南師範大學的學生小瞿,給在校師弟師妹送回寄語:三年不是詩情畫意的詩篇,而是一段漫漫滄桑之旅,但其中的美好與苦澀都是人生給予我們最美好的禮物。耳邊時刻縈繞的聲聲鼓勵,是荊棘路上的一井溫泉;一路相伴的甜甜微笑,是三年時光的一縷暖陽…… 三年前,小瞿的班主任任小菊偶然得知,小瞿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家庭困難,讀書費用全靠資助和減免。任小菊在家訪證實小瞿的情況後,聯係田家炳中學的校友對其進行資助,每年冬天為其購買禦寒衣服,經常去寢室噓寒問暖。小瞿得到的不僅是老師的關懷,還有任小菊慈母般的鼓勵和引導。 任小菊說:“學生對班主任都很依賴。我們除了教授他們知識,還應該教會他們麵對陽光雨露。” 如果說任小菊帶著母愛在教書育人,那麽班主任曹立言的教學中,則帶有更多的理性。已有10年班主任經曆的他,名字得自教師出生的爺爺,取自“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中的“立言”。爺爺希望他能投身教育事業。而10年教師生涯,他人如其名,“老師不應該隻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表達、溝通的能力,讓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會思考、善表達的個體。” 上課鈴響,在曹立言的班上,學生是課堂主人。他們10人一組,在班會上討論法製知識,交流選舉法、公民意識等,談論學生日常規範……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唐小未
高效課堂上,优化老師對學生進行悉心指導。课堂
文化活動中,教学教育學生展示自己的强化風采。
提要
40分鍾的管理課堂由五部分組成:導入課題、明確目標,优化分組合作、课堂討論解疑,教学教育展示點評、强化總結升華,管理清理過關,优化當堂檢測。课堂每部分的教学教育時間分配也不同,導入課題最少,强化3分鍾;展示點評最多,管理20分鍾。
一代代學子也刷新著藝考的成績單——2014年,喻川衡以273分的成績奪得雅安市第一名,四川省應屆生第二名,其單科速寫得到96分;2015屆學子施凡,以266分進入全省前100名;2016屆學子張思潔,以260分勇奪雅安市第一名,素描單科96分獲得四川省單科第一……
一所曆經110餘年風雨的老牌學校,一個在高考中佳績頻傳的教育標杆,一個哺育數以萬計學子的文化殿堂。這就是它——雅安市田家炳中學。
把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通過結構化的方式,在課堂主陣地中去穩定實現,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快樂學習、快樂成長,這是它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將普通高考與特色教育相結合,整合學校文化教育優勢、藝體特色培訓資源,為學生多尋一條出路,這是它的辦學立校根本;
以“教師期待效應”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自由思想和獨立靈魂,讓學生成為知禮儀、講規矩、懂感恩的人,這是它出眾的教育管理藝術。
田家炳中學在漫漫教育路上成就了自己的高度。
高效課堂 教書育人的主陣地
11月29日,田家炳中學高一(1)班數學課堂,同學們爭先恐後、此起彼伏地熱烈討論。
“集合的三種表現形態是,交集、並集、補集”“交集類似求公約數,並集是資源向優勢方傾斜,補集是資源的定向互補”……課堂上,同學們6人一組,互相交流學到的知識和融會貫通後的新領悟。
“同學們的討論很好,學習數學,就應當培養發散思維,養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習慣,在討論中進行總結提升。”數學老師吳海鷹點評道。
在吳海鷹的課堂上,他隻是穿針引線的指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掌控者。40分鍾的課堂由五部分組成:導入課題、明確目標,分組合作、討論解疑,展示點評、總結升華,清理過關,當堂檢測。每部分的時間分配也不同,導入課題最少,3分鍾;展示點評最多,20分鍾。
吳海鷹說,課堂改課,一要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將課堂還給學生,通過課堂發言、小組討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激情和積極性。二要改變授課方式,將教學重點放在揭示知識的形成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小車是吳海鷹課堂上的活躍分子。9月入學後,他很快適應了吳海鷹的教學方式。老師一改往日在講台上麵講、學生在下麵聽的模式,小車也願意到講台上麵做演示,與大家分享他的學習感受和體會。這樣的課堂形式,不僅強化、鞏固了他所學的知識,也能夠係統地訓練他的表達能力。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學生在校60%以上的時間都是在課堂教學中度過的。如何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使教與學更加和諧,讓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開心?田家炳中學以課堂教學模式改課為著力點,以導學案建設為抓手,建設HB教學模式,打造“和諧教育、本真課堂”,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和諧成長。
所謂HB教學模式,即課前預習自學、探究問題,完成學案、訓練運用;課中,如吳海鷹一樣實施課堂五分法;課後,再進行訓練學案——化學組老師打趣地稱之為結構論“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功用”。
這種模式的實踐是成功的,繼2015年該校高考成績再上新台階後,今年田家炳中學再次實現跨越,本科總上線163人,文化重本(不含藝體)上線、文化本科(不含藝體)上線等指標均上升,創下新高。
在高考仍是衡量教育成績主要指標的背景下,變革課堂教學模式無疑要承擔更多的風險——這不僅關乎學校的升學率,更關乎學生的一輩子——但這樣的改革,顯然值得!
藝體培訓 升學的另一條路
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高考被比喻成“過獨木橋”,但田家炳中學更願意將高考視為“登山”。一是因為登山過程辛苦,前途光明;二,更重要的是,登山不似“獨木橋”的獨路,“前山後山都有路”,能給學生多一種選擇的空間和途徑,也給學生多一份升學的希望和憧憬。
這條多出的路,就是田家炳中學被人稱道的藝體特色培訓,囊括美術和體育等藝體特長,涵蓋計算機、旅遊等職教對口升學。這條路,是田家炳中學一代代老師摸索著、帶領著學生走出來的,凝聚著老師默然無聲的辛勤耕耘,也匯聚著莘莘學子的無悔付出。
2000年,田家炳中學開設了藝術類高考班。十多年過去,當年雄姿英發的老師,將雙鬢的青絲熬成白發,但讓數以千計的美術學子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目前,2017屆藝考學子已經進入專業課考試的衝刺階段。田家炳中學美術班的學子正在進行藝考集訓,上午色彩、下午素描、晚上速寫,每天的訓練時間長達10多個小時。幸而,這一路他們並不孤獨,除了同學之間的相互勉勵,還有來自老師的諄諄教誨。
美術老師錢若愚是集訓的專業老師,從2000年以來帶過無數美術學子。他說,一般是6月組班,先學繪畫基礎理論,以及畫紙選購和作品欣賞;8月集訓開始,高強度訓練成為教學常態;12月專業考試結束後,再進行文化課的複習備考。
高三(5)班的張佳琨、高三(7)班的程步禕,從小喜歡繪畫,進入四川美術學院深造是她們的夢想。升高中時,她們不約而同選擇了田家炳中學。她們說,感謝學校給了她們學習美術知識的舞台,老師給的專業指導。“四個月的集訓,前前後後畫了4千多張速寫、色彩和素描,這不僅是對體力的考量,更是對心性的磨礪。但每一張畫紙背後,都凝聚著老師的指導和陪伴。”
管理藝術 以期待效應勉勵學生
小羅是該校住校生。一天晚上,宿管阿姨查房,發現小羅不在寢室,急忙打電話給班主任。隨後,班主任一個網吧一個網吧找,最終安全將小羅帶回學校。當小羅父母次日趕到學校時,首先表達的是對老師、學校的感謝。老師愛護學生、學校嚴格製度和作息管理,在老師、學校、父母的努力教育之下,小羅再未發生過類似情況。
無規矩不成方圓,田家炳中學在住校生管理、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等方麵,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製度和操作流程,讓學生養成規矩意識。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教書育人,首要教會學生成人,培養獨立的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老師雖不是學生人格的主宰者,卻可以影響學生。”
11月,遠在海南師範大學的學生小瞿,給在校師弟師妹送回寄語:三年不是詩情畫意的詩篇,而是一段漫漫滄桑之旅,但其中的美好與苦澀都是人生給予我們最美好的禮物。耳邊時刻縈繞的聲聲鼓勵,是荊棘路上的一井溫泉;一路相伴的甜甜微笑,是三年時光的一縷暖陽……
三年前,小瞿的班主任任小菊偶然得知,小瞿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家庭困難,讀書費用全靠資助和減免。任小菊在家訪證實小瞿的情況後,聯係田家炳中學的校友對其進行資助,每年冬天為其購買禦寒衣服,經常去寢室噓寒問暖。小瞿得到的不僅是老師的關懷,還有任小菊慈母般的鼓勵和引導。
任小菊說:“學生對班主任都很依賴。我們除了教授他們知識,還應該教會他們麵對陽光雨露。”
如果說任小菊帶著母愛在教書育人,那麽班主任曹立言的教學中,則帶有更多的理性。已有10年班主任經曆的他,名字得自教師出生的爺爺,取自“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中的“立言”。爺爺希望他能投身教育事業。而10年教師生涯,他人如其名,“老師不應該隻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表達、溝通的能力,讓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會思考、善表達的個體。”
上課鈴響,在曹立言的班上,學生是課堂主人。他們10人一組,在班會上討論法製知識,交流選舉法、公民意識等,談論學生日常規範……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唐小未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