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股票通市場熱點官网

牛儿灯:原始农耕的文艺图腾

时间:2025-04-27 16:29:35来源:

    在很多天全縣思經鄉人的牛儿腦海中,牛兒燈是灯原一段溫暖的記憶。
    老家在思經鄉的始农雅安某事業單位高先生說,“在那段單純的文艺歲月裏,過年看牛兒燈是图腾我們最期盼的事情之一。那時候過年,牛儿遠沒有現在這麽豐富的灯原物質財富,但年味似乎更濃,始农民間文化裝點著我們的文艺童年記憶。”
    今年,图腾天全牛兒燈已經登上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儿天全縣針對牛兒燈保護的灯原“五年計劃”已開始實施——落實專項保護資金、建立牛兒燈演出隊、始农培養更多的文艺燈手——人們對牛兒燈的溫暖記憶將會繼續延續下去。

牛兒燈的图腾民間傳說

    牛兒燈是天全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是花燈、蓮槍的姊妹戲,有著悠久的曆史。在天全,關於牛兒燈的曆史淵源有著本土的傳說。
    相傳清朝年間,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孤兒生活在舅舅家。有一天,舅舅叫他去放牛,他與放牛娃玩得興起,把牛殺來與小夥伴們吃了。回家前他把牛皮、牛骨埋在土裏,然後把牛尾巴插在土裏,並在牛尾巴上係上一條白腰帶。回家後舅舅問他:牛呢?他答:牛鑽土了!舅舅不信,與他一起上山,果然看到一條牛尾巴立在地上。舅舅上去拖了三下牛尾巴,牛在地下連叫了三聲。舅舅真以為牛鑽了土,就把這個沒用的外甥趕出了家門。孤兒得到全村放牛娃的同情和幫助,帶著一筆盤纏走了。後來,他刻苦努力,練就了一身本領,拉起了自己的兵馬,做了一個土皇帝。發跡以後,他忘不了牛的恩情,便編創了牛兒燈這種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
    另一個傳說則是,在唐朝初期,牛害瘟疫無法治療,很多耕牛死了。無耕牛犁地,種不上莊稼,土地荒蕪,顆粒無收,餓死了很多農民。當時唐王李世民就向神靈許願,如能幸免民間瘟疫,就每年耍牛燈供奉牛王菩薩。以後,果然免除了牛的瘟疫。此後人們就開始耍牛燈。
    天全縣文體局工作人員王以芬介紹說,天全牛兒燈作為一種民間生產習俗舞蹈,客觀地反映了天全人民的勞動、生活狀況。同時也體現了千百年來天全人民麵對原始的耕作、艱辛的勞動表現出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以及粗獷豪邁、樂觀的性格。

勞動場景融於舞蹈       
           
    天全牛兒燈作為民間自發的一種娛樂活動,大多為年老的男性喜歡。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農村集體勞動盛行,當時娛樂活動較少,每逢節假日,尤其是每年正月初二,燈手們便在街頭、壩子、農家門口演出。
    牛兒燈除了在過年表演,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牛王節),天全縣思經鄉也有耍牛燈的習俗,通過“牛燈”來表現田間生產勞動場景,展現對富裕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牛兒燈在製作上是用一個撮箕做牛頭構架;用草或者絨線製成兩隻牛耳,厚紙板或木頭製作成牛角;然後用顏料塗抹牛頭構架,並勾畫出牛鼻、牛嘴、牛眼等;牛身用黃布縫成,長三米,寬二米。前接牛頭,尾部縫上一條真的牛尾。
    牛兒燈通常由3人表演,1人扮牛倌,2人扮牛,其餘為鑼鼓隊和歌手。牛燈正式上場。演出時邊唱邊舞,唱一曲、舞一回,觀眾跟著音樂幫腔,氣氛熱烈,喜氣洋洋。在演唱過程中,時而“牛”停下來“吃草”,時而讓“牛”噴草,時而牛倌為“牛”擦癢,非常生活化。牛燈表演的內容有:臥牛吃水、牛打滾、老君騎牛、大舜耕田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實施,農業科技的普及和農業產業化的調整,天全年青的農民大都外出打工。再加上如今的年輕人對牛兒燈不感興趣,天全牛兒燈失去了傳承的基礎。
    已經50多歲的思經鄉村民高運超是為數不多的傳承人之一。他說,天全牛兒燈的傳承為言傳身教。需要有人指點,反複練習,才能熟能生巧。而往年耍燈結束時,燈手們還要謝牛。即在河邊燒香蠟紙錢,辦牛刀頭(酒肉等),表演節目的幺妹子、使牛匠等三作揖後,將牛頭、牛皮燒掉。作為對牛辛苦一年後的感謝。
    其實,“牛兒燈”是流行全川農村的一個燈舞形式,大體雷同、各地略有不同。有民俗專家認為,牛兒燈的出現,其實是農業民族對耕牛的一種圖騰崇拜演變而來的。
 記者  高曉軍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