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采摘比賽賽後稱重。 5月25日上午,希望寶興縣五龍鄉彌勒溝新村內,福生人聲鼎沸。种下之果由該縣總工會、希望五龍鄉主辦的福生“寶興縣2017年農信杯枇杷采摘技能競賽活動”在這裏舉行。 在果園中比拚采摘技能,种下之果在眾人矚目下進行吃枇杷比賽,希望開展“枇杷王”評選活動……隨著活動的福生進行,當地群眾依托枇杷產業實現脫貧、种下之果增收、希望致富的福生美麗畫卷,逐漸呈現在人們眼前。种下之果 驚喜 貧困戶喜獲“枇杷王”稱號 5月25日6時許,希望五龍鄉東風村9組的福生貧困戶楊玉華一大早便前往果林中采摘枇杷,準備參加當天上午的“枇杷王”評選。 一番精心挑選,顆顆個大果圓的枇杷,被放入果籃。“每個重約0.1公斤。”對於楊玉華來說,枇杷是他今年實現脫貧的希望。 希望始於2014年。 那一年,在幫扶幹部幫助下,楊玉華加入了寶興縣育園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起了枇杷。每畝40株的枇杷苗,全由縣農業扶貧項目無償提供。對於這份恩情,楊玉華至今銘記心中。 上午11時,作為當日活動壓軸戲的“枇杷王”評選正式開始,楊玉華排在第3位出場。 經過現場100名嘉賓鑒賞、品嚐和讓人緊張的投票環節,楊玉華脫穎而出,獲得了“寶興縣格達橋枇杷王”稱號。手捧榮譽證書的那一刻,楊玉華開心地笑了。 “今年是初次投產,產量約600公斤,目前每公斤16元至24元,銷路不愁!”楊玉華自信地說。 欣喜 特色產業帶動群眾致富 欣喜的不僅是楊玉華,還有從事枇杷種植的果農們。從最初的100餘畝到如今的2300餘畝,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五龍鄉的枇杷種植已逐漸形成規模,為越來越多的群眾帶來豐厚的回報。 寶興縣育園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德強說,合作社成員已從2013年成立初的8戶,發展到如今的75戶,占全鄉135戶枇杷種植戶的大半。今年,合作社全體成員僅枇杷一項將獲得約170萬元收入。 活動當日,3家來自成都的大型收購商與當地果農簽訂購銷協議,這意味著,從這天起至6月下旬,為期1個月的集中采摘期裏,每天將有超過1000公斤的枇杷,從寶興大山走向城市。 不僅是慕名而來的收購商,寶興“互聯網+農業”的興起,也同樣為果農拓寬銷路,帶來更多可靠保障。 東風村10組的吳誌萍,種植了11畝枇杷,今年進入盛產期的有7畝,每畝產量約1500公斤。除了父親吳學剛已通過收購商成功售出1000公斤外,她靠自學掌握的“微商”操作模式,又成功售出了1500公斤。 當日,當吳誌萍將活動盛況的美圖,以及農藥殘留現場檢測的視頻上傳至微信後,不但得到了諸多網友的轉發和點讚,更是在短短2個小時內就簽下了500多公斤的訂單。 不僅是枇杷,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如今的五龍鄉不僅有了東風村的枇杷、東升村的梨、團結村的核桃等特色產業,更有了藤椒、天麻、山藥等諸多特色農產品。 “以東升村為例,梨樹種植麵積已達1300餘畝,為該村在2014年順利實現脫貧做出了不小貢獻。”五龍鄉黨委書記羅鳴鍾說。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孫振宇
枇杷采摘比賽賽後稱重。
5月25日上午,希望寶興縣五龍鄉彌勒溝新村內,福生人聲鼎沸。种下之果由該縣總工會、希望五龍鄉主辦的福生“寶興縣2017年農信杯枇杷采摘技能競賽活動”在這裏舉行。
在果園中比拚采摘技能,种下之果在眾人矚目下進行吃枇杷比賽,希望開展“枇杷王”評選活動……隨著活動的福生進行,當地群眾依托枇杷產業實現脫貧、种下之果增收、希望致富的福生美麗畫卷,逐漸呈現在人們眼前。种下之果
驚喜
貧困戶喜獲“枇杷王”稱號
5月25日6時許,希望五龍鄉東風村9組的福生貧困戶楊玉華一大早便前往果林中采摘枇杷,準備參加當天上午的“枇杷王”評選。
一番精心挑選,顆顆個大果圓的枇杷,被放入果籃。“每個重約0.1公斤。”對於楊玉華來說,枇杷是他今年實現脫貧的希望。
希望始於2014年。
那一年,在幫扶幹部幫助下,楊玉華加入了寶興縣育園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起了枇杷。每畝40株的枇杷苗,全由縣農業扶貧項目無償提供。對於這份恩情,楊玉華至今銘記心中。
上午11時,作為當日活動壓軸戲的“枇杷王”評選正式開始,楊玉華排在第3位出場。
經過現場100名嘉賓鑒賞、品嚐和讓人緊張的投票環節,楊玉華脫穎而出,獲得了“寶興縣格達橋枇杷王”稱號。手捧榮譽證書的那一刻,楊玉華開心地笑了。
“今年是初次投產,產量約600公斤,目前每公斤16元至24元,銷路不愁!”楊玉華自信地說。
欣喜
特色產業帶動群眾致富
欣喜的不僅是楊玉華,還有從事枇杷種植的果農們。從最初的100餘畝到如今的2300餘畝,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五龍鄉的枇杷種植已逐漸形成規模,為越來越多的群眾帶來豐厚的回報。
寶興縣育園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德強說,合作社成員已從2013年成立初的8戶,發展到如今的75戶,占全鄉135戶枇杷種植戶的大半。今年,合作社全體成員僅枇杷一項將獲得約170萬元收入。
活動當日,3家來自成都的大型收購商與當地果農簽訂購銷協議,這意味著,從這天起至6月下旬,為期1個月的集中采摘期裏,每天將有超過1000公斤的枇杷,從寶興大山走向城市。
不僅是慕名而來的收購商,寶興“互聯網+農業”的興起,也同樣為果農拓寬銷路,帶來更多可靠保障。
東風村10組的吳誌萍,種植了11畝枇杷,今年進入盛產期的有7畝,每畝產量約1500公斤。除了父親吳學剛已通過收購商成功售出1000公斤外,她靠自學掌握的“微商”操作模式,又成功售出了1500公斤。
當日,當吳誌萍將活動盛況的美圖,以及農藥殘留現場檢測的視頻上傳至微信後,不但得到了諸多網友的轉發和點讚,更是在短短2個小時內就簽下了500多公斤的訂單。
不僅是枇杷,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如今的五龍鄉不僅有了東風村的枇杷、東升村的梨、團結村的核桃等特色產業,更有了藤椒、天麻、山藥等諸多特色農產品。
“以東升村為例,梨樹種植麵積已達1300餘畝,為該村在2014年順利實現脫貧做出了不小貢獻。”五龍鄉黨委書記羅鳴鍾說。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孫振宇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