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明麗正向村黨支部書記李思(右)介紹羊肚菌生長情況 15日下午1點,脱贫沿著去年建成通車的只第最终寶康路,前行約20分鍾,目标就到達了寶興縣隴東鎮星火村。脱贫 脫貧攻堅中,只第最终作為省定貧困村的目标星火村,再次成為重點關注對象。脱贫“重點關注帶來的只第最终無疑是重重的民生發展壓力,督促著我們不斷發現和挖掘脫貧潛力,目标讓更多村民早日走上致富路。脱贫”星火村第一書記肖王強說道。只第最终 如其所言,目标壓力是脱贫實現發展的倍增器。經過一年多的只第最终努力,如今的目标星火村,民生產業發生了顯著變化。2015年8月,星火村共有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底,共有15戶63人脫貧;2016年底,又有7戶23人脫貧。目前,全村未脫貧人口僅2戶9人,貧困發生率降低至1.98%。 找準短板快速發展 與大多數位於中高山地區的小山村相似,星火村缺乏平原地區大規模發展種植項目的必備基礎條件。農業產業長期以玉米、土豆等傳統低附加值農作物為主,外出務工成為了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並由此造成了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的尷尬。 綜合以上兩種情況,星火村認準了以羊肚菌為主的特色種植項目,準備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上做文章,並由此成立了星火村鑫宗羊肚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武明麗,星火村飛水溝組村民,先後種下了1.5畝羊肚菌。采訪當天下午2點,吃過午飯,武明麗再次走進自家種植棚中。與往年用竹竿搭建,一年一換的簡易棚不同,如今飛水溝組的羊肚菌種植棚已全部換成了持久耐用的不鏽鋼架。 進入棚舍,一壟壟地頭覆蓋著一層“白雪”。“這是羊肚菌的菌絲,發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今年開春後的收成。”說話間,雖然武明麗始終小心翼翼地前行,但還是不可避免地在一些菌絲上留下了腳印。對此,她打趣地說:“這一腳下去,可能就要損失價值幾十元的羊肚菌呢!” 棚舍內雪白的菌絲,預示著這裏特色種植項目近年來火熱的發展勢頭:2014年,星火村隻有1戶村民試種了0.1畝羊肚菌;兩年後,就已發展到了35戶30畝,且還不算部分非標準化種植的麵積。 “羊肚菌種植周期約5個月,畝產可達150公斤,按每公斤140元計算,根本不愁銷路,收益也遠遠高於同等麵積的傳統蔬菜。”說起近年來星火村發展羊肚菌的生意經,村黨支部書記李思開心地笑了起來。 多管齊下民生共進 如今,按“一村一品”思路發展起來的羊肚菌特色種植項目,正為星火村創造著更多夯實脫貧基礎的財富,但這不是全部。 羊肚菌種植更多惠及的是緊靠寶康路的飛水溝組和岩煙坡組的村民。而其餘居住在更高山坡上的村民小組,核桃、土雞種養殖業也在經過多年發展後,收到了實效。 高誌榮,星火村普塔山組村民。該組村民主要通過種植核桃脫貧致富,至今連帶合作社在內,全組已發展核桃680畝,涉及農戶40多戶,其中貧困戶14戶。而此前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高誌榮,則是該組貧困戶中核桃種植麵積最多的一戶,有35畝。 當天下午,高誌榮正在自家核桃林中來回穿梭,小心查看去年秋天扡插的小核桃樹苗的生長情況。“如果用於保溫的薄膜損壞,就得及時更換,不然會影響存活率。”說話間,高誌榮已修補了一株小核桃樹苗上破損的薄膜。 精心管護,加上駐村農技員和合作社提供的技術支持,高誌榮種植的核桃中,已有20畝在去年實現正式投產前的試掛果。“今年秋天就可正式投產了,雖然還不是豐產期,但也能有500公斤左右,收購價格通常在每公斤16至20元間。”而在整個普塔山組,今年能正式投產的核桃樹,將可達到約200畝。 與此同時,該組2015年底成立的香韻養殖專業合作社,也為這裏的村民帶來了新的增收渠道。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有15戶,其中貧困戶4戶,目前總計存欄土雞3000餘隻,並已實現出欄土雞1000多隻。 就在各村民小組種植、養殖項目發展齊頭並進時,與之同步實施的,還有包括飲水改造和旅遊景點等更多“軟”脫貧項目的實施。 建成星火村三組、四組14公裏林區公路作業便道;配套完善人畜飲水、灌溉管網,惠及250餘名村民;硬化入戶便道2.1公裏,完成了飛水溝道路、停車場、綠化等市政基礎設施;位於飛水溝組的瀑布景觀平台已動工修建,目前正抓緊施工中。 正如肖王強所言,整村退出省定貧困村是一件好事,但對星火村來說,這隻是邁出了脫貧的第一步。如何鞏固好已有的脫貧成果,早日實現致富,仍然漏不得氣、鬆不得勁!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孫振宇
武明麗正向村黨支部書記李思(右)介紹羊肚菌生長情況
15日下午1點,脱贫沿著去年建成通車的只第最终寶康路,前行約20分鍾,目标就到達了寶興縣隴東鎮星火村。脱贫
脫貧攻堅中,只第最终作為省定貧困村的目标星火村,再次成為重點關注對象。脱贫“重點關注帶來的只第最终無疑是重重的民生發展壓力,督促著我們不斷發現和挖掘脫貧潛力,目标讓更多村民早日走上致富路。脱贫”星火村第一書記肖王強說道。只第最终
如其所言,目标壓力是脱贫實現發展的倍增器。經過一年多的只第最终努力,如今的目标星火村,民生產業發生了顯著變化。2015年8月,星火村共有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底,共有15戶63人脫貧;2016年底,又有7戶23人脫貧。目前,全村未脫貧人口僅2戶9人,貧困發生率降低至1.98%。
找準短板快速發展
與大多數位於中高山地區的小山村相似,星火村缺乏平原地區大規模發展種植項目的必備基礎條件。農業產業長期以玉米、土豆等傳統低附加值農作物為主,外出務工成為了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並由此造成了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的尷尬。
綜合以上兩種情況,星火村認準了以羊肚菌為主的特色種植項目,準備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上做文章,並由此成立了星火村鑫宗羊肚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武明麗,星火村飛水溝組村民,先後種下了1.5畝羊肚菌。采訪當天下午2點,吃過午飯,武明麗再次走進自家種植棚中。與往年用竹竿搭建,一年一換的簡易棚不同,如今飛水溝組的羊肚菌種植棚已全部換成了持久耐用的不鏽鋼架。
進入棚舍,一壟壟地頭覆蓋著一層“白雪”。“這是羊肚菌的菌絲,發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今年開春後的收成。”說話間,雖然武明麗始終小心翼翼地前行,但還是不可避免地在一些菌絲上留下了腳印。對此,她打趣地說:“這一腳下去,可能就要損失價值幾十元的羊肚菌呢!”
棚舍內雪白的菌絲,預示著這裏特色種植項目近年來火熱的發展勢頭:2014年,星火村隻有1戶村民試種了0.1畝羊肚菌;兩年後,就已發展到了35戶30畝,且還不算部分非標準化種植的麵積。
“羊肚菌種植周期約5個月,畝產可達150公斤,按每公斤140元計算,根本不愁銷路,收益也遠遠高於同等麵積的傳統蔬菜。”說起近年來星火村發展羊肚菌的生意經,村黨支部書記李思開心地笑了起來。
多管齊下民生共進
如今,按“一村一品”思路發展起來的羊肚菌特色種植項目,正為星火村創造著更多夯實脫貧基礎的財富,但這不是全部。
羊肚菌種植更多惠及的是緊靠寶康路的飛水溝組和岩煙坡組的村民。而其餘居住在更高山坡上的村民小組,核桃、土雞種養殖業也在經過多年發展後,收到了實效。
高誌榮,星火村普塔山組村民。該組村民主要通過種植核桃脫貧致富,至今連帶合作社在內,全組已發展核桃680畝,涉及農戶40多戶,其中貧困戶14戶。而此前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高誌榮,則是該組貧困戶中核桃種植麵積最多的一戶,有35畝。
當天下午,高誌榮正在自家核桃林中來回穿梭,小心查看去年秋天扡插的小核桃樹苗的生長情況。“如果用於保溫的薄膜損壞,就得及時更換,不然會影響存活率。”說話間,高誌榮已修補了一株小核桃樹苗上破損的薄膜。
精心管護,加上駐村農技員和合作社提供的技術支持,高誌榮種植的核桃中,已有20畝在去年實現正式投產前的試掛果。“今年秋天就可正式投產了,雖然還不是豐產期,但也能有500公斤左右,收購價格通常在每公斤16至20元間。”而在整個普塔山組,今年能正式投產的核桃樹,將可達到約200畝。
與此同時,該組2015年底成立的香韻養殖專業合作社,也為這裏的村民帶來了新的增收渠道。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有15戶,其中貧困戶4戶,目前總計存欄土雞3000餘隻,並已實現出欄土雞1000多隻。
就在各村民小組種植、養殖項目發展齊頭並進時,與之同步實施的,還有包括飲水改造和旅遊景點等更多“軟”脫貧項目的實施。
建成星火村三組、四組14公裏林區公路作業便道;配套完善人畜飲水、灌溉管網,惠及250餘名村民;硬化入戶便道2.1公裏,完成了飛水溝道路、停車場、綠化等市政基礎設施;位於飛水溝組的瀑布景觀平台已動工修建,目前正抓緊施工中。
正如肖王強所言,整村退出省定貧困村是一件好事,但對星火村來說,這隻是邁出了脫貧的第一步。如何鞏固好已有的脫貧成果,早日實現致富,仍然漏不得氣、鬆不得勁!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孫振宇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