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春村婦聯開展手工剪紙 去年,市婦聯全麵啟動了“會改聯”改革工作。破解 何為“會改聯”?基层村(社區)婦代會改建婦聯即為“會改聯”。 過去,妇联村(社區)婦聯組織“人少資源少”等問題一直是难题婦聯工作的“瓶頸”。為了壯大基層群團組織“神經末梢”,会改联解決群團組織“頭重腳輕”的破解問題,去年,基层我市開展“會改聯”工作,眾多優秀女性加入到基層婦聯組織的妇联行列。這些新鮮血液的难题加入,讓基層婦聯組織煥發新機。会改联 工作模式更開放 去年3月,破解雨城區沙坪鎮景春村完成了“會改聯”改革工作,基层選舉產生村婦聯執委10名,妇联其中,难题李學琴當選為景春村婦聯專職主席。 在此之前,44歲的李學琴是一名理發師。去年3月9日之後,李學琴的身份變為“景春村婦聯專職主席。” 角色的轉變,讓她樂在其中。 “擔任村婦聯主席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婦聯為我提供了一個好的平台,我感到肩上擔子重了,壓力大了,職責明確了,工作更有激情了。”李學琴說。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景春村人,李學琴說,她對鄉鄰的情況了如指掌:哪家有幾口人,哪家婆媳關係好,哪家媳婦懷孩子了,她都很清楚,這也為她聯係、服務婦女奠定了基礎。 走馬上任後,李學琴不分上下班,不分親疏,哪裏需要哪裏就有她的身影,村民們都親切地稱她為“琴姐”。平時,她發揮自己的職業優勢,主動為村民上門服務。遇到有家庭矛盾的,她就上門做工作,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將家長裏短的各種矛盾給調解好。 “村婦聯組建起來以後,有了這支10人的隊伍,我做工作不僅有底氣,大家對婦聯的認同感也更強了。”李學琴說,村婦聯建了一個“自信女人”微信群,組織活動時,在群裏發通知,執委再通過各自聯係領域的微信群傳播,“大夥兒基本都通知到了”。 去年5月,村裏開展“潔美家庭”創評活動。李學琴在微信群裏發出號召,婦聯執委們三四個人一組,分工負責,短短一星期,全村家庭衛生狀況大為改觀。婦女代表群、“自信女人”群,現在李學琴的手機裏兩個微信群每天都很活躍。“這放在以前,做什麽事肯定都要親力親為,現在可就方便多了。”李學琴深有感觸地說。 一塊布、一團線、一枚針、一張彩紙、一把剪刀……在景春村手工培訓會上, 一條條五顏六色的絲線,被編織成為一個個漂亮的中國結、一件件居家掛飾、絲網花卉等物件,同時編織出的是婦女們美好的脫貧致富之夢。 “大家先穿好繡花針,再跟著我完成接下來的圖案。”李學琴在村上建立了“天姿女工編織合作社””,定期為周邊姐妹傳授編織手工技術。“天姿女工編織合作社”的出現,也讓村裏鄰裏關係更加和諧了,村裏婦女擼起袖子加油幹,促進了脫貧增收。 “婦女之家”更溫暖 增力量,讓基層婦聯組織的隊伍強起來;用網絡,讓基層婦聯組織的工作活起來。像景春村這樣實現了"婦改聯"的村,在雅安市還有1000多個。 2016年,全省“會改聯”(村婦代會改建村婦聯)工作開展以來,雅安各級婦聯充實基層婦聯組織,破解“倒金字塔”問題,讓基層婦聯組織深深紮根在基層婦女群眾中,更接地氣。2017年3月底,全市1087個村(社區)全部完成了婦代會改建婦聯工作,2017年12月,139個鄉鎮(街道)婦聯組織區域化建設改革全麵完成,實現了“上麵千條線、下麵一張網、身邊一個家”的基層婦聯組織建設新格局,基層婦聯組織結構更加合理,婦聯工作手臂得到延伸,工作力量得到壯大,工作成效逐步彰顯。 互聯網改變了長期以來基層婦女幹部“跑斷腿磨破嘴”的工作方式,擴大了婦聯組織聯係婦女群眾的工作半徑。自從"會改聯"改革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各級婦聯通過建立工作QQ群、微信群,構建起婦女網上之家,直接聯係服務廣大婦女群眾。 “‘會改聯’增加了基層婦女幹部的人數,轄區內的優秀婦女群眾代表,都加入到婦聯執委隊伍中來,壯大村婦女幹部隊伍 。” 市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會改聯”讓基層婦女組織的力量覆蓋到每家每戶,進而解決婦聯工作力量上多下少的“倒金字塔”問題,形成“群眾工作群眾做”的生動局麵。 “‘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真正把基層婦女工作做起來,離不開組織建設,更離不開創新。各級婦聯組織需要創新工作方式,使活動開展由指令型向需求型轉變;需要創新製度機製,讓工作模式進一步向開放型轉變,真正當好婦女姐妹的‘娘家人’。 ”該負責人最後說道。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石雨川
景春村婦聯開展手工剪紙
去年,市婦聯全麵啟動了“會改聯”改革工作。破解
何為“會改聯”?基层村(社區)婦代會改建婦聯即為“會改聯”。
過去,妇联村(社區)婦聯組織“人少資源少”等問題一直是难题婦聯工作的“瓶頸”。為了壯大基層群團組織“神經末梢”,会改联解決群團組織“頭重腳輕”的破解問題,去年,基层我市開展“會改聯”工作,眾多優秀女性加入到基層婦聯組織的妇联行列。這些新鮮血液的难题加入,讓基層婦聯組織煥發新機。会改联
工作模式更開放
去年3月,破解雨城區沙坪鎮景春村完成了“會改聯”改革工作,基层選舉產生村婦聯執委10名,妇联其中,难题李學琴當選為景春村婦聯專職主席。
在此之前,44歲的李學琴是一名理發師。去年3月9日之後,李學琴的身份變為“景春村婦聯專職主席。”
角色的轉變,讓她樂在其中。
“擔任村婦聯主席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婦聯為我提供了一個好的平台,我感到肩上擔子重了,壓力大了,職責明確了,工作更有激情了。”李學琴說。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景春村人,李學琴說,她對鄉鄰的情況了如指掌:哪家有幾口人,哪家婆媳關係好,哪家媳婦懷孩子了,她都很清楚,這也為她聯係、服務婦女奠定了基礎。
走馬上任後,李學琴不分上下班,不分親疏,哪裏需要哪裏就有她的身影,村民們都親切地稱她為“琴姐”。平時,她發揮自己的職業優勢,主動為村民上門服務。遇到有家庭矛盾的,她就上門做工作,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將家長裏短的各種矛盾給調解好。
“村婦聯組建起來以後,有了這支10人的隊伍,我做工作不僅有底氣,大家對婦聯的認同感也更強了。”李學琴說,村婦聯建了一個“自信女人”微信群,組織活動時,在群裏發通知,執委再通過各自聯係領域的微信群傳播,“大夥兒基本都通知到了”。
去年5月,村裏開展“潔美家庭”創評活動。李學琴在微信群裏發出號召,婦聯執委們三四個人一組,分工負責,短短一星期,全村家庭衛生狀況大為改觀。婦女代表群、“自信女人”群,現在李學琴的手機裏兩個微信群每天都很活躍。“這放在以前,做什麽事肯定都要親力親為,現在可就方便多了。”李學琴深有感觸地說。
一塊布、一團線、一枚針、一張彩紙、一把剪刀……在景春村手工培訓會上, 一條條五顏六色的絲線,被編織成為一個個漂亮的中國結、一件件居家掛飾、絲網花卉等物件,同時編織出的是婦女們美好的脫貧致富之夢。
“大家先穿好繡花針,再跟著我完成接下來的圖案。”李學琴在村上建立了“天姿女工編織合作社””,定期為周邊姐妹傳授編織手工技術。“天姿女工編織合作社”的出現,也讓村裏鄰裏關係更加和諧了,村裏婦女擼起袖子加油幹,促進了脫貧增收。
“婦女之家”更溫暖
增力量,讓基層婦聯組織的隊伍強起來;用網絡,讓基層婦聯組織的工作活起來。像景春村這樣實現了"婦改聯"的村,在雅安市還有1000多個。
2016年,全省“會改聯”(村婦代會改建村婦聯)工作開展以來,雅安各級婦聯充實基層婦聯組織,破解“倒金字塔”問題,讓基層婦聯組織深深紮根在基層婦女群眾中,更接地氣。2017年3月底,全市1087個村(社區)全部完成了婦代會改建婦聯工作,2017年12月,139個鄉鎮(街道)婦聯組織區域化建設改革全麵完成,實現了“上麵千條線、下麵一張網、身邊一個家”的基層婦聯組織建設新格局,基層婦聯組織結構更加合理,婦聯工作手臂得到延伸,工作力量得到壯大,工作成效逐步彰顯。
互聯網改變了長期以來基層婦女幹部“跑斷腿磨破嘴”的工作方式,擴大了婦聯組織聯係婦女群眾的工作半徑。自從"會改聯"改革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各級婦聯通過建立工作QQ群、微信群,構建起婦女網上之家,直接聯係服務廣大婦女群眾。
“‘會改聯’增加了基層婦女幹部的人數,轄區內的優秀婦女群眾代表,都加入到婦聯執委隊伍中來,壯大村婦女幹部隊伍 。” 市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會改聯”讓基層婦女組織的力量覆蓋到每家每戶,進而解決婦聯工作力量上多下少的“倒金字塔”問題,形成“群眾工作群眾做”的生動局麵。
“‘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真正把基層婦女工作做起來,離不開組織建設,更離不開創新。各級婦聯組織需要創新工作方式,使活動開展由指令型向需求型轉變;需要創新製度機製,讓工作模式進一步向開放型轉變,真正當好婦女姐妹的‘娘家人’。 ”該負責人最後說道。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石雨川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