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掌舵者我市舉辦的社区群众慶祝建黨90周年基層黨建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雨城區青江街道漢碑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姚雲鶴,掌舵者憑借在社區工作近10年的社区群众經驗,就社區黨員和單位黨員的掌舵者雙重管理工作,作了經驗交流發言。社区群众 2002年,掌舵者雨城區公開招聘社區幹部,社区群众剛做完手術的掌舵者姚雲鶴在報紙上看見招聘信息後,憑著對社區工作的社区群众一腔熱情,撐著術後虛弱的掌舵者身體,參加了考試,社区群众並順利考取。掌舵者 參加社區工作已經10個年頭了,社区群众姚雲鶴從擔任沙灣路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到成為黨支部書記,掌舵者再到去年12月任漢碑路社區黨支部書記,見證了雨城區社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曆程。她對社區管理工作的思考也愈加深入。 黨員分類助推社區工作 漢碑路社區70多歲的老黨員張文海,因為身體原因,不方便參加社區黨支部開展的組織活動。姚雲鶴將他列為援助型黨員,一有黨的方針政策,就和其他社區幹部上門為張文海宣講。 這是姚雲鶴在社區創新實行的黨員分類管理,按援助型、流動型、服務型、參與型四種類型,對社區黨員進行分類管理。“援助型是年老體弱、長期臥病在床和生活困難的社區黨員;流動型是長期在外,不能回社區支部參加組織活動的社區黨員;服務型是常年處於重要生產崗位,沒時間參加組織活動的社區黨員;參與型是身體較好又能按時參加活動的社區黨員。”姚雲鶴解釋道:“按照這樣的區分,社區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為黨員、群眾服好務。” 這一創新模式被評為雨城區黨建創新項目,並得到省級媒體的專題宣傳。 常思社區工作,這是姚雲鶴開展好社區工作的“秘訣”之一。去年12月到漢碑路社區工作後,姚雲鶴從優化社區辦公條件入手,做到黨務、居務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規範社區管理,並籌集建立慈善愛心超市,幫助社區困難群眾。 “沒有奉獻精神幹不好社區工作,沒有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同樣做不好社區工作。”姚雲鶴表示,如果社區工作做不好,不僅影響政策的下達,還影響社會和諧。 做好工作是本分 夫妻鬧矛盾,鄰裏有糾紛,年輕人忙於工作、老人獨守“空巢”、家庭生活困難……作為社區的“大家長”,熱心服務、親民愛民的姚雲鶴對於群眾總是有求必應、有難必解,她堅持廣泛收集社情民意,主動協調矛盾糾紛,幫助轄區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 姚雲鶴在沙灣路社區工作時,社區下崗婦女陳曉因愛人郭誌剛病逝,負債累累,生活困難,失去生活勇氣。姚雲鶴知道後,在安慰穩定陳曉情緒的同時,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政策支持,經過努力為其解決了低保,隨後又聯係轄區結對共建單位籌集資助資金,為陳曉解決子女就學問題,並聯係有關部門按政策報銷部分醫藥費,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陳曉的實際困難。 “文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為了給孩子們打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社區環境,姚雲鶴邀請轄區小學老師、大學生誌願者授課;定期組織社區小學生,特別是農民工、低保戶等家庭子女和留守兒童一起學習、寫作業、做手工、聽故事。 現在,社區居民對姚雲鶴十分信任,稱她為社區工作的“活字典”、群眾的“110”,有對政策不理解的時候,就找姚雲鶴。近日,忙完一周工作的姚雲鶴,本可以在周末休息了。沒想到,社區居民的電話打來,說對一些政策不太理解,引起了爭執。 姚雲鶴立即趕到現場,在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向居民作了詳細的解釋。 “姚書記,你說的,我們相信。真是太感謝你了。你每天從白天忙到黑夜,星期天還麻煩你。”打電話的居民說。 “沒什麽。還是那句話,做好工作是我的本分,做不好是失職。”姚雲鶴回答道。 市組記者張婧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