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縣擁有集中連片的开展黃果柑產業園。圖為2015 年3 月12 日,生态水青山变挖角鄉七裏壩新村周圍成片的环境黃果柑林。 生態是保护雅安第一大優勢,加快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的行动有效供給,努力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让绿有機統一,使生態紅利持續富民強市。金山我市以建設美麗雅安、银山生態強市為總攬,开展立足生態優良、生态水青山变資源富集的环境比較優勢,以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為目標,保护明確了生態富民行動計劃,行动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行動、让绿生態農業富民提升行動、金山推進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富民行動、積極推進產業綠色化,強化生態底線意識。 作為生態富民行動計劃的基礎工程和重要任務,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意義何在?怎麽實施?進展如何,又有何成效? 任務 讓生態綠成為最厚重的底色 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推進生態脆弱區石漠化治理和幹旱半幹旱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加強水資源保護,大力實施土地整治,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做到發展與環境保護互利雙贏、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統一。 現場 良好生態環境 美了山水富了民 石棉縣安順鄉安順場,是著名的紅色文化旅遊景區。站在安順場向對麵眺望,成片的黃果柑園、嶄新的安靖新村、獨具特色的鬆林藏寨次第進入眼底。大渡河是石棉的“母親河”,沿河兩岸,隨著海拔上升,依次種植著集中連片的黃果柑、枇杷、核桃,時不時可見新村聚居點掩映在果園間。 近年來,石棉縣實施林業“三大工程”(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著力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進程,緊緊圍繞產業增效、群眾增收的核心任務,建成黃果柑、枇杷、核桃等特色農業種植基地17萬畝,形成了“村村有項目,戶戶有支撐”的產業格局。 與石棉比鄰的漢源縣,一直以來石漠化問題突出,全縣岩溶地區麵積達95000多公頃,石漠化涉及鄉鎮達28個,約占全縣鄉鎮的85%。2008年,漢源縣成為全國首批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2011年成為全國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重點縣,2014年,漢源又投入80餘萬元用於治理當地石漠化。 在高密度的石漠化治理節奏下,漢源縣通過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等措施,在荒山上大麵積開種藥材、大櫻桃、刺槐、紅樺等經濟作物,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帶動了老百姓發展致富。清溪鎮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項目便是其中一例。將項目與附近的茶馬古道旅遊觀光點、旅遊環線產業相結合,投入梯田建設、坡麵水係、田間道路與特色產業配套資金1250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大戶承包等形式,發展了千畝脆紅李和花椒,打造了集旅遊、產業、文化為一體的旅遊觀光區,實現了“治理水土流失,發展生態旅遊”的目標。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更要把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豐富的林業資源,造就了雅安無可比擬的生態優勢。林業產業化的推進,更讓林業成為我市五大“雅字號”特色農業產業的重頭戲。 不隻是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那些與群眾生產生活、生命財產息息相關的生態修複和保護項目,也在加快建設並發揮成效。 寶興縣,被稱為“堤防上的縣城”,水在為這座城市增添靈動韻味的同時,也增加了其防汛防洪的壓力。經過兩年多的災後恢複重建,投資1.7億元、可保障18個新村的堤防工程也已經全麵竣工,綠草如茵的生態堤防不僅成為受災群眾的生命防護牆,更是他們休閑漫步的好去處。 “立足災區生態環境特色優勢,在生態植被和大熊貓棲息地修複上突出自然恢複,在生態保護設施恢複上突出環境友好,在產業培育上突出綠色低碳,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突出示範引領,著力打造西部一流、全國領先的生態文明示範區……”《蘆山強烈地震災後恢複重建總體規劃》的一項項目標,正在雅州大地轉化成生動鮮明的畫卷。 行動 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時間倒逼目標倒逼 “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既是維持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需求,更是實施生態富民與生態強市的具體抓手。”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市將繼續實施防止水土流失工程、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開展生態環境治理行動、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等,加強鞏固生態家園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生態產業、提高生活質量,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相統一。 該負責人介紹,在每類項目的實施中,我市堅持因地製宜,突出重點,並匯出了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在開展水生態治理行動上,實施抗旱應急水源及小型水庫建設、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到2018年,治理山洪溝5條,新建堤防100公裏,綜合治理長度14公裏,新增和恢複蓄水飲水提水綜合灌溉能力13000萬立方米,縣城和重要鄉鎮達到國家相應防洪標準,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防洪減災體係,抗旱應急備用水源體係得到進一步完善。 在繼續實施防治水土流失工程方麵,擴大退耕還林規模(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生態脆弱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防治水土流失工程,水生態係統得到進一步保護。到 2018 年,累計治理石漠化土地112平方公裏、水土流失麵積180平方公裏。 為守住耕地紅線,我市還明確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圍繞生態農業、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實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質量,用好災後恢複重建占補平衡指標。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調整完善基本農田布局。到 2018 年,組織實施土地整治項目20個,整理土地14.5萬畝,預計新增耕地1.1萬畝,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06萬公頃以上。 此外,還要將生態環境保護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依法劃定、調整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加強監督檢查,實行動態管理,大力提高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來水普及率,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到2018年,新建、改造300處供水工程,重點解決261個貧困村貧困人口供水問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將在重建的基礎上,繼續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加快推進治理工程,進一步加大工程性防災工作投入力度,加快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實施進度,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避險搬遷、應急排危除險工作。實施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整合地質災害治理和避災搬遷、異地扶貧搬遷、生態修複、土地開發整理、退耕還林、小流域防洪和水保等方麵的力量和資金,讓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分散農戶搬遷居住。在生態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結合災後恢複重建、地質災害治理、新型城鎮化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合理安排搬遷地點、搬遷資金、搬遷進度。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唐小未
石棉縣擁有集中連片的开展黃果柑產業園。圖為2015 年3 月12 日,生态水青山变挖角鄉七裏壩新村周圍成片的环境黃果柑林。
生態是保护雅安第一大優勢,加快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的行动有效供給,努力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让绿有機統一,使生態紅利持續富民強市。金山我市以建設美麗雅安、银山生態強市為總攬,开展立足生態優良、生态水青山变資源富集的环境比較優勢,以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為目標,保护明確了生態富民行動計劃,行动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行動、让绿生態農業富民提升行動、金山推進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富民行動、積極推進產業綠色化,強化生態底線意識。
作為生態富民行動計劃的基礎工程和重要任務,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意義何在?怎麽實施?進展如何,又有何成效?
任務
讓生態綠成為最厚重的底色
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推進生態脆弱區石漠化治理和幹旱半幹旱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加強水資源保護,大力實施土地整治,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做到發展與環境保護互利雙贏、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統一。
現場
良好生態環境
美了山水富了民
石棉縣安順鄉安順場,是著名的紅色文化旅遊景區。站在安順場向對麵眺望,成片的黃果柑園、嶄新的安靖新村、獨具特色的鬆林藏寨次第進入眼底。大渡河是石棉的“母親河”,沿河兩岸,隨著海拔上升,依次種植著集中連片的黃果柑、枇杷、核桃,時不時可見新村聚居點掩映在果園間。
近年來,石棉縣實施林業“三大工程”(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著力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進程,緊緊圍繞產業增效、群眾增收的核心任務,建成黃果柑、枇杷、核桃等特色農業種植基地17萬畝,形成了“村村有項目,戶戶有支撐”的產業格局。
與石棉比鄰的漢源縣,一直以來石漠化問題突出,全縣岩溶地區麵積達95000多公頃,石漠化涉及鄉鎮達28個,約占全縣鄉鎮的85%。2008年,漢源縣成為全國首批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2011年成為全國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重點縣,2014年,漢源又投入80餘萬元用於治理當地石漠化。
在高密度的石漠化治理節奏下,漢源縣通過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等措施,在荒山上大麵積開種藥材、大櫻桃、刺槐、紅樺等經濟作物,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帶動了老百姓發展致富。清溪鎮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項目便是其中一例。將項目與附近的茶馬古道旅遊觀光點、旅遊環線產業相結合,投入梯田建設、坡麵水係、田間道路與特色產業配套資金1250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大戶承包等形式,發展了千畝脆紅李和花椒,打造了集旅遊、產業、文化為一體的旅遊觀光區,實現了“治理水土流失,發展生態旅遊”的目標。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更要把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豐富的林業資源,造就了雅安無可比擬的生態優勢。林業產業化的推進,更讓林業成為我市五大“雅字號”特色農業產業的重頭戲。
不隻是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那些與群眾生產生活、生命財產息息相關的生態修複和保護項目,也在加快建設並發揮成效。
寶興縣,被稱為“堤防上的縣城”,水在為這座城市增添靈動韻味的同時,也增加了其防汛防洪的壓力。經過兩年多的災後恢複重建,投資1.7億元、可保障18個新村的堤防工程也已經全麵竣工,綠草如茵的生態堤防不僅成為受災群眾的生命防護牆,更是他們休閑漫步的好去處。
“立足災區生態環境特色優勢,在生態植被和大熊貓棲息地修複上突出自然恢複,在生態保護設施恢複上突出環境友好,在產業培育上突出綠色低碳,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突出示範引領,著力打造西部一流、全國領先的生態文明示範區……”《蘆山強烈地震災後恢複重建總體規劃》的一項項目標,正在雅州大地轉化成生動鮮明的畫卷。
行動
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時間倒逼目標倒逼
“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既是維持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需求,更是實施生態富民與生態強市的具體抓手。”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市將繼續實施防止水土流失工程、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開展生態環境治理行動、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等,加強鞏固生態家園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生態產業、提高生活質量,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相統一。
該負責人介紹,在每類項目的實施中,我市堅持因地製宜,突出重點,並匯出了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在開展水生態治理行動上,實施抗旱應急水源及小型水庫建設、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到2018年,治理山洪溝5條,新建堤防100公裏,綜合治理長度14公裏,新增和恢複蓄水飲水提水綜合灌溉能力13000萬立方米,縣城和重要鄉鎮達到國家相應防洪標準,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防洪減災體係,抗旱應急備用水源體係得到進一步完善。
在繼續實施防治水土流失工程方麵,擴大退耕還林規模(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生態脆弱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防治水土流失工程,水生態係統得到進一步保護。到 2018 年,累計治理石漠化土地112平方公裏、水土流失麵積180平方公裏。
為守住耕地紅線,我市還明確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圍繞生態農業、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實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質量,用好災後恢複重建占補平衡指標。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調整完善基本農田布局。到 2018 年,組織實施土地整治項目20個,整理土地14.5萬畝,預計新增耕地1.1萬畝,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06萬公頃以上。
此外,還要將生態環境保護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依法劃定、調整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加強監督檢查,實行動態管理,大力提高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來水普及率,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到2018年,新建、改造300處供水工程,重點解決261個貧困村貧困人口供水問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將在重建的基礎上,繼續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加快推進治理工程,進一步加大工程性防災工作投入力度,加快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實施進度,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避險搬遷、應急排危除險工作。實施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整合地質災害治理和避災搬遷、異地扶貧搬遷、生態修複、土地開發整理、退耕還林、小流域防洪和水保等方麵的力量和資金,讓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分散農戶搬遷居住。在生態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結合災後恢複重建、地質災害治理、新型城鎮化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合理安排搬遷地點、搬遷資金、搬遷進度。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唐小未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