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漢江北岸支流月河邊的厨师陳小鬆,是汉阴华丽一位充滿激情與決心的創業者,他依靠當地得天獨厚的到养自然環境,用智慧和勤勞書寫著屬於自己的鱼达精彩故事。
漢陰融媒記者 王建霞:
【素有“小江南”美譽的转身漢陰縣與漢江有著緊密的聯係,漢江自漢陽鎮流入,厨师從漩渦鎮流出,汉阴华丽全長約20公裏,到养將漢陰縣自然地分為江南和江北兩大區域。鱼达比如我現在所處的转身月河平原,就是厨师在漢江及其支流月河長期衝積作用下形成的,這種平原地形為漢陰縣的汉阴华丽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提供了肥沃的土地資源。】
出生在月河邊的到养陳小鬆,與水有著不解之緣。鱼达他自幼在河邊長大,转身流淌的河水、嬉戲的魚兒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記憶。
陳小鬆:
【那時候河很寬,水也深,我那時候特別喜歡在河裏遊泳,那時候河水很清,河裏有很多石頭,我和小夥伴一起搬開石頭抓下麵的螃蟹、魚。】
初中畢業後的陳小鬆離開了家鄉,先後到新疆、北京、西安等地打工,當過廚師、做過建材生意。2012年,他在電視上看到一期介紹四川省資陽市養殖泥鰍的欄目,心中產生了一個念頭:回家養一塘肥美的魚。
陳小鬆: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很衝動,除了小時候釣魚抓魚,對養魚是一竅不通。當時就是看到電視上資陽那邊的環境和屋裏差不多。】
多年在外做廚師的他雖會做菜,但養魚卻是“門外漢”,從對養魚一無所知到逐漸成為行家裏手,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與艱辛。他四處拜訪專家,參加養殖培訓,如饑似渴地學習養魚知識。從魚塘的選址、水質的管理到魚苗的挑選和飼養,每一個環節他都親力親為,不敢有絲毫馬虎。
陳小鬆:
【最早是在澗池鎮新華村做的池塘養殖,養殖鯉魚、草魚、黃辣丁,通過市場的調研和出去學習,慢慢地引進鱸魚、鴨嘴魚、牛蛙等品種。】
他從最初的池塘天然養殖逐漸走上了陸基高密度養殖、大水麵養殖等多元化生態養殖新路子。在澗池鎮新華村漁光互補養殖基地陸基高位魚池旁,陳小鬆輕輕地拍了拍手,一群活潑的魚苗立刻遊到了他的身邊。餌料撒下,魚兒們歡快地爭搶著食物,水花四濺。
陳小鬆 :
【這些魚苗等它們再長大一些,就可以賣給其他的養殖戶。】
陳小鬆的這種陸基設施生態養殖方式占地少,水資源利用率高,養殖周期不受季節性限製,且養殖水質可控,能保障魚類的質量。
陳小鬆 :
【陸基高位池養魚對水質要求很高,基地引用的是當地的山泉水,實時監測水溫跟PH值,產出的成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市場青睞。同時,每個池子還配備有水循環設施、魚池增氧溶氧自動控製係統,可對水體進行過濾、消毒等處理然後循環再利用,每天隻需喂料和觀察水質變化,一個人就能輕鬆管理多個水池,大大節約了投入成本。】
漢陰縣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境內主要河流有漢江、月河、觀音河、洞河等,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水係,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漁業發展提供了保障,為了確保漁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漢陰縣嚴格落實水資源保護措施,推行“河長湖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的“四長同治”工作協作機製,常態化開展聯合執法和督查檢查。
陳小鬆:
【因為市場對魚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加上企業自身的需要,2021年開始在洞河水庫進行大水麵養殖。采用的是不投食、不投餌、不投藥的三不投養殖模式,主要養殖淨水魚,通過以魚淨水養殖花白鰱,我們采取輪捕輪放的模式,三斤重以上的我們送往市場,三斤以下的等它自然生長。】
在初冬的洞河水庫邊,漁民們正忙著將滿載的漁船駛向岸邊。陳小鬆看著滿滿的魚兒在網中跳躍著,臉上露出了笑容,他一邊叮囑漁民小心地將漁網拉上岸,一邊熟練地統計著這次捕撈的數量。
陳小鬆:
【這是今年最後一次了,因為我們這個捕撈要水溫比較高,基本在夏季的次數比較多,冬季魚不怎麽進網,活動性不大。】
隨著8000餘斤的花鰱被漁民們迅速有序地裝進大卡車,陳小鬆緊張的心也放了下來,他告訴記者,七個小時後,這批魚將會運到成都的魚市檔口。
陳小鬆:
【水質特別好,養魚的質量比較好,我們這個魚到成都市場去了以後,都是搶手貨。】
看著一尾尾肥美的魚兒在水中歡快地遊弋,仿佛在訴說著他的成功故事。他的養魚事業不僅為他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還為當地的漁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陳小鬆:
【現在我們主要是做的是一個全縣的生態漁業產業鏈,從苗種孵化,到水產品養殖,到小石頭啵啵魚的品鑒店,到安康漢水魚的配送中心,到招商引資的雙乳鎮水產品深加工。】
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相信在陳小鬆的努力下,他的養魚事業一定會越來越好,為江邊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依托豐富的水資源,截至目前,漢陰縣共有水產養殖麵積12420畝,水產品產量7245噸,實現生態漁業年產值1.3億元;培育小龍蝦及預製菜深加工企業一家,年水產品加工量達1700噸;全縣生態漁業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3億元以上。
編輯:吳九九
編審:文婷 黃琪雅
終審:鍾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