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股票通市場熱點官网

七旬老人带动乡邻脱贫

时间:2025-04-27 07:34:41来源:

  寶興縣五龍鄉東升村曾是旬老該縣出了名的省級貧困村,隨著近年來包括核桃、人带山藥、动乡食用菌等特色種植產業的邻脱興起,去年下半年,旬老該村成功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人带帽子。

  隨著全村脫掉“貧困”帽子的动乡,還有昔日的邻脱貧困戶——家住東升村村口的七旬老人彭幫富一家。

  8月13日,旬老記者進入東升村采訪,人带此時,动乡距離采摘時節的邻脱9月初還有不到20天,彭幫富種植的旬老13畝梨樹豐收在望——正是靠著這些梨樹,原本處於貧困線的人带彭幫富一家不僅逐步擺脫了貧困,還無私奉獻出自己摸索出的动乡種植經驗和技術,帶動同村不少村民成功發展了果樹。

  目前,東升村的梨樹已從當初的不足300畝,發展到如今的1300畝,且去年3月新發展的核桃樹至今也達860畝,並已在今年成功實現初掛果。

  從零開始

  成為村裏的“土專家”

  彭幫富依靠種梨脫貧的故事,還要從2010年說起。

  那一年,彭幫富全家的收入,主要還是來自所種植的玉米、小麥、土豆等低附加值農產品。除去日常開支和自給自足部分,平均每天隻能掙到約10元錢。

  也正是在這一年,靠著縣裏下撥的扶貧資金,彭幫富所在的東升村在找準發展路子後,開始準備大規模發展以梨為主要產業的果樹種植。此後不久,年過七旬的他與村裏不少致力於通過梨樹種植脫貧的農戶,前往成都龍泉學習了1個星期,初步掌握了包括修枝、上肥、清園、疏花、疏果等在內的種植和管理技術。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帶著自認為掌握的技術回到村裏,初次在自家13畝果林裏實際操作,原本自信滿滿的彭幫富卻傻了眼:不知該如何下手。

  從那一天起,堅定地走通過種梨脫貧致富路子的彭幫富,幾乎每天從天亮起就會“泡”在果園裏,靠著自己的摸索,靠著村裏組織的果樹專家現場授課,以及在臨近村其他果農處“摳”來的經驗,不恥下問、一門心思種梨的他,很快掌握了種植梨樹的要領,成了村裏為數不多,種植梨樹從未有過失敗經曆的果農。

  也就在半個月前,村裏不少實現初掛果的梨樹,進入拉枝的關鍵環節。“枝條拉的好不好,不僅關乎樹形是否美觀,而且直接影響到梨樹來年的開花結果。”也就在這短短的十多天裏,彭幫富家裏每天都會來許多同村種植梨樹的農戶,或向他討教經驗,或請他到果林裏現場示範,彭幫富忙的是不亦樂乎,卻分文不取。

  “這些年,大家都吃夠了貧困的苦,要是能一起脫貧那就再好不過了!”也正是懷著這樣的想法,平日裏隻要同村的村民需要,他都會將自己所學所得毫無保留傳授給大家。

  持續發展

  貧困村摘掉“貧困帽”

  今年,彭幫富投產的13畝梨園中,有3畝屬於盛產期。按照盛產期梨樹畝產1500公斤,每公斤6元計算,連本帶利就能有2.7萬元的收入。

  靠著縣鄉村三級不斷提供的技術支持,以及在彭幫富等種植先進戶的帶領下,東升村的果農們齊心協力,已將全村的梨樹從大規模發展之初的不足300畝,發展到了如今的1300多畝。

  果農們通過種植梨樹初步實現脫貧,東升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負責人也是喜上眉梢。趁著產業災後重建的大好機遇,去年3月,該村在充分考察臨近團結村成功發展核桃產業的經驗後,帶領果農們在同樣適合核桃種植的東升村,先後種下了860多畝優質薄殼晚熟核桃。

  “去年種下的核桃苗,如今都已長到1.5米高了,並已成功實現初次掛果!”彭幫富說,核桃數和梨樹的種植雖然相通,但在施肥、病蟲害管理上也有不少差別,完全套用之前的經驗肯定行不通。

  言必行,行必果。

  靠著能吃苦、會吃苦的勁頭,隻一年多的時間,核桃種植麵積隻有2畝的彭幫富,再次成為了村裏種植核桃的行家裏手。“就連縣裏、市裏請來的專家,都會對他豐富的種植經驗刮目相看。”對於這位勤勞的耄耋老人,村黨支部書記李廷昌的話語中蘊含著深深的敬意。

  通過適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產業發展,曾今作為省級貧困村的東升村,在去年成功摘掉了貧困帽,村裏的貧困戶也通過產業發展初步走上了致富路。但對於還奔跑在致富路上的東升村而言,致富的大道還僅僅隻是成功邁開了第一步。

  “東升村的農田果林全部為山地,可發展麵積有限,數量麵積取勝的方法並不適合這裏。”五龍鄉黨委書記楊建學認為,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持續致富,品牌效應是關鍵,而東升村目前已成立的專業合作社,最缺乏的就是專業的市場營銷人才。

  對此,楊建學希望在全市已開展的“精準扶貧”中,相關部門能夠加大對品牌營銷方麵的人才支持力度。“不一定非要每個合作社都配備,隻要有專業機構、專業人才,統籌營銷就行。”

  記者 孫振宇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