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期間,春节一家人吃團圓飯,莫患走親戚,上过給長輩拜年,年综給小輩發壓歲錢等等都是合症必做的事情。而也正因為這些繁碎的春节瑣事讓不少人“害怕”過年,有的莫患人過一個年就花去了自己大半年的工資,有的上过人為過節送什麽禮心情糾結,有的年综人甚至為過節“相親”患上了“心理恐懼”……這些人多多少少都患上了“過年綜合症”。 “年光族”:過節花錢如“泄洪” “年終獎全部花完,合症還得貼上半年的春节工資。”在市區某企業工作的莫患洪濤算了一筆過年花銷:購買年貨花掉2000元,給長輩買禮物花掉3000元,上过給領導拜年送禮花掉2000多元,年综再加上發壓歲錢,合症請客吃飯,走親戚大大小小加起來至少都有2萬元。洪濤說,自己的年收入加上年終獎才5萬元左右,過一個年就得花掉全年收入的一半,這讓他心疼,也非常無奈。 另一位在市區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劉玲是一個地道的重慶妹子,今年回重慶老家過年,前後花了近2萬元。劉玲說,自己平時就是“月光族”,每次回家過年,往返的火車票,帶回家的禮物,回家後發的壓歲錢,讓她在過完7天的春節長假後就成了標準的“年光族”,這著實讓她非常頭疼。 想回家過年,但又“怕”回家過年的心理是大多數“年光族”們共同存在的心理。可是,為了攢錢就不回家過年從某個意義上來說也不太合適,雖然“年光族”現象讓不少人紛紛患上了“過年恐懼症”,但大多數人仍表示,回家過年花點錢是應該的,這是維係親情、友情的必要成本。過年圖的就是個樂兒,沒必要計較經濟上的得失。 “恐婚族”:“催婚”相親壓力大 如今“剩男”“剩女”的現象越來越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於工作原因,有的是由於性格、家庭等各方麵的原因。麵對家人的“催婚”,特別是過節期間麵對父母強行安排的相親,讓許多“恐婚族”都煩惱不已,壓力頗大。 今年31歲的市民程捷是個典型的“剩女”,談了兩次戀愛都以失敗告終後,她將自己的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雖然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自己的感情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這讓父母非常著急。每次過節,父母總會給她安排相親,讓她非常頭疼,為了逃避父母強行安排的相親會,程捷索性在過節期間加班。可是每逢過年,程捷就沒轍了,“總不可能不回家團年吧。”程捷說,平時過節還可以用加班當借口,可是過年就找不到任何借口,不得不被逼相親。 春節本是熱鬧,開心的,可也有人為春節而煩心。“一個月前我媽就給我打了‘預防針’,說已經在正月初五那天給我安排好相親,這讓我很無奈。”在市區某保險公司工作的楊曉萍向記者大倒苦水,雖然自己才26歲,可父母已經對她的終身大事操心不已,經常托人介紹不錯的男孩子,每次隻要過節就會讓楊曉萍去相親,讓楊曉萍非常頭疼。父母在過年前就給楊曉萍安排好了春節期間相親,而楊曉萍在正月初五被母親拉去市區某家咖啡店相親,但最終還是以雙方都沒看對眼而告終,這讓楊曉萍在這個春節充滿許多無奈。不過也有市民認為,看重事業固然重要,但婚姻也是人生大事,何況還牽掛著父母的心思。不要把相親看成是一種負擔,也可以利用相親,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讓自己和父母都過個高興的年。 “棲息族”:娘家婆家來回奔波 在傳統觀念裏,過年意味著一家人團圓,特別是當獨生子女一代成家立業後,每年春節臨近,“獨一代”的小夫妻總會麵臨“去誰家過年”的煩惱。 春節家人團年本是一件高興的事,而在市區某金融機構工作的高夏卻非常糾結。她與老公結婚兩年,老公是成都人,每年春節時就因為在哪裏過年,娘家父母與婆家父母鬧得不可開交,小夫妻夾在中間異常煩惱。婆家認為,既然嫁了過去,就應當到婆家過年。可娘家認為隻有一個獨生女兒,女兒到婆家過年娘家就會顯得冷清難受,真有了“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的淒涼味道。沒辦法,小兩口商量後,除夕到正月初三在婆家過年,正月初四至初六在娘家過年,正月初七小兩口各自開始上班。 其實,像高夏這樣的人大有人在,“獨一代”小夫妻,都麵臨著“去誰家過年”的煩惱。不過,也正因為每年都有這樣的煩惱,不少“獨一代”的小夫妻們從實踐中總結出了解決的方案。 在市區某學校教書的張靜雨與老公結婚5年,剛開始還為在誰家過年煩惱,不過日子久了,她跟老公總結出了四種不錯的解決方案。“一是輪流去父母家,一年去男方家過年,一年回女方家過年,不偏不倚;二是采取‘二合一’或‘主客場製’,將雙方父母約到一起,今年都去男方家過年,明年去女方家過年,或者兩家一起出門旅遊過年;三是誰家也不去,小兩口一起出遊在外地過年;四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張靜雨說,這幾種方案雖然並不完全可行,各見利弊,但至少可以解決一些問題。至於怎樣解決去誰家過年的問題,關鍵還在於,“獨一代”小夫妻們應該學會用體諒和遷就、理解和尊重的心態來解決問題,同時也需要雙方父母的體諒和理解。 “應酬族”:酒宴頻繁 身體“傷不起” 年終前後,各種聯誼會、團拜會、老鄉會、答謝會、茶話會等往往離不開大吃大喝,吃喝得多,消耗得少,導致營養過剩,而過多攝入動物蛋白則加重了身體的負擔,雞、鴨、魚、肉等酸性物質攝入過多容易使人疲勞、乏力、提不起精神,並最終導致一係列疾病的產生。雖然應酬是聯絡感情的催化劑,可同時也成為了不少人健康的“絆腳石”。 “單位團拜會,家庭團圓飯,春節請客吃飯等等,春節期間幾乎每天都有應酬。”市民黃思遠算了一下自己的過節應酬,特別是過年期間,走親戚,會朋友,有時候一天要應酬好幾個飯局,每次飯桌上總會離不開酒,這讓原本酒量就不好的黃思遠非常頭疼。“幾乎年年過年都會醉幾次。”黃思遠說,每次過年總免不了喝醉,今年春節應酬,他就喝醉了3次,這讓身體“傷不起”。 應酬多,喝酒頻繁不利於身體健康,不少市民認為酒宴越是頻繁,就越要保持清醒,不能豪飲暴食,為了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必須把握好應酬的度。 記者 蔣陽陽
過節期間,春节一家人吃團圓飯,莫患走親戚,上过給長輩拜年,年综給小輩發壓歲錢等等都是合症必做的事情。而也正因為這些繁碎的春节瑣事讓不少人“害怕”過年,有的莫患人過一個年就花去了自己大半年的工資,有的上过人為過節送什麽禮心情糾結,有的年综人甚至為過節“相親”患上了“心理恐懼”……這些人多多少少都患上了“過年綜合症”。
“年光族”:過節花錢如“泄洪”
“年終獎全部花完,合症還得貼上半年的春节工資。”在市區某企業工作的莫患洪濤算了一筆過年花銷:購買年貨花掉2000元,給長輩買禮物花掉3000元,上过給領導拜年送禮花掉2000多元,年综再加上發壓歲錢,合症請客吃飯,走親戚大大小小加起來至少都有2萬元。洪濤說,自己的年收入加上年終獎才5萬元左右,過一個年就得花掉全年收入的一半,這讓他心疼,也非常無奈。
另一位在市區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劉玲是一個地道的重慶妹子,今年回重慶老家過年,前後花了近2萬元。劉玲說,自己平時就是“月光族”,每次回家過年,往返的火車票,帶回家的禮物,回家後發的壓歲錢,讓她在過完7天的春節長假後就成了標準的“年光族”,這著實讓她非常頭疼。
想回家過年,但又“怕”回家過年的心理是大多數“年光族”們共同存在的心理。可是,為了攢錢就不回家過年從某個意義上來說也不太合適,雖然“年光族”現象讓不少人紛紛患上了“過年恐懼症”,但大多數人仍表示,回家過年花點錢是應該的,這是維係親情、友情的必要成本。過年圖的就是個樂兒,沒必要計較經濟上的得失。
“恐婚族”:“催婚”相親壓力大
如今“剩男”“剩女”的現象越來越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於工作原因,有的是由於性格、家庭等各方麵的原因。麵對家人的“催婚”,特別是過節期間麵對父母強行安排的相親,讓許多“恐婚族”都煩惱不已,壓力頗大。
今年31歲的市民程捷是個典型的“剩女”,談了兩次戀愛都以失敗告終後,她將自己的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雖然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自己的感情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這讓父母非常著急。每次過節,父母總會給她安排相親,讓她非常頭疼,為了逃避父母強行安排的相親會,程捷索性在過節期間加班。可是每逢過年,程捷就沒轍了,“總不可能不回家團年吧。”程捷說,平時過節還可以用加班當借口,可是過年就找不到任何借口,不得不被逼相親。
春節本是熱鬧,開心的,可也有人為春節而煩心。“一個月前我媽就給我打了‘預防針’,說已經在正月初五那天給我安排好相親,這讓我很無奈。”在市區某保險公司工作的楊曉萍向記者大倒苦水,雖然自己才26歲,可父母已經對她的終身大事操心不已,經常托人介紹不錯的男孩子,每次隻要過節就會讓楊曉萍去相親,讓楊曉萍非常頭疼。父母在過年前就給楊曉萍安排好了春節期間相親,而楊曉萍在正月初五被母親拉去市區某家咖啡店相親,但最終還是以雙方都沒看對眼而告終,這讓楊曉萍在這個春節充滿許多無奈。不過也有市民認為,看重事業固然重要,但婚姻也是人生大事,何況還牽掛著父母的心思。不要把相親看成是一種負擔,也可以利用相親,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讓自己和父母都過個高興的年。
“棲息族”:娘家婆家來回奔波
在傳統觀念裏,過年意味著一家人團圓,特別是當獨生子女一代成家立業後,每年春節臨近,“獨一代”的小夫妻總會麵臨“去誰家過年”的煩惱。
春節家人團年本是一件高興的事,而在市區某金融機構工作的高夏卻非常糾結。她與老公結婚兩年,老公是成都人,每年春節時就因為在哪裏過年,娘家父母與婆家父母鬧得不可開交,小夫妻夾在中間異常煩惱。婆家認為,既然嫁了過去,就應當到婆家過年。可娘家認為隻有一個獨生女兒,女兒到婆家過年娘家就會顯得冷清難受,真有了“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的淒涼味道。沒辦法,小兩口商量後,除夕到正月初三在婆家過年,正月初四至初六在娘家過年,正月初七小兩口各自開始上班。
其實,像高夏這樣的人大有人在,“獨一代”小夫妻,都麵臨著“去誰家過年”的煩惱。不過,也正因為每年都有這樣的煩惱,不少“獨一代”的小夫妻們從實踐中總結出了解決的方案。
在市區某學校教書的張靜雨與老公結婚5年,剛開始還為在誰家過年煩惱,不過日子久了,她跟老公總結出了四種不錯的解決方案。“一是輪流去父母家,一年去男方家過年,一年回女方家過年,不偏不倚;二是采取‘二合一’或‘主客場製’,將雙方父母約到一起,今年都去男方家過年,明年去女方家過年,或者兩家一起出門旅遊過年;三是誰家也不去,小兩口一起出遊在外地過年;四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張靜雨說,這幾種方案雖然並不完全可行,各見利弊,但至少可以解決一些問題。至於怎樣解決去誰家過年的問題,關鍵還在於,“獨一代”小夫妻們應該學會用體諒和遷就、理解和尊重的心態來解決問題,同時也需要雙方父母的體諒和理解。
“應酬族”:酒宴頻繁 身體“傷不起”
年終前後,各種聯誼會、團拜會、老鄉會、答謝會、茶話會等往往離不開大吃大喝,吃喝得多,消耗得少,導致營養過剩,而過多攝入動物蛋白則加重了身體的負擔,雞、鴨、魚、肉等酸性物質攝入過多容易使人疲勞、乏力、提不起精神,並最終導致一係列疾病的產生。雖然應酬是聯絡感情的催化劑,可同時也成為了不少人健康的“絆腳石”。
“單位團拜會,家庭團圓飯,春節請客吃飯等等,春節期間幾乎每天都有應酬。”市民黃思遠算了一下自己的過節應酬,特別是過年期間,走親戚,會朋友,有時候一天要應酬好幾個飯局,每次飯桌上總會離不開酒,這讓原本酒量就不好的黃思遠非常頭疼。“幾乎年年過年都會醉幾次。”黃思遠說,每次過年總免不了喝醉,今年春節應酬,他就喝醉了3次,這讓身體“傷不起”。
應酬多,喝酒頻繁不利於身體健康,不少市民認為酒宴越是頻繁,就越要保持清醒,不能豪飲暴食,為了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必須把握好應酬的度。
記者 蔣陽陽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