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製作擔架並救治“傷員”野外識別方向找到正確路線 途中遇阻用繩索同行 13-16日,急诊急救地震災區災害醫學救援與急救技能培訓班開班。托起專題講座、更多技能操作、人生野外生存訓練等多種形式的希望課程安排,讓參與此次培訓的急诊急救百餘名醫護人員深感受益匪淺。 室內: 講座和技能操作交替進行 “5·12”和“4·20”兩次地震,托起考驗了我市的更多應急救援能力和水平。為不斷提高我市急診急救專業人員應對突發事件和災害發生後對危重症及創傷急救理論和急救技能操作技術水平,人生增強各級醫護人員應對突發事件和災害的希望綜合處置能力,促進我市急診急救醫學的急诊急救發展,特別是托起院前急救醫護人員在發生災害後的現場處置能力,由農工黨四川省委員會與雅安市衛計委應急辦聯合主辦,更多雅安市緊急救援中心承辦的人生地震災區災害緊急醫療救援與急救技能培訓班於4月13日正式開班。 市直醫療衛生單位、希望六縣兩區急救分中心(縣級120網絡醫院)、急救站(鄉鎮衛生院)從事急診急救醫護人員參加了培訓。 農工黨四川省委副主委張慶文受省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四川省委主委王正榮委托,對培訓班的開辦表示祝賀。張慶文說,經曆兩次地震,特別是“4·20”蘆山強烈地震,我市各級醫護人員都參與到救援中,在地震災區開辦急診急救培訓,對於曾經參與過救災的醫護人員們來說,可以有的放矢,補“欠賬”,提升能力,讓醫護人員們不僅在知識和技能上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責任和意識得到加強,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當天的開班儀式上,市衛計委副主任周昌華表示,在“4·20”蘆山強烈地震兩周年前夕開辦這樣的培訓班具有重要意義。雅安是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防震救災形勢不容半點鬆懈,在災難中,我市急診急救水平得到了提升,體係不斷完善。在去年康定地震後,我市作為唯一一支外援醫療隊伍進入災區實施救援,受到社會各界好評,充分展示了我市的醫療應急救援能力。 什麽是突發公共事件?如何對其進行分類分級?衛生應急救援的主要任務是什麽?在開班儀式結束後,四川省醫師協會急診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李遠建首先做了題為《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流程建立與管理》的專題講課,再次明確,挽救生命、減少傷殘、提高效能是突發事件醫療救治的核心目標。 隨後,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常委、四川省醫學會急診醫學專委會第二屆、三屆、四屆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師協會急診專委會主任委員、四川省急救中心主任胡衛建,四川省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副隊長陳康,雅安市醫學會急診危重專委會的專家分別給與會人員就急診氣道管理、災難醫學救援與組織管理、急救操作等方麵進行了專題培訓。 室外: 野外生存與自救實戰演練 當災難發生後,作為應急救援專業人員,他們在自救的同時,還必須爭分奪秒衝鋒在第一線,救死扶傷。此次培訓,首次將野外生存與自救實戰演練納入課程。 16日7點30分,準備就緒的6組隊員們,背著自己的裝備行囊,前往邛崍某野外訓練目的地。 “此次我們要救治的傷員需要經過大約10公裏未知路況情況的距離,找到傷員後馬上進行施救。你們有的隻是一張地形圖、指北針、一天的水和幹糧,以及野外生存相關物品。你們必須要發揮團隊協作能力,在最短時間裏找到出路,救治傷員。”當指揮員發出命令後,6組隊員紛紛踏上尋找、救治“傷員”的行程。 走在滿是枯葉的山道上,不時會遇到“前麵沒路”的情況。這個時候,隊員們就需要找準方向,用雙腳走出一條路來。 爬上山脊,穿過竹林深處,前麵是一個懸崖陡坡,隻能從這裏下降到坡下,才能繼續前行。 用繩索捆住粗壯的樹木,再做一個簡易安全帶,隊員們帶著手套挨個用繩索學會了下降技能。 “以前在這種情況下救人,我們隻能利用慣性滑下去。雖然心裏有點虛,但是為了救人也隻能這樣啊。”隊員蔣春梅說,“學了這種方法,以後我們在野外救人也踏實點了,很實用。” 經過近4個小時的翻山越嶺,隊員們需要進行食物和水的補給。野外條件下,來一碗熱騰騰的方便麵也顯得奢侈。這個時候怎麽辦? 從山澗裏打來一壺渾濁的水,用紗布自然過濾後還不能飲用,必須生火燒開。撿來幹樹葉、幹樹枝,刮一點鎂粉,就在這樣的條件下,使勁摩擦,生火成功! 曆經6個小時的山路,隊員們發現了“傷員”的身影。顧不得汗流浹背,隊員們的“職業本能”讓他們必須刻不容緩地救治傷員! 眼前,是一位年輕的女性傷員,經初步檢查是頸椎骨折伴截癱。隊員們馬上分工協作,幾名隊員砍下竹林裏的竹子,用繩索打結製作擔架。另一邊,幾名隊員用喝完的礦泉水瓶、紗布等手上能找到的材料製作頸托,固定傷員已經受傷的頸椎。 “傷員出現氣胸,需要馬上穿刺!”野外環境,沒有現成的空針怎麽進行穿刺?隊員們急中生智,用竹簽削尖,消毒,製成簡易的空針為“傷員”施救。 直到“傷員”被成功搶救,安置在安全地點等待下一步救援,隊員們才稍微鬆一口氣。 當天活動中,隊員們在隨行教練的指導下,學習了野外方向識別、野外行走技術、戶外給養、戶外繩索應急技能及野外製作技術,以及醫學應急救援專業技能演練。市緊急救援中心主任李浩、副主任羅芳玉、市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吳藝、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吳鵬現場為隊員們進行技能考評。 市衛計委副主任周昌華在主教練鄧老師的帶領下,也參加體驗了野外生存訓練,感觸很深。他要求參加野外生存訓練的學員一定要珍惜此次難得的機會,掌握好野外生存的技術,為今後緊急醫學救援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訓隊員感悟: 在災難發生後,第一時間安全抵達現場,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爆發出更多拯救他人的最大能量。此次培訓給予了隊員們來自心靈的震撼。 市緊急救援中心李倩爽:通過參加這次野外生存訓練,不僅在體能上得到了鍛煉,而且將理論知識運用於實戰訓練,發現了隻有經過實戰才能體現出來的問題。這次訓練鍛煉了我們的意誌,加強了團隊協作能力,讓我們明白要靠團隊的配合來完成艱巨的任務,這一點在我今後的救援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滎經縣人民醫院劉曉燕:這次學習交流讓我看到我在技能方麵的不足之處。通過培訓,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彌補這方麵的欠缺處。另外,這次我們野外生存訓練中,一個組的人員都是來自各個醫院的,之前大家都不認識,但大家都能相互幫助、相互關心,充分體現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以後的工作中我也會帶著我的團隊不斷學習,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力量,讓我的隊員成為醫院的佼佼者。 恒博集團川礦醫院李淑瓊:這次急診急救訓練,機會太難得。學了很多東西,特別是臨床操練,對於我們邊遠山區的小醫院來說,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少。特別是野外生存訓練,以前更是沒有專門訓練過。因此,此次學習收獲頗豐,因為石棉地區也是自然災害不容忽視的一個地方,學到這些急診急救技能,對於今後的工作很有幫助。我一定會將此次學到的東西帶回醫院,教給大家,讓大家都會。 寶興縣人民醫院汪洋:我覺得收獲最大的是理論和野外生存培訓。通過各位老師培訓的理論知識讓我進一步了解突發事件的急診急救該如何處理。野外生存培訓,讓我了解到,野外生存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麽簡單,野外生存也有諸多的難題。通過領隊一係列的指導,讓我迅速了解野外一些簡單的生存方式,了解到野外生存培訓也是救援必不可少一門學問。 天全縣人民醫院盧偉:收獲一,認識了野外生存的專業技術是什麽;收獲二,學會了初步的野外求生專業知識;收獲三,以後把它與自己的醫療聯合起來,更科學、更專業地工作,當災難來到後,挽救更多的人。 記者 王丹
野外製作擔架並救治“傷員”
野外識別方向找到正確路線
途中遇阻用繩索同行
13-16日,急诊急救地震災區災害醫學救援與急救技能培訓班開班。托起專題講座、更多技能操作、人生野外生存訓練等多種形式的希望課程安排,讓參與此次培訓的急诊急救百餘名醫護人員深感受益匪淺。
室內:
講座和技能操作交替進行
“5·12”和“4·20”兩次地震,托起考驗了我市的更多應急救援能力和水平。為不斷提高我市急診急救專業人員應對突發事件和災害發生後對危重症及創傷急救理論和急救技能操作技術水平,人生增強各級醫護人員應對突發事件和災害的希望綜合處置能力,促進我市急診急救醫學的急诊急救發展,特別是托起院前急救醫護人員在發生災害後的現場處置能力,由農工黨四川省委員會與雅安市衛計委應急辦聯合主辦,更多雅安市緊急救援中心承辦的人生地震災區災害緊急醫療救援與急救技能培訓班於4月13日正式開班。
市直醫療衛生單位、希望六縣兩區急救分中心(縣級120網絡醫院)、急救站(鄉鎮衛生院)從事急診急救醫護人員參加了培訓。
農工黨四川省委副主委張慶文受省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四川省委主委王正榮委托,對培訓班的開辦表示祝賀。張慶文說,經曆兩次地震,特別是“4·20”蘆山強烈地震,我市各級醫護人員都參與到救援中,在地震災區開辦急診急救培訓,對於曾經參與過救災的醫護人員們來說,可以有的放矢,補“欠賬”,提升能力,讓醫護人員們不僅在知識和技能上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責任和意識得到加強,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當天的開班儀式上,市衛計委副主任周昌華表示,在“4·20”蘆山強烈地震兩周年前夕開辦這樣的培訓班具有重要意義。雅安是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防震救災形勢不容半點鬆懈,在災難中,我市急診急救水平得到了提升,體係不斷完善。在去年康定地震後,我市作為唯一一支外援醫療隊伍進入災區實施救援,受到社會各界好評,充分展示了我市的醫療應急救援能力。
什麽是突發公共事件?如何對其進行分類分級?衛生應急救援的主要任務是什麽?在開班儀式結束後,四川省醫師協會急診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李遠建首先做了題為《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流程建立與管理》的專題講課,再次明確,挽救生命、減少傷殘、提高效能是突發事件醫療救治的核心目標。
隨後,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常委、四川省醫學會急診醫學專委會第二屆、三屆、四屆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師協會急診專委會主任委員、四川省急救中心主任胡衛建,四川省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副隊長陳康,雅安市醫學會急診危重專委會的專家分別給與會人員就急診氣道管理、災難醫學救援與組織管理、急救操作等方麵進行了專題培訓。
室外:
野外生存與自救實戰演練
當災難發生後,作為應急救援專業人員,他們在自救的同時,還必須爭分奪秒衝鋒在第一線,救死扶傷。此次培訓,首次將野外生存與自救實戰演練納入課程。
16日7點30分,準備就緒的6組隊員們,背著自己的裝備行囊,前往邛崍某野外訓練目的地。
“此次我們要救治的傷員需要經過大約10公裏未知路況情況的距離,找到傷員後馬上進行施救。你們有的隻是一張地形圖、指北針、一天的水和幹糧,以及野外生存相關物品。你們必須要發揮團隊協作能力,在最短時間裏找到出路,救治傷員。”當指揮員發出命令後,6組隊員紛紛踏上尋找、救治“傷員”的行程。
走在滿是枯葉的山道上,不時會遇到“前麵沒路”的情況。這個時候,隊員們就需要找準方向,用雙腳走出一條路來。
爬上山脊,穿過竹林深處,前麵是一個懸崖陡坡,隻能從這裏下降到坡下,才能繼續前行。
用繩索捆住粗壯的樹木,再做一個簡易安全帶,隊員們帶著手套挨個用繩索學會了下降技能。
“以前在這種情況下救人,我們隻能利用慣性滑下去。雖然心裏有點虛,但是為了救人也隻能這樣啊。”隊員蔣春梅說,“學了這種方法,以後我們在野外救人也踏實點了,很實用。”
經過近4個小時的翻山越嶺,隊員們需要進行食物和水的補給。野外條件下,來一碗熱騰騰的方便麵也顯得奢侈。這個時候怎麽辦?
從山澗裏打來一壺渾濁的水,用紗布自然過濾後還不能飲用,必須生火燒開。撿來幹樹葉、幹樹枝,刮一點鎂粉,就在這樣的條件下,使勁摩擦,生火成功!
曆經6個小時的山路,隊員們發現了“傷員”的身影。顧不得汗流浹背,隊員們的“職業本能”讓他們必須刻不容緩地救治傷員!
眼前,是一位年輕的女性傷員,經初步檢查是頸椎骨折伴截癱。隊員們馬上分工協作,幾名隊員砍下竹林裏的竹子,用繩索打結製作擔架。另一邊,幾名隊員用喝完的礦泉水瓶、紗布等手上能找到的材料製作頸托,固定傷員已經受傷的頸椎。
“傷員出現氣胸,需要馬上穿刺!”野外環境,沒有現成的空針怎麽進行穿刺?隊員們急中生智,用竹簽削尖,消毒,製成簡易的空針為“傷員”施救。
直到“傷員”被成功搶救,安置在安全地點等待下一步救援,隊員們才稍微鬆一口氣。
當天活動中,隊員們在隨行教練的指導下,學習了野外方向識別、野外行走技術、戶外給養、戶外繩索應急技能及野外製作技術,以及醫學應急救援專業技能演練。市緊急救援中心主任李浩、副主任羅芳玉、市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吳藝、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吳鵬現場為隊員們進行技能考評。
市衛計委副主任周昌華在主教練鄧老師的帶領下,也參加體驗了野外生存訓練,感觸很深。他要求參加野外生存訓練的學員一定要珍惜此次難得的機會,掌握好野外生存的技術,為今後緊急醫學救援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訓隊員感悟:
在災難發生後,第一時間安全抵達現場,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爆發出更多拯救他人的最大能量。此次培訓給予了隊員們來自心靈的震撼。
市緊急救援中心李倩爽:通過參加這次野外生存訓練,不僅在體能上得到了鍛煉,而且將理論知識運用於實戰訓練,發現了隻有經過實戰才能體現出來的問題。這次訓練鍛煉了我們的意誌,加強了團隊協作能力,讓我們明白要靠團隊的配合來完成艱巨的任務,這一點在我今後的救援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滎經縣人民醫院劉曉燕:這次學習交流讓我看到我在技能方麵的不足之處。通過培訓,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彌補這方麵的欠缺處。另外,這次我們野外生存訓練中,一個組的人員都是來自各個醫院的,之前大家都不認識,但大家都能相互幫助、相互關心,充分體現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以後的工作中我也會帶著我的團隊不斷學習,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力量,讓我的隊員成為醫院的佼佼者。
恒博集團川礦醫院李淑瓊:這次急診急救訓練,機會太難得。學了很多東西,特別是臨床操練,對於我們邊遠山區的小醫院來說,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少。特別是野外生存訓練,以前更是沒有專門訓練過。因此,此次學習收獲頗豐,因為石棉地區也是自然災害不容忽視的一個地方,學到這些急診急救技能,對於今後的工作很有幫助。我一定會將此次學到的東西帶回醫院,教給大家,讓大家都會。
寶興縣人民醫院汪洋:我覺得收獲最大的是理論和野外生存培訓。通過各位老師培訓的理論知識讓我進一步了解突發事件的急診急救該如何處理。野外生存培訓,讓我了解到,野外生存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麽簡單,野外生存也有諸多的難題。通過領隊一係列的指導,讓我迅速了解野外一些簡單的生存方式,了解到野外生存培訓也是救援必不可少一門學問。
天全縣人民醫院盧偉:收獲一,認識了野外生存的專業技術是什麽;收獲二,學會了初步的野外求生專業知識;收獲三,以後把它與自己的醫療聯合起來,更科學、更專業地工作,當災難來到後,挽救更多的人。 記者 王丹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