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困於窮,名贫冀以小康。庭劳這是享受雅安兒女追求的夢想。 地處西部山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政策雅安,五年來,红利緊隨中央、名贫省委指引的庭劳方向,緊扣人民群眾最深切的享受期盼,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戰場,政策堅決要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红利在消除貧困、名贫改善民生、庭劳實現共同富裕的享受浪潮中,雅安發出脫貧攻堅強音。政策 其中,红利就業扶貧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那麽,我市就業扶貧取得的成績如何? 看數據 落實各項補貼資金1071萬元,4834名貧困家庭勞動力享受了政策紅利; 4000餘名貧困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和使用技術培訓;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舉辦“就業扶貧專場招會”124場; “送崗位、送政策、送服務”下鄉入村活動541次,成功招聘貧困勞動力1100餘人; 幫助121名貧困家庭勞動力成功實現創業; 開發農村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家庭勞動力1832人; 創建全國就業扶貧基地1個; 市級就業扶貧基地8個; 打造省級就業扶貧示範村3個,市級就業扶貧示範村5個 我們具體做了哪些事情? 一是突出就業扶貧“一庫五名單”檔案專卷,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施策。從部、省兩大就業扶貧數據庫著手,進村入戶,精準摸底,核實數據,更新標識,建立完善貧困家庭勞動力實名製數據庫和貧困家庭勞動力基礎信息、就業培訓、轉移就業、自主創業、公益性崗位安置“五個名單”,並及時錄入就業服務信息係統,實行動態管理,為精準實施就業幫扶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突出“扶貧先扶技”,通過竹編、麵點製作、縫紉等技能培訓,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就業;鎖定貧困村、瞄準貧困戶,抓好脫貧培訓需求對接,實施勞務品牌培訓、就業技能培訓、 創業培訓、“職業技能+創業”培訓等項目。開辦“扶貧專班”,根據崗位要求為貧困勞動者開展針對性培訓,培訓合格人員安排進企工作。開展“送培訓下鄉”活動,組織培訓機構進村入戶開展流動式培訓,引導貧困勞動者居家靈活就業創業。1-9月,全市共組織2068名貧困勞動力參加各類就業培訓。 三是突出“產業助增收”,核桃種植、藥苕加工等產業輻射周邊貧困戶,帶動就業成效明顯; 四是突出“平台助轉移”,廣泛收集用工信息,搭建勞動力供需平台,通過“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組織“送崗位、送培訓、送政策、送服務”下鄉入村活動,幫助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 五是突出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結合新農村建設和環境治理,開發公益性崗位,對就業困難的貧困家庭勞動力實施托底安置。 成果怎麽樣? 我們來看實實在在的故事 就業扶貧實施以來,雅州大地廣大貧困群眾的生活變化是可喜的。 蘆山縣龍門鄉紅星村山口頭組貧困戶楊克玉,已76歲的她依托村裏的重點產業項目錢記雞業,用勤勞雙手,每月靠著“借雞生蛋”項目有了1000餘元純收入; 漢源縣後域鄉全新村8組貧困戶李紹元,通過參加村上組織的栽培管理技術培訓,不僅提升了經果林管護技巧,更提高了家庭經濟效益,迎來豐收喜悅; 寶興縣蜂桶寨鄉民和村1組貧困戶王福康,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鼓勵和幫助下,依靠扶貧貸款和釀酒項目實現了脫貧目標,成為村裏的脫貧致富示範戶; 蘆山縣服裝縫紉扶貧專班的25名貧困勞動力,培訓後全部被琪雅公司錄用,琪雅公司建成雅安市首個“全國就業扶貧基地”; 滎經、寶興縣將病患陪護扶貧培訓與農村公益性崗位開發同步開展,新開發的重殘人員護理、特困老人看護公益性崗位,在解決貧困勞動者就業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農村重殘及特困老人無人照看的困難…… 全市東西南北,一個個脫貧故事不斷上演,一個個貧困家庭迎來幸福“敲門”。未來,貧困群眾一定能有穩穩的幸福!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熊蕊
久困於窮,名贫冀以小康。庭劳這是享受雅安兒女追求的夢想。
地處西部山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政策雅安,五年來,红利緊隨中央、名贫省委指引的庭劳方向,緊扣人民群眾最深切的享受期盼,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戰場,政策堅決要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红利在消除貧困、名贫改善民生、庭劳實現共同富裕的享受浪潮中,雅安發出脫貧攻堅強音。政策
其中,红利就業扶貧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那麽,我市就業扶貧取得的成績如何?
看數據
落實各項補貼資金1071萬元,4834名貧困家庭勞動力享受了政策紅利;
4000餘名貧困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和使用技術培訓;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舉辦“就業扶貧專場招會”124場;
“送崗位、送政策、送服務”下鄉入村活動541次,成功招聘貧困勞動力1100餘人;
幫助121名貧困家庭勞動力成功實現創業;
開發農村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家庭勞動力1832人;
創建全國就業扶貧基地1個;
市級就業扶貧基地8個;
打造省級就業扶貧示範村3個,市級就業扶貧示範村5個
我們具體做了哪些事情?
一是突出就業扶貧“一庫五名單”檔案專卷,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施策。從部、省兩大就業扶貧數據庫著手,進村入戶,精準摸底,核實數據,更新標識,建立完善貧困家庭勞動力實名製數據庫和貧困家庭勞動力基礎信息、就業培訓、轉移就業、自主創業、公益性崗位安置“五個名單”,並及時錄入就業服務信息係統,實行動態管理,為精準實施就業幫扶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突出“扶貧先扶技”,通過竹編、麵點製作、縫紉等技能培訓,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就業;鎖定貧困村、瞄準貧困戶,抓好脫貧培訓需求對接,實施勞務品牌培訓、就業技能培訓、
創業培訓、“職業技能+創業”培訓等項目。開辦“扶貧專班”,根據崗位要求為貧困勞動者開展針對性培訓,培訓合格人員安排進企工作。開展“送培訓下鄉”活動,組織培訓機構進村入戶開展流動式培訓,引導貧困勞動者居家靈活就業創業。1-9月,全市共組織2068名貧困勞動力參加各類就業培訓。
三是突出“產業助增收”,核桃種植、藥苕加工等產業輻射周邊貧困戶,帶動就業成效明顯;
四是突出“平台助轉移”,廣泛收集用工信息,搭建勞動力供需平台,通過“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組織“送崗位、送培訓、送政策、送服務”下鄉入村活動,幫助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
五是突出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結合新農村建設和環境治理,開發公益性崗位,對就業困難的貧困家庭勞動力實施托底安置。
成果怎麽樣?
我們來看實實在在的故事
就業扶貧實施以來,雅州大地廣大貧困群眾的生活變化是可喜的。
蘆山縣龍門鄉紅星村山口頭組貧困戶楊克玉,已76歲的她依托村裏的重點產業項目錢記雞業,用勤勞雙手,每月靠著“借雞生蛋”項目有了1000餘元純收入;
漢源縣後域鄉全新村8組貧困戶李紹元,通過參加村上組織的栽培管理技術培訓,不僅提升了經果林管護技巧,更提高了家庭經濟效益,迎來豐收喜悅;
寶興縣蜂桶寨鄉民和村1組貧困戶王福康,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鼓勵和幫助下,依靠扶貧貸款和釀酒項目實現了脫貧目標,成為村裏的脫貧致富示範戶;
蘆山縣服裝縫紉扶貧專班的25名貧困勞動力,培訓後全部被琪雅公司錄用,琪雅公司建成雅安市首個“全國就業扶貧基地”;
滎經、寶興縣將病患陪護扶貧培訓與農村公益性崗位開發同步開展,新開發的重殘人員護理、特困老人看護公益性崗位,在解決貧困勞動者就業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農村重殘及特困老人無人照看的困難……
全市東西南北,一個個脫貧故事不斷上演,一個個貧困家庭迎來幸福“敲門”。未來,貧困群眾一定能有穩穩的幸福!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熊蕊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