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放於雅安博物館內的漢磚 小畫麵,給人以大空間、汉代还原大氣勢、文化大意境的史诗市井生活感覺,這是雅安漢代畫像磚帶來的氣質美。 雅安是刻画四川畫像磚的主要流行區域之一,從西漢中後期開始流行,汉代还原盛行於東漢,文化延續至蜀漢初年。史诗市井生活雅安現存的雅安畫像磚種類繁多,構圖考究,刻画題材廣泛,汉代还原人物上既有奔放不羈的文化放牧人,又有威猛可畏的史诗市井生活狩獵人;場景上既有狩獵、采摘等生產勞作畫麵,雅安又有宴飲、舞樂等社會生活習俗。 雅安博物館宣教部主任程樹芳感慨:“一塊塊畫像磚就像一張張漢代人的‘照片’,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漢代雅安人的方方麵麵。” 刻在石頭上的“漢文化史詩” 漢代畫像磚又稱漢磚,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盛於兩漢,主要用於宮殿、廟宇祠堂和墓室的裝飾,是漢代人記錄生活的方式之一。 自漢至今,它雖曆經風雨,但磚堅硬若石,磚塊無損,磚色未變。漢代畫像磚內容包含漢代社會的方方麵麵,無論是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禮儀製度,還是建築、娛樂、音樂、戲劇等,甚至戰爭場景和風俗習慣都無所不有,堪稱漢代的大百科全書,是刻在石頭上的“漢文化史詩”。 近日,記者來到雅安博物館漢風流韻展廳,濃重的漢代氣息撲麵而來…… 停留在一塊橫向放置的長方形磚塊麵前,程樹芳介紹,這是《放牧圖》,磚長棱30厘米,短棱25厘米,高25厘米,厚7厘米,重9公斤。“你看這漢磚的畫像呈短棱飾有幾何紋,淺浮雕畫像是用印模壓製在梯形磚長棱上,表現的是一個頭戴帽身穿裙的牧人,牽一隻昂首豎耳的獵犬正從牛欄中趕牛出牧,三頭牛各具姿態。” 記者細致觀察,整個畫麵布局勻稱,人物形象清秀,人畜比例得當,刻畫細膩。 這樣的景致該是一幅怎樣和諧畫麵?是世外桃源,還是人間仙境?似乎都不為過。但參觀者可以通過漢代畫像磚,去探視,去遙想,去喝彩他們精彩的生活。 另外一件圖像磚是出土於寶興的《狩獵圖》。“該漢磚刻的是一個狩獵人,正拉弓射箭追趕一群野獸,獸群中一隻不幸中箭倒地,整個畫麵主題獨立完整,結構嚴謹有序,線條古拙,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程樹芳描述道。 “以‘漢畫像磚’為經,漢代曆史文獻為緯,從多個側麵便可還原漢代雅安的生活麵貌。”程樹芳稱,這不單單是漢磚上的“看圖說話”,更是漢代雅安城的一個縮影。 漢代的畫像磚各式各樣,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漢代生活。 透過這些畫像磚,可以看出,漢代雅安人是自在的、奔放的、怡然自得的;透過這些畫像磚,可以想象,雅安漢代的民間工匠構圖之前,早已成竹在胸。 “目前在雅安出土的漢磚中,共有文字磚、錢幣磚、圖像磚、窗格花磚等種類。拿錢幣磚來說,這類畫像磚中刻畫有錢幣圖案,如‘大泉五十’‘大布黃千’‘五銖’‘貨布’等紋樣。”程樹芳說。 通過這些生動而豐富的物證,世人可以想象,雅安在漢時的市場經濟是繁榮昌盛的,商貿事業也是興旺發達的,為研究漢代社會經濟提供了確鑿的史料。 另外,文字磚多為漢隸、草隸,有的介於篆隸和隸楷之間。磚上銘文皆為模印陽文,單行豎排,個別為雙行豎排或兼有圖案裝飾。銘文在梯形磚或長方磚一側棱麵上,一般長17—29厘米,寬5—8厘米,經近2000年的風雨侵蝕,至今發掘出土仍清晰可見的有最早的明帝“永平十五年八月造”磚(公元72年,滎經出土),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等,這些紀年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這段時間中,雅安盛行製作紀年磚的時期。 “這批珍貴的文字磚涵蓋了篆、隸、草、真、行等各種字體,有些刻辭字體介於兩者之間,為了解漢代的書法打開了一扇門。”程樹芳說。 追尋漢代曆史的最好載體 每個朝代的藝術品,都有那個年代特有的印記,如果說雅安明清瓷器精美絕倫,宋代陶俑栩栩如生,那麽雅安漢代的畫像磚則具有簡約洗練、凝重粗獷的漢代藝術特色。 這些“平民化”的雅安漢磚,主要分布在蘆山、寶興、滎經三縣。目前已發掘出土的漢磚數量有10000餘匹,從不同的紋飾、不同的釋號、不同型製的類稱達200多種,分散存藏在各縣區博物館和民間,至於尚埋藏在地下的,更是無法估量。 這些各式各樣的雅安漢磚,描繪的是古人生活與心靈的圖式,模刻的是與先人對話的路徑,承載的是對逝去生命的祈禱和祝福。 更為特別的是,它依據漢墓的底、壁、拱等用途製作出方形、矩形、條形、梯形、楔形等,或上薄下厚,或下削上豐的各種型製。這種適合不同需要的各類漢磚,是經能工巧匠們的精心設計、製模、造作、壓坯、陰幹等等工序流程,再入窯燒製而成。凝聚著古代技藝師們的勞動結晶和成果,給我們留下了兩千年豐碩燦爛的地域文化遺產。 其實每一匹畫像磚就是一個完整的畫麵,一磚一模,一磚一圖,一磚一文,主題鮮明。反映著漢代社會製度、社會關係、政治、主流的思想、生產能力、戰爭方式、道德觀念、精神信仰以及藝術水平等各方麵的內容,由於內容豐富多彩,也被看作是漢代的曆史畫卷。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歲月的風雲隨風飄散,刀光劍影漸漸暗淡,鼓角錚鳴也慢慢遠去。然而這些古代人的生活圖景並沒有被歲月的風煙所帶走,反而隨著時光的流逝,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突破,這些生活的細節都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麵前。而這些漢代人市井生活的體現就是這樣一個鮮明的案例,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無論是曆史悠遠的紀年磚還是特色鮮明的圖像磚,它們既受中原文化影響,又帶著古青衣羌人獨特風格,具有濃鬱的地域文化和古青衣羌人文化色彩。 2000多年前的青衣江兩岸,雅安境內住著青衣羌人,在雅安地區文明史上,這個神秘的古老民族在雅安建立了政權,稱作“青衣羌國”。那段曆史怎麽去追尋?這些漢磚正是最好的載體。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石雨川
存放於雅安博物館內的漢磚
小畫麵,給人以大空間、汉代还原大氣勢、文化大意境的史诗市井生活感覺,這是雅安漢代畫像磚帶來的氣質美。
雅安是刻画四川畫像磚的主要流行區域之一,從西漢中後期開始流行,汉代还原盛行於東漢,文化延續至蜀漢初年。史诗市井生活雅安現存的雅安畫像磚種類繁多,構圖考究,刻画題材廣泛,汉代还原人物上既有奔放不羈的文化放牧人,又有威猛可畏的史诗市井生活狩獵人;場景上既有狩獵、采摘等生產勞作畫麵,雅安又有宴飲、舞樂等社會生活習俗。
雅安博物館宣教部主任程樹芳感慨:“一塊塊畫像磚就像一張張漢代人的‘照片’,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漢代雅安人的方方麵麵。”
刻在石頭上的“漢文化史詩”
漢代畫像磚又稱漢磚,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盛於兩漢,主要用於宮殿、廟宇祠堂和墓室的裝飾,是漢代人記錄生活的方式之一。
自漢至今,它雖曆經風雨,但磚堅硬若石,磚塊無損,磚色未變。漢代畫像磚內容包含漢代社會的方方麵麵,無論是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禮儀製度,還是建築、娛樂、音樂、戲劇等,甚至戰爭場景和風俗習慣都無所不有,堪稱漢代的大百科全書,是刻在石頭上的“漢文化史詩”。
近日,記者來到雅安博物館漢風流韻展廳,濃重的漢代氣息撲麵而來……
停留在一塊橫向放置的長方形磚塊麵前,程樹芳介紹,這是《放牧圖》,磚長棱30厘米,短棱25厘米,高25厘米,厚7厘米,重9公斤。“你看這漢磚的畫像呈短棱飾有幾何紋,淺浮雕畫像是用印模壓製在梯形磚長棱上,表現的是一個頭戴帽身穿裙的牧人,牽一隻昂首豎耳的獵犬正從牛欄中趕牛出牧,三頭牛各具姿態。”
記者細致觀察,整個畫麵布局勻稱,人物形象清秀,人畜比例得當,刻畫細膩。
這樣的景致該是一幅怎樣和諧畫麵?是世外桃源,還是人間仙境?似乎都不為過。但參觀者可以通過漢代畫像磚,去探視,去遙想,去喝彩他們精彩的生活。
另外一件圖像磚是出土於寶興的《狩獵圖》。“該漢磚刻的是一個狩獵人,正拉弓射箭追趕一群野獸,獸群中一隻不幸中箭倒地,整個畫麵主題獨立完整,結構嚴謹有序,線條古拙,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程樹芳描述道。
“以‘漢畫像磚’為經,漢代曆史文獻為緯,從多個側麵便可還原漢代雅安的生活麵貌。”程樹芳稱,這不單單是漢磚上的“看圖說話”,更是漢代雅安城的一個縮影。
漢代的畫像磚各式各樣,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漢代生活。
透過這些畫像磚,可以看出,漢代雅安人是自在的、奔放的、怡然自得的;透過這些畫像磚,可以想象,雅安漢代的民間工匠構圖之前,早已成竹在胸。
“目前在雅安出土的漢磚中,共有文字磚、錢幣磚、圖像磚、窗格花磚等種類。拿錢幣磚來說,這類畫像磚中刻畫有錢幣圖案,如‘大泉五十’‘大布黃千’‘五銖’‘貨布’等紋樣。”程樹芳說。
通過這些生動而豐富的物證,世人可以想象,雅安在漢時的市場經濟是繁榮昌盛的,商貿事業也是興旺發達的,為研究漢代社會經濟提供了確鑿的史料。
另外,文字磚多為漢隸、草隸,有的介於篆隸和隸楷之間。磚上銘文皆為模印陽文,單行豎排,個別為雙行豎排或兼有圖案裝飾。銘文在梯形磚或長方磚一側棱麵上,一般長17—29厘米,寬5—8厘米,經近2000年的風雨侵蝕,至今發掘出土仍清晰可見的有最早的明帝“永平十五年八月造”磚(公元72年,滎經出土),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等,這些紀年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這段時間中,雅安盛行製作紀年磚的時期。
“這批珍貴的文字磚涵蓋了篆、隸、草、真、行等各種字體,有些刻辭字體介於兩者之間,為了解漢代的書法打開了一扇門。”程樹芳說。
追尋漢代曆史的最好載體
每個朝代的藝術品,都有那個年代特有的印記,如果說雅安明清瓷器精美絕倫,宋代陶俑栩栩如生,那麽雅安漢代的畫像磚則具有簡約洗練、凝重粗獷的漢代藝術特色。
這些“平民化”的雅安漢磚,主要分布在蘆山、寶興、滎經三縣。目前已發掘出土的漢磚數量有10000餘匹,從不同的紋飾、不同的釋號、不同型製的類稱達200多種,分散存藏在各縣區博物館和民間,至於尚埋藏在地下的,更是無法估量。
這些各式各樣的雅安漢磚,描繪的是古人生活與心靈的圖式,模刻的是與先人對話的路徑,承載的是對逝去生命的祈禱和祝福。
更為特別的是,它依據漢墓的底、壁、拱等用途製作出方形、矩形、條形、梯形、楔形等,或上薄下厚,或下削上豐的各種型製。這種適合不同需要的各類漢磚,是經能工巧匠們的精心設計、製模、造作、壓坯、陰幹等等工序流程,再入窯燒製而成。凝聚著古代技藝師們的勞動結晶和成果,給我們留下了兩千年豐碩燦爛的地域文化遺產。
其實每一匹畫像磚就是一個完整的畫麵,一磚一模,一磚一圖,一磚一文,主題鮮明。反映著漢代社會製度、社會關係、政治、主流的思想、生產能力、戰爭方式、道德觀念、精神信仰以及藝術水平等各方麵的內容,由於內容豐富多彩,也被看作是漢代的曆史畫卷。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歲月的風雲隨風飄散,刀光劍影漸漸暗淡,鼓角錚鳴也慢慢遠去。然而這些古代人的生活圖景並沒有被歲月的風煙所帶走,反而隨著時光的流逝,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突破,這些生活的細節都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麵前。而這些漢代人市井生活的體現就是這樣一個鮮明的案例,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無論是曆史悠遠的紀年磚還是特色鮮明的圖像磚,它們既受中原文化影響,又帶著古青衣羌人獨特風格,具有濃鬱的地域文化和古青衣羌人文化色彩。
2000多年前的青衣江兩岸,雅安境內住著青衣羌人,在雅安地區文明史上,這個神秘的古老民族在雅安建立了政權,稱作“青衣羌國”。那段曆史怎麽去追尋?這些漢磚正是最好的載體。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石雨川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