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於春,亩万元一年好景在春耕。园亩陽春三月,饱肚穿行於蜿蜒曲折的挣票村道上,走進漢源縣流沙河沿岸糧經複合(稻+蒜)現代農業園區(以下簡稱: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亩万元隻見蒜農們在田間埋頭苦幹,园亩熟練地挖著蒜、饱肚抖著土;另一邊,挣票幾名村民正在育秧苗,亩万元為今年的园亩水稻種植做足準備,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饱肚 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的挣票興與盛,清晰折射出一條發展路徑: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亩万元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輻射帶動全縣農業產業持續、园亩快速、饱肚健康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之舉。 穩住“基本盤”,農業多貢獻。近年來,漢源縣全麵貫徹落實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一號文件精神,全麵貫徹實施國家糧食安全和“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切實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安全高效,積極探索“稻+蒜+果”糧經複合立體農業種植模式,走出了一條有特色、高質量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漢源縣流沙河沿岸糧經複合(稻+蒜)現代農業園區一隅 糧經複合 實現“千斤糧、萬元錢”目標 如今,正是新鮮大蒜收獲上市的季節。在漢源流沙河沿線鄉鎮,田間地頭處處是蒜農們忙碌的身影,全家齊上陣,從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 3月29日上午,九襄鎮清泉村,村民劉洪才把全部精力放在挖蒜這件事上。“把蒜挖完,就開始忙著種植今年的水稻,9月份水稻成熟收割完,又開始種蒜,年底至第二年2月采收蒜苗,2月下旬至3月中旬收蒜薹,4月上旬收蒜頭,土地一年四季都在‘忙’。”劉洪才掰起指頭算起經濟賬,“一畝地的產值超過2萬元!” 2萬元這個數字並非誇大其詞,這一數據在漢源縣農業農村局能得到佐證。 “園區內大春種稻穀,小春種蒜,田坎栽種果樹。”漢源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勇說,畝均收割稻穀900公斤、蒜薹600公斤、蒜頭400公斤,采摘果子1500公斤,因而畝均綜合產值超過2萬元。 裝好一袋蒜頭後,劉洪才坐在田坎邊的梨樹下乘涼:“大概9月份,梨和水稻就差不多一起收獲了。” 清泉村處於園區的核心區域。在漢源中部的九襄鎮、前域鎮等鎮,園區規劃總麵積達3萬畝,核心區規劃麵積5000畝。在發展過程中,漢源縣堅持保障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益“兩手抓、兩兼顧”,圍繞水稻、大蒜、水果三大產業,園區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空間和光熱資源,引導廣大群眾“田裏種糧、種菜,田坎栽樹”,形成了“稻+蒜+果”糧經複合立體農業種植模式。 用當地群眾的話來說,“既飽了肚子,也掙到票子”,實現了“既要萬畝園也要畝萬元”和“千斤糧、萬元錢”的目標。 但實現這樣的目標並非一蹴而就。 “以前不少村民田裏以種果樹為主,說到要把果樹移到田坎上,還是有些不理解。”劉勇說,去年年初,為了進一步推廣立體農業,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工作人員、鄉鎮村組幹部,挨家挨戶收集意見,疏通堵點、難點,引導村民將果樹騰退還田、爬上坎子。 經過政策宣講和種植技術指導,立體農業在漢源大規模推廣。大春種稻穀、小春種蒜、田坎栽種果樹,如今,村民的田地裏一年四季都在種植與收獲。 不僅如此,園區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 看著地裏采收完剩下的稻草和蒜苗葉,劉洪才又打開話匣子:“這可是好東西,等大蒜采收完畢,把這些稻草和蒜苗葉直接還田,為新插秧苗提供底肥。” 園區內稻蒜年年輪作,秸稈互相覆蓋還田,有效抑製了田間雜草生長,改善土壤通氣性,補償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有效養分,有利於水稻、大蒜生長,還有效避免了田間秸稈焚燒,減少對空氣的汙染。 據測算,園區內年產稻草、蒜葉9萬餘噸,相當於追施有機肥2.7萬餘噸,每年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約30%。 循環輪作 經濟效益凸顯 采用稻蒜輪作、糧果間作的高效糧經複合模式,帶動全縣穩糧增收的同時,園區在基礎設施提升、社會化服務、科技創新等方麵下足功夫,推動漢源縣建成一二三產業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園區。 在九襄鎮新陽村167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5台挖掘機正在進行土地平整工作。土地被劃分為一個個標準化的長方形,整齊有序。 “平整工作結束後,最後一步就是將剝離開的熟土堆田覆蓋。預計4月底竣工,5月上旬開始種植水稻。”漢源縣農業農村局糧油中心高級農藝師肖洪介紹,高標準農田建成後,將實現機械化作業,由專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統一種植、管理、收割,不僅能減少群眾的成本投入,也能大大增加收益。“屆時,僅水稻收割成本,將由原來的每畝2-3人收割一天約500元,縮減到每畝由一台收割機收割20分鍾約100元。” 接下來,新陽村還將進行5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宜機化改造與田塊整形,在保持原生態、原生產模式不變的前提下,打造田園基底、稻花連片、水係串聯、林盤鑲嵌的景致。 在科技方麵,園區積極推廣數字農業,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等建立科研合作,建設宜機化高標準農田,引領山區糧經複合高質量發展。 “對麵那幾塊地,就是我們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合作的水稻超高產技術集成示範基地,水稻畝產最高達到了1047公斤,產量非常高。”站在清泉村的田間道路旁,肖洪指著不遠處的農田介紹,目前,該基地麵積約100畝,通過與科研院校的合作,每年引種試種農作物新品種10—20個,並開展高產栽培試驗,提升園區科技含量。“這裏的水稻能實現優質優價高產,種植的稻米比一般的每公斤價格要高出0.4元。” “打開這個阿牛農場APP,可以在上麵實時查看園區天氣、土壤溫度、濕度等信息。”肖洪一邊打開手機上的APP,一邊介紹,這是園區已經正式運用的一款數字農業APP,上麵有專家培訓、農技交流等信息,還能足不出戶采購農資,進行農產品銷售等,農戶操作起來很方便。 糧經複合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產業愈發蓬勃,“智慧農業”不斷成為園區“新寵”。 建園區不隻盯著園區,搞農業不隻盯著農業。 在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園區積極打造“漢源糧倉、花海果鄉”為主題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目的地,依托花海果鄉4A級旅遊景區,積極發展農事體驗、民宿聯盟等新業態,推動“田園變公園、農房變民宿、產品變商品”,形成了“春天田園賞花、夏天梨園避暑、秋天果園品果、冬天莊園沐陽”的農旅融合品牌,打造出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樣板。 新希望播種在廣袤田間,新動能孕育在現代農業園區。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漢源縣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正凝聚磅礴力量,規劃建設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正確思路和有力舉措下,園區將鋪出一條農業產業深度融合、現代農業綠色循環發展的鏗鏘大道。 本報記者 鄭雨莎
一年之計在於春,亩万元一年好景在春耕。园亩陽春三月,饱肚穿行於蜿蜒曲折的挣票村道上,走進漢源縣流沙河沿岸糧經複合(稻+蒜)現代農業園區(以下簡稱: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亩万元隻見蒜農們在田間埋頭苦幹,园亩熟練地挖著蒜、饱肚抖著土;另一邊,挣票幾名村民正在育秧苗,亩万元為今年的园亩水稻種植做足準備,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饱肚
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的挣票興與盛,清晰折射出一條發展路徑: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亩万元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輻射帶動全縣農業產業持續、园亩快速、饱肚健康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之舉。
穩住“基本盤”,農業多貢獻。近年來,漢源縣全麵貫徹落實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一號文件精神,全麵貫徹實施國家糧食安全和“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切實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安全高效,積極探索“稻+蒜+果”糧經複合立體農業種植模式,走出了一條有特色、高質量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漢源縣流沙河沿岸糧經複合(稻+蒜)現代農業園區一隅
糧經複合 實現“千斤糧、萬元錢”目標
如今,正是新鮮大蒜收獲上市的季節。在漢源流沙河沿線鄉鎮,田間地頭處處是蒜農們忙碌的身影,全家齊上陣,從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
3月29日上午,九襄鎮清泉村,村民劉洪才把全部精力放在挖蒜這件事上。“把蒜挖完,就開始忙著種植今年的水稻,9月份水稻成熟收割完,又開始種蒜,年底至第二年2月采收蒜苗,2月下旬至3月中旬收蒜薹,4月上旬收蒜頭,土地一年四季都在‘忙’。”劉洪才掰起指頭算起經濟賬,“一畝地的產值超過2萬元!”
2萬元這個數字並非誇大其詞,這一數據在漢源縣農業農村局能得到佐證。
“園區內大春種稻穀,小春種蒜,田坎栽種果樹。”漢源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勇說,畝均收割稻穀900公斤、蒜薹600公斤、蒜頭400公斤,采摘果子1500公斤,因而畝均綜合產值超過2萬元。
裝好一袋蒜頭後,劉洪才坐在田坎邊的梨樹下乘涼:“大概9月份,梨和水稻就差不多一起收獲了。”
清泉村處於園區的核心區域。在漢源中部的九襄鎮、前域鎮等鎮,園區規劃總麵積達3萬畝,核心區規劃麵積5000畝。在發展過程中,漢源縣堅持保障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益“兩手抓、兩兼顧”,圍繞水稻、大蒜、水果三大產業,園區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空間和光熱資源,引導廣大群眾“田裏種糧、種菜,田坎栽樹”,形成了“稻+蒜+果”糧經複合立體農業種植模式。
用當地群眾的話來說,“既飽了肚子,也掙到票子”,實現了“既要萬畝園也要畝萬元”和“千斤糧、萬元錢”的目標。
但實現這樣的目標並非一蹴而就。
“以前不少村民田裏以種果樹為主,說到要把果樹移到田坎上,還是有些不理解。”劉勇說,去年年初,為了進一步推廣立體農業,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工作人員、鄉鎮村組幹部,挨家挨戶收集意見,疏通堵點、難點,引導村民將果樹騰退還田、爬上坎子。
經過政策宣講和種植技術指導,立體農業在漢源大規模推廣。大春種稻穀、小春種蒜、田坎栽種果樹,如今,村民的田地裏一年四季都在種植與收獲。
不僅如此,園區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
看著地裏采收完剩下的稻草和蒜苗葉,劉洪才又打開話匣子:“這可是好東西,等大蒜采收完畢,把這些稻草和蒜苗葉直接還田,為新插秧苗提供底肥。”
園區內稻蒜年年輪作,秸稈互相覆蓋還田,有效抑製了田間雜草生長,改善土壤通氣性,補償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有效養分,有利於水稻、大蒜生長,還有效避免了田間秸稈焚燒,減少對空氣的汙染。
據測算,園區內年產稻草、蒜葉9萬餘噸,相當於追施有機肥2.7萬餘噸,每年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約30%。
循環輪作 經濟效益凸顯
采用稻蒜輪作、糧果間作的高效糧經複合模式,帶動全縣穩糧增收的同時,園區在基礎設施提升、社會化服務、科技創新等方麵下足功夫,推動漢源縣建成一二三產業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園區。
在九襄鎮新陽村167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5台挖掘機正在進行土地平整工作。土地被劃分為一個個標準化的長方形,整齊有序。
“平整工作結束後,最後一步就是將剝離開的熟土堆田覆蓋。預計4月底竣工,5月上旬開始種植水稻。”漢源縣農業農村局糧油中心高級農藝師肖洪介紹,高標準農田建成後,將實現機械化作業,由專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統一種植、管理、收割,不僅能減少群眾的成本投入,也能大大增加收益。“屆時,僅水稻收割成本,將由原來的每畝2-3人收割一天約500元,縮減到每畝由一台收割機收割20分鍾約100元。”
接下來,新陽村還將進行5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宜機化改造與田塊整形,在保持原生態、原生產模式不變的前提下,打造田園基底、稻花連片、水係串聯、林盤鑲嵌的景致。
在科技方麵,園區積極推廣數字農業,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等建立科研合作,建設宜機化高標準農田,引領山區糧經複合高質量發展。
“對麵那幾塊地,就是我們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合作的水稻超高產技術集成示範基地,水稻畝產最高達到了1047公斤,產量非常高。”站在清泉村的田間道路旁,肖洪指著不遠處的農田介紹,目前,該基地麵積約100畝,通過與科研院校的合作,每年引種試種農作物新品種10—20個,並開展高產栽培試驗,提升園區科技含量。“這裏的水稻能實現優質優價高產,種植的稻米比一般的每公斤價格要高出0.4元。”
“打開這個阿牛農場APP,可以在上麵實時查看園區天氣、土壤溫度、濕度等信息。”肖洪一邊打開手機上的APP,一邊介紹,這是園區已經正式運用的一款數字農業APP,上麵有專家培訓、農技交流等信息,還能足不出戶采購農資,進行農產品銷售等,農戶操作起來很方便。
糧經複合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產業愈發蓬勃,“智慧農業”不斷成為園區“新寵”。
建園區不隻盯著園區,搞農業不隻盯著農業。
在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園區積極打造“漢源糧倉、花海果鄉”為主題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目的地,依托花海果鄉4A級旅遊景區,積極發展農事體驗、民宿聯盟等新業態,推動“田園變公園、農房變民宿、產品變商品”,形成了“春天田園賞花、夏天梨園避暑、秋天果園品果、冬天莊園沐陽”的農旅融合品牌,打造出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樣板。
新希望播種在廣袤田間,新動能孕育在現代農業園區。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漢源縣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正凝聚磅礴力量,規劃建設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正確思路和有力舉措下,園區將鋪出一條農業產業深度融合、現代農業綠色循環發展的鏗鏘大道。
本報記者 鄭雨莎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