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公示
老地名既含曆史又有京味兒
西羊管胡同、首批豆瓣胡同、传统演樂胡同……這些老地名,地名是保护北京城曆史記憶的承載,具有很高的名录名再文化價值,也是公示改市民的鄉愁所係。《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自8月23日起進行為期30天的老地公示,首批583處傳統地名列入初選名單。自乱結束公示後將正式對外發布。首批據本報報道,传统對於進入保護名錄的地名傳統地名,本市將建立全流程審批機製,保护嚴格審批程序,名录名再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更改保護名錄內的公示改傳統地名。
老城不能再拆了,老地老地名再也不能擅自亂改了。這不僅因為老地名是老城的一部分,與街巷共同展現了老城的空間格局和曆史肌理,更承載了千百年來北京發展演變的曆史。對於老北京來說,每一個地名都能講出一段曆史,其間更有割舍不斷的情感。
第一批名錄中的583個地名,最晚形成於當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比如史家胡同,全長不過793米,可它的曆史幾乎與北京800多年的建都史一樣長,比故宮還早了200多年;胡同內不僅保留有明朝民族英雄史可法的祠堂,還是中國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的考場所在地。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就是要在這條胡同裏尋找曆史的味道。
老地名不僅記載有北京的曆史,還蘊含著濃濃的北京味兒。很多外地遊客了解北京,首先是從北京獨有的地名開始的。且不說那為數眾多的名勝古跡,不說那隻有都城才有的國子監、外交部、兵馬司等地名,也不說崇文門內外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德勝門內大街、安定門內大街等大量以城門命名的道路,單說那大柵欄、騾馬市、鑼鼓巷、琉璃廠等一個個別具特色的地名,就能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成為銘記北京這座城市的一個個坐標。
地名在曆史中誕生,也順應時代的發展。入選首批名錄的很多地名在曆史上曾多次變換,內含的信息極為豐富。之所以納入保護範圍,是因為老地名一旦消失,伴隨消失的將是更為寶貴的曆史和文化。任何城市的發展,都不能以割斷曆史為代價。恰恰是在傳承和保護的基礎上,有曆史敬畏感的城市,才能贏得持續的發展。為前人留住一個個地名,就是在為後人保留下一個個城市印記,為一代代北京人留住更多的鄉愁,這是我們這代人的義務和責任。
保護老地名,守護老地名,不是豎個牌子那麽簡單的。前不久出台的《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提出要係統完整保護各類曆史文化遺產,把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和地名文化遺產等都納入保護範圍之內。北京市規自委也表示,對於進入保護名錄的傳統地名,將加強研究及宣傳工作,講好地名故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原標題:傳統老地名別再隨便改了)
(評論員 賈亮)
標簽: 傳統地名保護名錄老地名京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