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最新發布,国家国秋购累秋糧上市以來,粮食粮收秋糧收購各項工作正在全麵有序推進。和物加工企業積極補庫,资储儲備企業啟動輪換,备局貿易企業看好後市,计超市場收購較為活躍,国家国秋购累市場化收購數量占比超過95%。粮食粮收截至11月30日,和物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秋糧7035萬噸,资储同比增加537萬噸,备局收購進度明顯快於去年同期。计超南方處於收購高峰,国家国秋购累中晚稻收購進度已近七成;東北、粮食粮收華北正在集中上量,和物東北地區中晚稻、玉米收購進度分別在四成和兩成左右,華北地區玉米收購進度在三成左右。
眼下,秋糧收購正在全麵有序推進,各地搶抓時機,積極做好秋糧收購服務,為農民賣糧提供便利,確保顆粒歸倉。
(資料圖片)
在中央儲備糧黑龍江虎林直屬庫的門前,前來售糧的車輛絡繹不絕。當地農戶在門口領取“智能一卡通”,按順序到扡樣機前進行抽檢,檢測達標、過磅稱重後,信息直接錄入係統,工作人員通過網絡實時監測收糧進度。在糧食收儲入庫的同時,農戶糧款入賬。
為了提高收糧效率,當地收儲部門還提早維修保養收糧機械、清潔空倉。截至目前,黑龍江全省第一批最低收購價稻穀收儲資格庫點229個,覆蓋64個縣(市、區),空倉容近1200萬噸,保證敞開收購、應收盡收。
在江西省新餘市糧食局第三糧庫,我們看到,所有入庫的糧食都要先過“體檢關”,經過品質檢驗、過磅稱重,一車車“合格糧”才能正式入庫。為了讓售糧農民少跑路,當地糧食部門還通過開展預約收購、錯峰收購、綠色通道收購等服務,確保糧食收購工作平穩、高效運行。
江西省新餘市糧食局第三糧庫副主任範海濤:今年我們輪換計劃是6140噸,我們計劃在12月底之前全部輪換完成,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為了做到“優糧優儲”,各地也在探索借助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有效推進科學儲糧節糧降損。
在中央儲備糧江西泰和直屬庫門口,我們看到運糧車送來的稻穀通過檢測、過磅稱重後,直接通過輸送帶運送到糧倉裏,中途不需要人工搬運,確保運輸環節無損耗,不浪費糧食。
江西省泰和縣糧食經紀人易小兵:我今年送糧到糧庫送來30多車,這裏卸糧全部是機械化操作,大約30到40分鍾左右就可以卸完。
中儲糧泰和直屬庫本部分庫主任助理左訓彪:我們每年都會對出入庫機械設備檢查升級,像這台清雜設備上我們就加裝了一套風力調解閥,通過控製風量大小,能夠改善入庫糧食的清雜效果,有效地減少了糧食損耗。
糧食入倉後,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滅殺儲糧害蟲。隨著儲糧管理技術的變革創新,從傳統熏蒸殺蟲,升級換代為氮氣氣調技術,通過向糧堆內充入氮氣,在密封糧堆中形成一個低氧、高氮的儲糧環境,將害蟲“憋死”,從而達到殺蟲抑菌的效果,以此來實現氣調儲糧、綠色儲糧。
中儲糧泰和直屬庫本部分庫主任甘敏:氮氣氣調技術,使倉內的儲糧害蟲窒息的同時還能有效抑製糧食的呼吸作用,從而進一步降低儲糧的保管損耗。
糧倉內部,糧堆中布滿了各類傳感器,隨時采集著糧食溫度、濕度等信息,配合糧情檢測係統可以實時測出各層各點的溫度數據,還有更加直觀的3D展示圖,幫助保管員做出相應的保管措施,推進倉儲減損提質升級。
中儲糧泰和直屬庫本部分庫主任助理左訓彪:當前我們使用了穀物冷卻、空調控溫、機械通風、穀殼壓蓋、氮氣氣調等科學保糧技術,通過這些技術,我們有效地延緩了糧食品質下降,還減少了糧食的損耗,能夠將損耗控製在1%以內。
通過一係列的科技手段,當地儲糧損耗連續三年均低於0.5%,按照糧食儲備庫每年正常輪換7.2萬噸計算,相當於每年節糧360噸。
東北地區是我國秋糧的主產區。長期以來,由於儲糧條件有限,吉林當地相當多的農戶收獲玉米後,采用在場院內攤平晾曬的方式來儲存,俗稱“地趴糧”。這種傳統方式不僅會增加玉米黴變的風險,還會導致糧食等級下降,直接影響農戶收入。今年,我們的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地趴糧”已經越來越少了。
近日,吉林省多地遭遇降雪天氣,而“地趴糧”最怕遇到下雪天,大雪覆蓋後,會導致玉米潮濕發熱產生黴變。因此,大多數地趴儲糧的農戶都會選擇降雪前出售糧食。但今年,為改變部分農戶長久以來“地趴糧”的儲糧習慣,吉林省成立了工作專班,協調省級補助資金,指導全省深入開展農戶安全儲糧及“地趴糧”整治工作。各縣市引導農戶因地製宜,采取自建儲糧裝具、網袋碼垛等方式安全儲糧,降低糧損率,切實提高農民收入。
吉林省梨樹縣興達農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薑鐵軍:這是用鋼管和鋼網焊接的,把它擰開之後,棧子打開後就可以打苞米,把這個存儲起來以後明年還可以使用,就是一次投資多年受益。
農安縣楊樹林鄉東白鴒村村民於複興:就這樣能達到標準上級給個補貼,補貼是一立方米給37元。
而在吉林省四平市,當地通過推進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建設,解決“地趴糧”問題。鐵西區的永信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種了2000多畝地,收獲的1800噸玉米,直接存到了糧食產後服務中心。
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永信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侯剛:首先解決了我們沒有倉儲設施的問題,第二就杜絕了因為地趴糧導致的黴變,第三中間環節減少了以往我們通過經紀人再賣到糧庫,這樣我們省了一個環節,自己也就省錢了。
像永信合作社這樣的種植麵積大的合作社,與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合作後,這些玉米全部實現“籽粒收”,收獲的玉米直接存到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在運輸、儲存等各環節至少減少糧食損失3%以上,就相當於把掉在地上的糧食又“撿”回來了,增加了產量和收入。對於加工企業來講,也起到了提前鎖定糧源的作用。
目前,吉林省共建設173個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基本做到產糧大縣全覆蓋,累計服務量達到1000萬噸以上。同時,吉林省各類糧食市場主體也充分利用現有倉儲資源,積極為農戶開展糧食產後個性化服務。
(文章來源:央視新聞)
標簽: 物資儲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