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健三 漫漫長路 用什麽運輸邊茶?茶马穿 人類文明發展的曆程中,馬匹對人之所以重要,贾道就因為它能幫助運輸。两千 一條至少存在了兩千年,余年名字就叫“茶馬賈道”的商道下道路上,難道從來就沒有發生過用馬匹或馬幫運輸茶的茶马穿事情? 這條路上,兩千多年來走過的贾道馬匹實在是太多太多,多得難以計數,两千卻從無用馬匹運輸茶的余年記載。不用馬匹運輸茶,商道下那用什麽方式把出產在大渡河以東雅安地區的茶马穿邊茶運輸到遙遠的金沙江兩岸,以至更加遙遠的贾道格爾木、拉薩、两千古格王國,余年甚至再翻山越嶺到達中亞地區?商道下 曆史記載中的回答是這樣的:兩千多年來,打箭爐以東邊茶的運輸,靠的是人力背運。 孫明經向經營雅安邊茶的茶商請教:“為何雅安至打箭爐這一路上,不用馬匹運輸邊茶而用人力背運?” 茶商回答:“在平路上一匹馬可馱12條茶,在雅安到打箭爐的路上,一匹馬最多隻可以馱2條茶。這條路上一個男背子最少可以背12條茶,多的可以背20條;女背子少的可以背7條,多的可以背10條,一般背8條。用馬馱茶還要馬夫照看馬匹,要是先生來經營運茶的生意,您會用人背還是用馬馱?” 從雅安到打箭爐的路上,一個強壯的男背夫的運茶能力,一人一趟最多可以是一匹馬一趟運量的10倍。這是孫明經在沒有親身走過這一條路之前實在難以想象和理解的。 孫明經通過考察得知:一條邊茶重16斤(8千克),20條邊茶重達320斤。在茶馬賈道上,千百年來馬不勝其重,背夫們卻可為之。背夫們用木杵支撐茶背子休息。孫明經 攝 翻山越嶺 杵窩是隱形路標 雅安以西,有我國著名的橫斷山脈和六大激流,從西漢以來雅安至康定間的古路,用一句話說就是:翻高山,越激流,再翻高山,再越激流。 孫明經在1939年的考察團中加入的是地質地理組,地質地理組中有一位英國留學回來的武漢大學的老師,在英國留學時不僅學會了騎馬,而且自認也有兩下子馬背上的功夫。考察組從雅安出發前夕,他自費購馬一匹,本來以為一路上可以過過騎馬出遊的癮,讓他想不到的是:到了坡陡路險處,他完全不敢騎在馬背上,遇到有些極陡的路段,還要費很大的力氣拉馬,馬才能艱難地登上陡坡。 看到空載的馬匹遇到陡坡都需要人用很大的力氣拉才能登坡的情景,孫明經心裏一下明白了,兩千多年來茶馬賈道的路上“從沒有馬匹或馬幫運輸邊茶的事情發生過”的原因。 在這條道上運輸邊茶的人,學者們稱“背夫”,經營此道的商人則稱其為“背子”——男背夫稱“男背子”,女背夫稱“女背子”,小娃娃背夫則稱“娃娃背”。背夫們當中,有時會見到“家背子”, 即丈夫、妻子同為背夫,夫婦上路雙雙同行。家背子當中,還有兩個家庭大小六口人一路同行相互關照的。娃娃們的背上也有貨物,最少的僅為半條邊茶,多的從一條到五六條不等。家背子中的夫婦們,很多從小就跟著父母在這條路上往往返返,在當娃娃背的過程中一年一年長大。 背夫們途中休息或進餐、飲水時,僅能將鐵頭木杵支在背架子下麵,借此休整。為此,茶馬賈道上,兩千多年來留下無數杵窩——背夫們把木杵杵在地上,支撐背上的背子借以休整時,木杵長年與路麵上的石頭摩擦,把石頭表麵磨出了一個個圓窩窩。背夫們告訴孫明經,識別一條路是否是茶馬賈道的道路,隻要看那條路上是否有很多杵窩即可。 重新包裝 茶繼續向西運輸 背夫們一路艱辛將邊茶背到打箭爐,先在茶關辦完納稅手續,每五條邊茶納稅一兩白銀後得到“茶引”,即茶稅完稅憑證,有了茶引的邊茶即可進城進入鍋莊。在鍋莊內,漢族茶商和康藏茶商進行交易,根據馬和茶“年成”的好壞,以馬賈茶或以茶賈馬,交易結算價格在不同的年景會有變化。 茶馬互賈的程序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步在鍋莊內實現:漢、康、藏茶商在鍋莊內對互賈的邊茶進行交割清點後入庫;第二步在打箭爐的北關外實現:漢、康、藏茶商對互賈的馬匹進行清點交割後結算。至此,茶馬互賈的第一階段完成。 經過第一階段互賈後,康、藏茶商在鍋莊內對邊茶進行再加工並重新包裝。經過再加工並重新包裝的茶,叫作“藏茶”。 為何藏茶從打箭爐出發到達目的集散地會耗費如此漫長的時間? 孫明經經考察得知: 第一,從此西運的茶,用犛牛馱運。犛牛馱運的方式為“邊牧邊運”——一邊放牧一邊運輸,走走牧牧,牧牧走走,行進速度依據牧場與牧場間的距離和每次必需的有效放牧時間而確定。 第二,打箭爐以西地處高原,有的路公曆9月開始大雪封山,有的路10月開始封山,要到第二年初夏雪融,運輸藏茶的犛牛群才能再次上路,每一年中的有效運輸時間非常有限。 第三,因為在打箭爐的鍋莊內重新包裝藏茶要用到大量新鮮的犛牛皮,必須殺大量活體犛牛,因此,犛牛群在運茶途中還需繁殖,經曆必不可少的交配季節和產仔季節。 第四,打箭爐以西多激流卻少橋梁,運輸藏茶的犛牛群僅能或必須趕在枯水期渡河。 茶馬互賈的第二階段在藏茶的各集散地實現:藏族茶商把從打箭爐用馬賈來的茶做貨幣,在各集散地和二級藏族茶商賈馬易貨。各集散地的二級藏族茶商再把藏茶運到分散在各牧區的住民的居住地或更小的集散地,再行茶馬互賈或易貨。 至此,第一輪茶馬互賈結束。
□ 孫健三
漫漫長路 用什麽運輸邊茶?茶马穿
人類文明發展的曆程中,馬匹對人之所以重要,贾道就因為它能幫助運輸。两千
一條至少存在了兩千年,余年名字就叫“茶馬賈道”的商道下道路上,難道從來就沒有發生過用馬匹或馬幫運輸茶的茶马穿事情?
這條路上,兩千多年來走過的贾道馬匹實在是太多太多,多得難以計數,两千卻從無用馬匹運輸茶的余年記載。不用馬匹運輸茶,商道下那用什麽方式把出產在大渡河以東雅安地區的茶马穿邊茶運輸到遙遠的金沙江兩岸,以至更加遙遠的贾道格爾木、拉薩、两千古格王國,余年甚至再翻山越嶺到達中亞地區?商道下
曆史記載中的回答是這樣的:兩千多年來,打箭爐以東邊茶的運輸,靠的是人力背運。
孫明經向經營雅安邊茶的茶商請教:“為何雅安至打箭爐這一路上,不用馬匹運輸邊茶而用人力背運?”
茶商回答:“在平路上一匹馬可馱12條茶,在雅安到打箭爐的路上,一匹馬最多隻可以馱2條茶。這條路上一個男背子最少可以背12條茶,多的可以背20條;女背子少的可以背7條,多的可以背10條,一般背8條。用馬馱茶還要馬夫照看馬匹,要是先生來經營運茶的生意,您會用人背還是用馬馱?”
從雅安到打箭爐的路上,一個強壯的男背夫的運茶能力,一人一趟最多可以是一匹馬一趟運量的10倍。這是孫明經在沒有親身走過這一條路之前實在難以想象和理解的。
孫明經通過考察得知:一條邊茶重16斤(8千克),20條邊茶重達320斤。在茶馬賈道上,千百年來馬不勝其重,背夫們卻可為之。
背夫們用木杵支撐茶背子休息。孫明經 攝
翻山越嶺 杵窩是隱形路標
雅安以西,有我國著名的橫斷山脈和六大激流,從西漢以來雅安至康定間的古路,用一句話說就是:翻高山,越激流,再翻高山,再越激流。
孫明經在1939年的考察團中加入的是地質地理組,地質地理組中有一位英國留學回來的武漢大學的老師,在英國留學時不僅學會了騎馬,而且自認也有兩下子馬背上的功夫。考察組從雅安出發前夕,他自費購馬一匹,本來以為一路上可以過過騎馬出遊的癮,讓他想不到的是:到了坡陡路險處,他完全不敢騎在馬背上,遇到有些極陡的路段,還要費很大的力氣拉馬,馬才能艱難地登上陡坡。
看到空載的馬匹遇到陡坡都需要人用很大的力氣拉才能登坡的情景,孫明經心裏一下明白了,兩千多年來茶馬賈道的路上“從沒有馬匹或馬幫運輸邊茶的事情發生過”的原因。
在這條道上運輸邊茶的人,學者們稱“背夫”,經營此道的商人則稱其為“背子”——男背夫稱“男背子”,女背夫稱“女背子”,小娃娃背夫則稱“娃娃背”。背夫們當中,有時會見到“家背子”, 即丈夫、妻子同為背夫,夫婦上路雙雙同行。家背子當中,還有兩個家庭大小六口人一路同行相互關照的。娃娃們的背上也有貨物,最少的僅為半條邊茶,多的從一條到五六條不等。家背子中的夫婦們,很多從小就跟著父母在這條路上往往返返,在當娃娃背的過程中一年一年長大。
背夫們途中休息或進餐、飲水時,僅能將鐵頭木杵支在背架子下麵,借此休整。為此,茶馬賈道上,兩千多年來留下無數杵窩——背夫們把木杵杵在地上,支撐背上的背子借以休整時,木杵長年與路麵上的石頭摩擦,把石頭表麵磨出了一個個圓窩窩。背夫們告訴孫明經,識別一條路是否是茶馬賈道的道路,隻要看那條路上是否有很多杵窩即可。
重新包裝 茶繼續向西運輸
背夫們一路艱辛將邊茶背到打箭爐,先在茶關辦完納稅手續,每五條邊茶納稅一兩白銀後得到“茶引”,即茶稅完稅憑證,有了茶引的邊茶即可進城進入鍋莊。在鍋莊內,漢族茶商和康藏茶商進行交易,根據馬和茶“年成”的好壞,以馬賈茶或以茶賈馬,交易結算價格在不同的年景會有變化。
茶馬互賈的程序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步在鍋莊內實現:漢、康、藏茶商在鍋莊內對互賈的邊茶進行交割清點後入庫;第二步在打箭爐的北關外實現:漢、康、藏茶商對互賈的馬匹進行清點交割後結算。至此,茶馬互賈的第一階段完成。
經過第一階段互賈後,康、藏茶商在鍋莊內對邊茶進行再加工並重新包裝。經過再加工並重新包裝的茶,叫作“藏茶”。
為何藏茶從打箭爐出發到達目的集散地會耗費如此漫長的時間?
孫明經經考察得知:
第一,從此西運的茶,用犛牛馱運。犛牛馱運的方式為“邊牧邊運”——一邊放牧一邊運輸,走走牧牧,牧牧走走,行進速度依據牧場與牧場間的距離和每次必需的有效放牧時間而確定。
第二,打箭爐以西地處高原,有的路公曆9月開始大雪封山,有的路10月開始封山,要到第二年初夏雪融,運輸藏茶的犛牛群才能再次上路,每一年中的有效運輸時間非常有限。
第三,因為在打箭爐的鍋莊內重新包裝藏茶要用到大量新鮮的犛牛皮,必須殺大量活體犛牛,因此,犛牛群在運茶途中還需繁殖,經曆必不可少的交配季節和產仔季節。
第四,打箭爐以西多激流卻少橋梁,運輸藏茶的犛牛群僅能或必須趕在枯水期渡河。
茶馬互賈的第二階段在藏茶的各集散地實現:藏族茶商把從打箭爐用馬賈來的茶做貨幣,在各集散地和二級藏族茶商賈馬易貨。各集散地的二級藏族茶商再把藏茶運到分散在各牧區的住民的居住地或更小的集散地,再行茶馬互賈或易貨。
至此,第一輪茶馬互賈結束。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