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亭外風雨暴,为戏何處悲聲破寂寥……” 初春2月,农村寶興縣靈關鎮雨霧朦朧。少年12日,剧梦靈關鎮中壩村漁洞岩組某民居內,为戏響起了一段京劇唱腔。农村 喜歡京劇的少年人都知道,這是剧梦京劇《鎖麟囊》中《春秋亭》段中的唱詞。 在二樓一間10多平方米的为戏小屋內,一個身著戲服的农村年輕人,正伴著DVD裏的少年音樂,陶醉於京劇的剧梦世界裏。年輕人名叫楊小龍,为戏今年19歲。农村 癡迷京劇旁人不解 一曲終了,少年周圍前來看熱鬧的鄰居,紛紛鼓起掌來。 5年前的一天,14歲的楊小龍無意間將頻道調到中央電視台的戲曲頻道。瞬間,楊小龍被電視機裏的人物和唱腔所吸引,京劇人物們婉轉的唱腔和豔麗的服飾,讓小龍覺得美不勝收,從此楊小龍便陷入了對京劇近乎癡迷的狂熱中。 “我記得那天,我看的就是《春秋亭》唱段。”楊小龍肯定地說。 家中沒有人聽京劇,更沒有人懂京劇,楊小龍突然被京劇吸引,讓他身邊的人感到疑惑。 “唱京劇,我和小龍都吃了不少苦。”楊小龍的母親嶽蓉端來水果,邊招呼客人邊說,“5年前,有鄰居叫小龍是‘瘋子’、‘神經病’。” 京劇是國粹,但作為偏遠山區的靈關鎮,村民們對京劇並不了解。楊小龍每天泡在電視機前,收看戲曲節目,學習唱腔。別人家的小孩上網是為了玩遊戲,而楊小龍上網則是為了學京劇。在網吧,楊小龍會下載京劇視頻,邊聽邊學。 “有時,自己會忍不住跟著學兩句,就會引來其他人的側目。”楊小龍說。 學習京劇,唱、念、做、打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一個完全沒有氛圍的小村子裏,學習京劇的道路充滿了艱辛。 “咦——呀——”每天早上,初學京劇的楊小龍都會“吊嗓子”,然而,這在農村裏,卻被村民認為是“奇怪”的聲音,常常惹得鄰居和家人爭吵。 楊小龍還會在人前做一些溫柔嫵媚的動作和姿態,這讓村民對這個小男孩產生了不少的誤會。 “他是個瘋子!”“他是個神經病,你們別和他一起玩。”走在路上的楊小龍,總能聽到這樣的字眼,村民們在背後的指指點點讓楊小龍受盡了委屈。 “他把自己鎖在屋裏,幾天不吃飯,甚至被餓暈了。”楊小龍的母親傷心地說,“我們以為他真的有病,還專門把他帶到醫院檢查,為了躲避流言,讓他有一個好點的生活環境,我們還帶他在外奔波了一年。” 直到2009年,楊小龍到成都讀書,這種影響才遠離了他的生活。 2011年元宵節,楊小龍應邀參加了寶興縣文化部門舉辦的慶元宵文藝活動,他的唱腔得到相關人士的肯定,楊小龍的“唱腔”才讓村民們“適應”。 萬千老師一個舞台 “能有今天的唱功,全靠他努力的結果。”嶽蓉說。 看到兒子很喜歡京劇,嶽蓉曾想過請專業京劇老師授課,“請專業老師每小時400元,他爸爸做木工一整天最多才掙200元,我們請不起呀。” 楊小龍將平時積攢的零花錢用來買了複讀機,閑暇時就到網上下載免費京劇課程。去年,楊小龍給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寫了信,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還免費給楊小龍寄來了一整套京劇教程。 “DVD、碟片、電視,都是我的老師。”楊小龍說,沒有劇本,他就看著電視節目,一字一句地手抄;動作不準,他就購買不同角度的視頻,仔細觀看,探索訣竅。 如今,在成都上大學的楊小龍已經進入了成都一個京劇愛好者協會(俗稱票友)。在那裏,他可以與票友交流、表演,任何一個和“老師”學習的機會,他都非常珍惜。 “我現在主要學習程派,以前什麽派別都學,結果都沒學精。”楊小龍還興奮地拿出自己畫的程派創始人程硯秋的素描畫像,給記者觀賞。 “我的偶像是張火丁老師,他出演的《鎖麟囊》是我最喜歡的一出戲,他和我的人生經曆太像了。”原本有些羞澀的楊小龍,一說起京劇就變得自信大方,並熟練地向記者比劃戲中的動作。 說得高興了,楊小龍到樓上換了戲服,為客人表演。 粉紅花帔、繡花褶裙、藍色坎肩、青色彩鞋,當楊小龍穿上這唯一的一套行頭,並在自己那十多平方米的小舞台裏表演時,那種非比尋常的開心和幸福溢於言表。 成就今日夢想未來 楊小龍家客廳的牆上,是楊小龍所畫的《鎖麟囊》《貴妃醉灑》《牡丹亭》等曲目的劇情畫。 “除牆上的曲目外,我還可以唱十幾出戲。”楊小龍自豪地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一個人孤單地對著鏡子練習,對楊小龍來說是常有的事。 熟練的基本功和對京劇濃厚的喜愛之情,也讓楊小龍嚐到了執著的甜頭。在成都讀書期間,因為票友的幫助和推薦,他已在很多舞台上嶄露頭角。如今,很多民間表演團隊都邀請楊小龍到他們的舞台上表演。 “我現在最想要的就是有一套真正的表演行頭。”楊小龍告訴記者,他會一直堅持下去,無論這條路有多苦。 四年一屆的“中央電視台全國京劇票友大賽”是楊小龍夢想的舞台,為此他每天都在勤加練習。 實習生楊玲記者黃偉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