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股票通市場熱點官网

高校专业改革进行时:近两成将被优化 理科医科比例提高

时间:2025-04-27 16:32:18来源:

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迎來重大改革。高校改革

4月4日,专业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进行将被工信部、时近財政部、两成理科人社部,优化医科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下稱《改革方案》),比例明確了專業改革的提高長短期目標及實施方案。


(相關資料圖)

近期目標上,高校改革到2025年,专业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进行将被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时近新產業、两成理科新業態、优化医科新模式的比例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

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占比進一步提高。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建成一批專業特色學院。

遠景目標上,到2035年,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更加協調、特色更加彰顯、優化調整機製更加完善,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體係,有力支撐建設一流人才方陣、構建一流大學體係,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改革方案》出台的一大背景是,2022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高達59.6%。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提升,必須推動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的轉變。學科專業作為高等教育體係的核心支柱,其改革勢在必行。

“現有的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跟社會需求、產業需求以及學生的成長發展存在巨大的差距,《改革方案》試圖通過新的專業調整來解決當前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界麵教育采訪時稱。

據儲朝暉介紹,新中國建立前,中國高校隻有學科沒有專業,“專業分太細,不適合做學問。”後來中國學蘇聯依據計劃經濟體製設置專業,按計劃安排個人未來從事的工作,“從學術的邏輯來講,將人工具化了,不符合人的成長發展,也導致後來名校培養不出真正的大師。”

儲朝暉認為,計劃經濟時代已經過去數十年,但高校的專業設置還是沿用計劃體製的基礎來設計,這既是資源的浪費,也很難走上前沿,更難適應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總體方向。

在他看來,國內高校需要規範的學分製,這是全球大學發展的主流,效能更高,更適合學生,也更適應市場發展。

近年來,中國已經開啟一場數量足夠多、力度足夠大、頻度足夠高的專業結構改革。

教育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布點總數6.6萬個,較2012年新增1.7萬個,撤銷和停招近1萬個專業點,每年調整幅度將近5%。

2019-2021年中國高校本科專業調整情況

據界麵教育統計,2019-2021年,全國高校每年撤銷本科專業數量分別為367、518、804個,整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數據尚未披露。

大規模專業撤銷,是高校專業動態調整的常規、良性的舉措。2012年,教育部提出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製,開始鼓勵高校自主調整和撤銷“過剩低質錯位”專業。2019年,教育部再度發文,強調淘汰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專業撤銷步伐繼續加大。

在2021年被撤銷的804個本科專業名單中,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專業被33所高校撤銷,是被撤銷數量最多的專業。其次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31所撤銷,該專業還是2020年被撤銷最多的本科專業。

高校撤銷專業的理由大多是“生源不足、教學質量不高、就業質量不佳”。

據《中國青年報》2022年8月報道,有高校教師在談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撤銷的原因時指出:“這個專業大而全,空泛,特色不鮮明,主幹課程核心競爭力不強。最後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獨特的專業技能,也缺乏明確的就業方向,連去哪個單位實習專業對口這樣的問題都很難回答”。

“國內大學之前設置專業時,存在盲目跟風的問題。這幾年撤銷較多的基本都是之前增設的專業。”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界麵教育表示,有學校沒有考慮辦學定位、辦學條件,以及是否能辦出高質量和特色,盲目增設專業。

熊丙奇稱,尤其是擴招期間,很多學校增設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因為辦學成本相對較低,招生規模不小,加上有些家長盲目追求熱門,於是導致這些專業快速發展,但實際缺乏質量保障,甚至產生畢業生就業難等係列問題。

裁撤之外,還有大量新增專業,其中,工學類新增專業數量“一枝獨秀”。

據《中國科學報》報道,2013-2018年工學類淨增專業數量超過排名2-4位的管理學、藝術學、文學三類專業的總和,占新增專業總量的37.9%。

2021年,工學門類共新增14個專業,在所有門類中數量最多,占全部新專業的45%。“智能”、“智慧”成2021年全國專業調整中新增專業的高頻詞。

人工智能、智能製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機器人工程是2021年全國新增專業中的大熱門,新增數量排名前五。僅人工智能一個專業,就有包括清華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在內的130所高校增設。

這些新增專業表現出的共性特征,與《改革方案》所強調的內容一致,即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知識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的需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學前沿、關鍵技術領域。

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深化學科交叉融合也是此次《改革方案》的重要內容。

在新工科建設上,《改革方案》指出,要推動現有工科交叉複合、工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應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形成新興交叉學科專業。

在近年新增的專業中,人工智能+工科的“新工科”組合形式開始出現,將人工智能與行業發展融合,用現代科技技術服務傳統行業,如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交叉專業在專業設置與發展上也得到更多的支持。

在新醫科建設上,大力推進醫科與理科、工科、文科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醫學+X”“X+醫學”等新興學科專業。

在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上,積極推進農工、農理、農醫、農文深度交叉融合創新發展,培育新興涉農學科專業。推動文科間、文科與理工農醫學科交叉融合。

《改革方案》還要求加強基礎學科專業。

具體而言,建強數理化生等基礎理科學科專業,適度擴大天文學等緊缺理科學科專業布局。精準推動基礎醫學(含藥學)學科專業建設,推進基礎與臨床融通的整合式8年製臨床醫學教育改革。係統推進哲學、曆史學等基礎文科學科專業建設,推動形成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

“加強專業改革的關鍵在於兩點,一要落實擴大學校自主權,二是學校內部要建立起現代治理結構。”熊丙奇對界麵教育表示,將專業設置自主權交給學校,同時發揮學校的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的作用,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條件,結合社會需求設置專業。

“促進交叉學科發展,也需要建立現代學校製度,需要由不同學科的教授,根據學科本身的發展趨勢來推進交叉。”熊丙奇表示,“如果教授缺乏積極性,而由行政來推動,結果可能出現形式主義的交叉,而非真正的深度融合。”

針對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的三大主體,《改革方案》圍繞學校層麵怎麽規劃設置、省級層麵怎麽統籌管理、國家層麵怎麽宏觀調控,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

首先,學校層麵要加強學科專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一流學科建設,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和基礎學科專業建設,完善學科專業建設質量保障機製。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加大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力度;地方高校要拓寬基礎學科應用麵向,構建“基礎+應用”複合培養體係,探索設置“基礎學科+”輔修學士學位和雙學士學位項目。

其次,省級層麵要加強學科專業設置統籌、嚴格學科專業檢查評價、開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況評價。

最後,國家層麵要切實發揮學科專業目錄指導作用、完善學科專業管理製度、加強學科專業標準建設和應用、強化示範引領、實施“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加強專業學院建設、健全學科專業調整與人才需求聯動機製。

《改革方案》要求各地各高校根據改革方案,結合本地本校實際,“一校一案”研究製定學科專業改革實施方案,並結合年度學科專業設置,每年報告實施方案落實情況。

(文章來源:界麵新聞)

標簽: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