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張豔,川好残志女,人张漢族,艳身阳1984年9月生,坚向境重蘆山縣大愛殘疾人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生逆生书 事跡簡述:“生活以痛吻我,写光我卻報之以歌。川好残志”這句話激勵了無數人,人张可真正能做到的艳身阳卻不多,蘆山縣龍門鎮青龍場村村民張豔做到了。坚向境重 1984年出生的生逆生书張豔患先天性脆骨病,直到17歲才能慢慢站起來。写光母親用被單背著她上了三年學;地震時房屋全部倒塌,川好残志家裏一貧如洗…… 憑著“他人行,人张我也行”的艳身阳不服輸幹勁,張豔在逆境重生書寫光明,用一雙巧手編織出致富“幸福夢”。 奮鬥的信念讓她逆風飛翔 五顏六色的竹籃,造型別致的花瓶擺件,憨態可掬的動物掛件……在張豔的合作社裏,擺滿了張豔和工人們共同創作編製的工藝品。 “每次我們集中展示了這些工藝品,都會受到大家的點讚和歡迎,感到很開心。”張豔對記者說。 展示“勞動成果”,分享自己的創業經曆和獲得的榮譽,眼前這位自信、樂觀、勤勞、樸實的農村婦女,讓記者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 張豔出生在蘆山縣龍門鎮青龍場村的一個貧寒農村家庭。因為極其罕見的“脆骨病”,她的童年幾乎是在醫院或者去醫院的路上度過的。她十七歲才會走路,2011年結婚,2012年漂亮的女兒出生了。 天有不測風雲。2013年“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導致居住的房屋倒塌,而就在這時,張豔的父親又被查出患鼻咽癌。 “家裏一貧如洗,我懷裏抱著半歲的女兒無計可施。”張豔說,為了維持生計,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她成了村裏的留守婦女。 一次次的苦難並未讓張豔消沉,她堅信,隻要自己肯努力、肯付出,幸福的生活就一定會到來的。 2015年,蘆山縣在龍門鎮組織殘疾人手工藝培訓班,張豔報名參加,命運從此得以改變。 從小,張豔就沒有什麽玩伴,她的娛樂活動就是在床上自己玩“繃鼓”(一種線繩遊戲)、繞毛線,正是因為這樣,張豔的手似乎要比別人更巧一些。 在培訓班學習的日子裏,張豔學得總比別人快,加上私底下花了更多的時間練習,她很快就成了培訓班中的佼佼者。 帶領殘疾人插上電商脫貧的翅膀 “歡迎大家來到豔子的直播間,今天我們繼續來編果盤。”日前,在家中,張豔熟練地將自拍杆放好,按下手機上的直播鍵,接著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開始編織一個新的果盤,手中不同顏色的竹簽來回穿梭,果盤也初具模型。 9年前,在蘆山縣殘聯和總工會的大力支持下,張豔就帶領大家成立蘆山縣大愛殘疾人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做手工來賺錢養家。 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她一直思考著如何帶領像她一樣的殘疾人致富。 於是,20多名地震受災群眾與部分殘疾人一起入社製作手工藝品,張豔成為合作社法定代表人。 電商逐漸興起以後,張豔也是抓住了“熱潮”。開了一家網店,上麵展示她和“創友”們的一些作品。 隨著市場不斷變化,她利用“互聯網+”平台建微店,把產品賣到全國各地,還參與創業集市,在銷售商品的同時尋找合作資源。 如今,她也開始網絡直播、拍短視頻來銷售產品。並將合作社定位為以本土土特產品、旅遊產品、手工藝品為主打品牌,並開發竹編,藤編等新產品。再以團隊合作為基礎,在網絡平台上全方位覆蓋,在推動產品的同時,宣傳家鄉。 “隻要生命不停歇,苦難就是暫時的。”在與張豔的交談中,可以感到,生活的苦難沒有磨滅她那顆熾熱的心,她始終在努力將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雅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鄭瑤
人物名片:張豔,川好残志女,人张漢族,艳身阳1984年9月生,坚向境重蘆山縣大愛殘疾人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生逆生书
事跡簡述:“生活以痛吻我,写光我卻報之以歌。川好残志”這句話激勵了無數人,人张可真正能做到的艳身阳卻不多,蘆山縣龍門鎮青龍場村村民張豔做到了。坚向境重
1984年出生的生逆生书張豔患先天性脆骨病,直到17歲才能慢慢站起來。写光母親用被單背著她上了三年學;地震時房屋全部倒塌,川好残志家裏一貧如洗……
憑著“他人行,人张我也行”的艳身阳不服輸幹勁,張豔在逆境重生書寫光明,用一雙巧手編織出致富“幸福夢”。
奮鬥的信念讓她逆風飛翔
五顏六色的竹籃,造型別致的花瓶擺件,憨態可掬的動物掛件……在張豔的合作社裏,擺滿了張豔和工人們共同創作編製的工藝品。
“每次我們集中展示了這些工藝品,都會受到大家的點讚和歡迎,感到很開心。”張豔對記者說。
展示“勞動成果”,分享自己的創業經曆和獲得的榮譽,眼前這位自信、樂觀、勤勞、樸實的農村婦女,讓記者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
張豔出生在蘆山縣龍門鎮青龍場村的一個貧寒農村家庭。因為極其罕見的“脆骨病”,她的童年幾乎是在醫院或者去醫院的路上度過的。她十七歲才會走路,2011年結婚,2012年漂亮的女兒出生了。
天有不測風雲。2013年“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導致居住的房屋倒塌,而就在這時,張豔的父親又被查出患鼻咽癌。
“家裏一貧如洗,我懷裏抱著半歲的女兒無計可施。”張豔說,為了維持生計,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她成了村裏的留守婦女。
一次次的苦難並未讓張豔消沉,她堅信,隻要自己肯努力、肯付出,幸福的生活就一定會到來的。
2015年,蘆山縣在龍門鎮組織殘疾人手工藝培訓班,張豔報名參加,命運從此得以改變。
從小,張豔就沒有什麽玩伴,她的娛樂活動就是在床上自己玩“繃鼓”(一種線繩遊戲)、繞毛線,正是因為這樣,張豔的手似乎要比別人更巧一些。
在培訓班學習的日子裏,張豔學得總比別人快,加上私底下花了更多的時間練習,她很快就成了培訓班中的佼佼者。
帶領殘疾人插上電商脫貧的翅膀
“歡迎大家來到豔子的直播間,今天我們繼續來編果盤。”日前,在家中,張豔熟練地將自拍杆放好,按下手機上的直播鍵,接著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開始編織一個新的果盤,手中不同顏色的竹簽來回穿梭,果盤也初具模型。
9年前,在蘆山縣殘聯和總工會的大力支持下,張豔就帶領大家成立蘆山縣大愛殘疾人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做手工來賺錢養家。
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她一直思考著如何帶領像她一樣的殘疾人致富。
於是,20多名地震受災群眾與部分殘疾人一起入社製作手工藝品,張豔成為合作社法定代表人。
電商逐漸興起以後,張豔也是抓住了“熱潮”。開了一家網店,上麵展示她和“創友”們的一些作品。
隨著市場不斷變化,她利用“互聯網+”平台建微店,把產品賣到全國各地,還參與創業集市,在銷售商品的同時尋找合作資源。
如今,她也開始網絡直播、拍短視頻來銷售產品。並將合作社定位為以本土土特產品、旅遊產品、手工藝品為主打品牌,並開發竹編,藤編等新產品。再以團隊合作為基礎,在網絡平台上全方位覆蓋,在推動產品的同時,宣傳家鄉。
“隻要生命不停歇,苦難就是暫時的。”在與張豔的交談中,可以感到,生活的苦難沒有磨滅她那顆熾熱的心,她始終在努力將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雅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鄭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