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股票通市場熱點官网

“盘活”干旱村资源 当好技术指导员

时间:2025-04-27 16:05:00来源:

  石棉縣栗子坪彝族鄉元根村,盘活一個地處中高山地區的干旱少數民族村落,地理位置偏遠。村资

  2020年,源当經村級建製調整改革,好技該村與同為栗子坪彝族鄉的盘活公益村合並,成為今日的干旱元根村。這一年,村资也是源当駐村農技員王春濤在此開展幫扶工作的第5個年頭。

  王春濤(右)和村民交流辣椒種植技術

  王春濤(上左二)向群眾宣傳國家方針政策

  要“盤活”這樣一個基礎設施落後、產業基礎薄弱的盘活村落,困難可以想見。干旱“五年前,村资我作為科技特派員兼元根村駐村農技員來到這裏時,源当就想過這條路不好走。好技但是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有這麽多的幫扶力量,我有信心發揮我的專長,為元根村順利脫貧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年後,元根村依靠著綠水青山發展了核桃、花椒、中藥材等特色產業1350畝,林下套種短平快蔬菜、魔芋、芋頭麵積達312畝,實現產值350萬元。

  找出路

  因地製宜發展特色產業

  11月18日上午,王春濤又來到元根村,這段時間正值重樓上市銷售季,他放心不下,來查看一二。

  “重樓是個好東西,渾身都是寶,不僅能銷售根莖、種子,還能銷售苗子,從8月份開始采收,一直到第二年初才結束,真的是個‘聚寶盆’。”王春濤邊走邊說。

  海拔1600米的元根村,進進出出的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明白了,原來綠水青山真的能變成“金山銀山”。

  “王老師,聽說你來了,正好我有一些重樓病蟲害防治的問題想要請教你,快坐下來喝口水。”匆忙從山上趕過來的村民支福華說,這幾年,靠著發展庭院經濟種植重樓,他嚐到了這5分地帶來的甜頭。

  支福華曾因病致貧,如今56歲的他,沒想到既能脫貧還能增收。在這期間,元根村駐村幹部們為其量身定製了脫貧計劃,鼓勵他發展高山蔬菜和養殖業,極大程度地利用可用耕地,讓產業成為脫貧支柱。

  “與其多說不如多看,在了解到支福華有繼續增收致富的強烈願望後,我便把他加入到參觀學習的隊伍中去。”王春濤說,組織村組幹部、村民代表一同前往安順場鎮新場村等地學習,更加堅定了村民們發展重樓等特色中藥材的信心。

  利用房前屋後的空地,支福華發展了5分地的重樓,王春濤為其提供技術指導。待到可以銷售重樓時,王春濤又上門了。“重樓一般是栽種4年之後開始銷售種子,但是支福華家情況特殊,我勸說他2年後開始少量賣苗,因為要像滾雪球一樣把錢賺到包裏,要不斷擴大種植規模,這樣才能長遠。”

  如今,支福華種植的重樓已為他帶去了6萬餘元的收入,甚是可觀。

  在元根村,因種植中藥材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案例還有很多。元根村屬於典型的幹旱村落,地理環境因素可供農業產業多元化的選擇不多。為了積極發揮駐村農技員的優勢,王春濤通過多次考察調研後,大力鼓勵群眾發展特色產業中藥材。

  如今,探索嚐試仿野生種植中藥材重樓、白芨等麵積46畝,涉及36戶115人。其中,創新利用營養缽種植鐵皮石斛7600盆,在該縣屬首創,成為彝族困難群眾的增收亮點。

  “初到元根村時,這裏的農業產業十分單一,村民以種植玉米、馬鈴薯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盡管已經發展了一些核桃、花椒等產業,但也因管護缺失沒有效益。”王春濤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通過兩個月的走訪發現,該村各組的地理等條件都有差別,因地製宜十分重要。這時,魔芋種植引起了他的注意。

  為了確認魔芋適合元根村發展,王春濤前往雲南省富源縣實地考察,引進產出高、見效快的魔芋種子,用於核桃、花椒林下套種。試種期間,他為了掌握第一手情況,直接住在村民家中,手把手教授村民栽培管理技術,成為大家的指導員。

  在駐村工作的五年裏,王春濤共引進並推廣5個農業產業新品種,創新推廣新技術7項。林下套種短平快蔬菜、魔芋、芋頭麵積達312畝,實現產值350萬元,該村示範帶動推廣應用麵達95.5%以上。

  謀發展

  發揮專業所長幫扶村民

  駐村期間,王春濤還以“產業+科技扶貧”為突破口,配合做好元根村的精準扶貧工作。以元根村2、3、4組為重點,鼓勵發展庭院經濟建設,擬定庭園栽植中藥材產業發展可行性實施方案,以點帶麵,采取8種模式發展種植、養殖、加工、服務、休閑等為核心的庭院經濟,初步形成了“庭院+種植養殖”“庭院+電商”“庭院+農旅融合”三大模塊,督促建成元根村獨具特色的高山幹果、蔬菜、中藥材、生態圍欄養殖畜禽等庭院經濟示範戶20多戶。

  同時,在產業技術扶貧幫困工作中,他積極調動群眾積極性,特別是針對缺乏技術的困難戶,通過主動集中培訓30期次1300人次,關鍵農時季節開展集中培訓25期次2000多人次,以及每年引進新品種10個以上、新技術4項,讓元根村的產業發展越來越紅火。

  “從前,我們元根村產業結構單薄,一直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還好有王老師的專業指導,不僅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還讓元根村有了持續發展的動力。”元根村黨支部書記羅芳說。

  在該村二組組長劉什古子心中依然能想起那些參加過的培訓。

  2016年5月,剛到元根村不久的王春濤就組織開展了“核桃+魔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設技術培訓,50多位彝族同胞參加培訓,為當地村民脫貧增收尋求路徑;2016年5月,王春濤多方籌集爭取扶貧資金1萬元,為元根村組織新品種豌豆1400公斤,並組織發放給34戶貧困戶,在800畝核桃林下套種130多畝,當年實現收益;2020年7月,王春濤組織開展紅嘴芋頭種植管理技術培訓,並協助駐村工作隊將4噸複合肥無償發放到30多戶困難戶手中……

  相似的事情在元根村還有很多,這是王春濤駐村幫扶路上留下的印記,也是元根村產業逐漸強大起來的實例。

  如今,王春濤依舊發揮著自己的專業所長,在技術指導村民產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本報記者  吳丹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