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曉波 今年的农民“用工荒”蔓延全國,而且程度有些空前,拿当其背後存在多種因素。市民如媒體分析的待用中西部經濟發展差距縮小、國家惠農政策、工荒留守兒童等等,迎刃都有一定道理,而解但最主要的农民原因還是,農民工年年“進城”,拿当但年年“進不了城”。市民企業高薪招聘仍一工難求,待用恰恰是工荒“農民”遲遲未能轉化成“市民”的最有力佐證。在很多城市,迎刃農民工奉獻的而解是寶貴青春和血汗,賺取的农民卻是微薄薪酬和城裏人異樣甚至鄙夷眼光。各種社會保障,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當融入城市的年年希望變成年年失望之時,他們自然會重新衡量自身的勞動力價值,當勞動力成為很多城市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時,他們自然會待價而沽。 表麵來看,好像每月兩三千元的工資,對於沒有太高學曆和太多技能的農民工而言,確實不少。但實質上,除去城市日益增長的生活成本以及各種養家費用,最終所剩寥寥無幾,甚至淪為“月光族”。更何況,很多企業在眼前這種用人之際,打出的所謂“高薪誠聘”,都是一些存有水分的噱頭。比如說,一些營銷類企業,開出月薪萬元的天價工資。這實質是一種績效工資,底薪往往就是千八百元,主要靠業務人員銷售提成。而很多時候,麵對高高在上的目標績效,業務人員都是難以完成的,也就不可能拿到所謂的萬元高薪。而一些中小型企業,都不跟工作人員簽訂規範的勞動合同,無論其開出多麽優厚的薪酬待遇,很多都是水中月、鏡中花。當諸如此類的薪酬忽悠、欺詐成了一些勞動力市場潛規則,農民工產生自我保護意識,也在情理之中。 要想有效解決招工難,隻要讓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切實將他們的農民身份轉變成市民身份,一切都就OK了。具體而言,不但要讓老民工在企業賺更多的工資,還要讓他們在城市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當前而言,哪怕隻做好、做實一兩項相關內容,對於吸引農民工和留住人心,也善莫大焉。 有例為證,浙江一些企業設立“工齡工資”。隻要農民工能長期在企業工作,每年的月薪都會上漲100多元,這種比養老保險還實惠的薪酬體製,對於凝聚人心起到很好的作用。據了解,很多相關企業的職工流動率,多年來都不到3%。 而反觀現在的一些城市和企業,依然帶著有色眼鏡看農民工,表麵求工若渴,實質卻懶於拿出保障農民工權益的舉措。他們渴求的隻是廉價勞動力,而非農民工的內心歸屬。要是這種歪曲的招工理念不及時扭轉,招工難的日子,還在後頭。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