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數據機采現場。 4月14日上午,鲜叶藏茶原料機采技術現場培訓會在雨城區合江鎮穆坪村進行,机采專家教授、实行科技部門負責人、清洁茶企負責人、化生茶農等70餘人參加。探索這次培訓會,鲜叶也是机采我市實施《藏茶原料采收模式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項目以來進行的第一次機采。 當天下午,实行采收的清洁鮮葉原料在中國藏茶村進行了現場機製。而這也是化生我市首條全自動清潔化藏茶生產線的第一次投入生產。 記錄數據、探索觀摩交流,鲜叶大家圍繞茶葉產量、机采茶農收入、茶葉產值等問題進行探討,為今後雅茶產業發展推行機采收集數據和經驗。 3人3分鍾 采收鮮葉40多公斤 當天上午,在正式進行茶葉機采前,四川農業大學茶學係教授、省藏茶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藏茶原料采收模式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項目負責人何春雷,再一次介紹了項目的相關內容,並邀請到省茶科所茶葉專家對機采茶園的科學化管理進行技術指導。 “推進茶葉機采的茶園要滿足幾個條件。”何春雷說,一方麵是選擇適宜的茶樹品種,直立型生長的“名選213”茶樹品種就適合進行機采推廣;另一方麵是在茶園管理上要培養好樹冠的形狀,方便采茶機作業。 省茶科所茶葉專家羅凡說:“不同於手采茶園的管理,機采鮮葉後,茶樹損耗的養分更大,所以要及時追肥,保證茶樹的正常生長和萌芽。” 深入淺出的技術講解,吸引了附近茶農到場學習。 上午11點左右,隨著采茶機的發動,茶葉機采正式開始。兩名工人手持采茶機,一名工人雙手托著收集鮮葉的大口袋,三人步調一致在茶園中移動。來回一次,約3分鍾的時間,采收到40餘公斤鮮葉。 “機器采茶就是快!” “茶葉機采,人工成本會大大降低。” 圍觀學習的茶農大多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機器采茶。 “為了收集到盡量齊全的數據,我們準備了三組試驗。”何春雷介紹,《藏茶原料采收模式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項目將通過“全年機采”、“全年手采”和“春茶手采、夏秋茶機采”三種模式的對比,為雅安藏茶原料采收推行機采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該項目全年機采模式的第一輪機采已經結束,根據數據,預計一個年度可以實現4次機采,鮮葉產量將達到每畝2500公斤左右。 新生產線 清潔高效品質可控 經過一上午的采收,《藏茶原料采收模式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項目所涉及的全年機采試驗園中的鮮葉被運到中國藏茶村,被送至我市首條全自動清潔化藏茶生產線進行現場製作。 打開開關,機器開始運轉預熱。約十分鍾後,萎凋後的鮮葉被運輸帶送往殺青機內,頓時,茶葉的香氣開始融入到空氣中。 “因為是新設備第一次運轉做茶,所以前麵一部分鮮葉被燙焦是正常的。”何春雷觀察從茶青機裏出來的原料,根據殺青後茶葉的情況,隨時調整進料速度、進料量和殺青溫度。 漸漸地,從殺青機出來的茶葉保持正常,並進入下一個環節——揉撚。 何春雷介紹,整條全自動清潔化藏茶生產線占地約5000平方米,總投資近2000萬元,由64套設施設備組成。在保留藏茶傳統生產工藝的基礎上,新設備具有設計科學、製作精良、全程可控、品質保證等優點。生產線涵蓋藏茶的初製、再製、精製、壓製及包裝五大程序,采用輸送帶連接,全過程茶葉不落地,從而保證了藏茶的生產清潔化和加工單元自動化。”何春雷說,“通過這條生產線運作,由8-10人就能實現年產雅安藏茶500噸,相比傳統製作流程,效率能提高三倍以上。 “這條生產線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通過智能化控製保證品質。”何春雷說,自動化清潔生產線對傳統工藝進行了升級改造。萎凋、殺青、揉撚、幹燥、發酵、包裝等關鍵設備均采用自動控製係統,溫度、水分、氧氣、時間等參數都能得到精準控製。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李春蓉
記錄數據
機采現場。
4月14日上午,鲜叶藏茶原料機采技術現場培訓會在雨城區合江鎮穆坪村進行,机采專家教授、实行科技部門負責人、清洁茶企負責人、化生茶農等70餘人參加。探索這次培訓會,鲜叶也是机采我市實施《藏茶原料采收模式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項目以來進行的第一次機采。
當天下午,实行采收的清洁鮮葉原料在中國藏茶村進行了現場機製。而這也是化生我市首條全自動清潔化藏茶生產線的第一次投入生產。
記錄數據、探索觀摩交流,鲜叶大家圍繞茶葉產量、机采茶農收入、茶葉產值等問題進行探討,為今後雅茶產業發展推行機采收集數據和經驗。
3人3分鍾
采收鮮葉40多公斤
當天上午,在正式進行茶葉機采前,四川農業大學茶學係教授、省藏茶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藏茶原料采收模式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項目負責人何春雷,再一次介紹了項目的相關內容,並邀請到省茶科所茶葉專家對機采茶園的科學化管理進行技術指導。
“推進茶葉機采的茶園要滿足幾個條件。”何春雷說,一方麵是選擇適宜的茶樹品種,直立型生長的“名選213”茶樹品種就適合進行機采推廣;另一方麵是在茶園管理上要培養好樹冠的形狀,方便采茶機作業。
省茶科所茶葉專家羅凡說:“不同於手采茶園的管理,機采鮮葉後,茶樹損耗的養分更大,所以要及時追肥,保證茶樹的正常生長和萌芽。”
深入淺出的技術講解,吸引了附近茶農到場學習。
上午11點左右,隨著采茶機的發動,茶葉機采正式開始。兩名工人手持采茶機,一名工人雙手托著收集鮮葉的大口袋,三人步調一致在茶園中移動。來回一次,約3分鍾的時間,采收到40餘公斤鮮葉。
“機器采茶就是快!”
“茶葉機采,人工成本會大大降低。”
圍觀學習的茶農大多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機器采茶。
“為了收集到盡量齊全的數據,我們準備了三組試驗。”何春雷介紹,《藏茶原料采收模式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項目將通過“全年機采”、“全年手采”和“春茶手采、夏秋茶機采”三種模式的對比,為雅安藏茶原料采收推行機采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該項目全年機采模式的第一輪機采已經結束,根據數據,預計一個年度可以實現4次機采,鮮葉產量將達到每畝2500公斤左右。
新生產線
清潔高效品質可控
經過一上午的采收,《藏茶原料采收模式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項目所涉及的全年機采試驗園中的鮮葉被運到中國藏茶村,被送至我市首條全自動清潔化藏茶生產線進行現場製作。
打開開關,機器開始運轉預熱。約十分鍾後,萎凋後的鮮葉被運輸帶送往殺青機內,頓時,茶葉的香氣開始融入到空氣中。
“因為是新設備第一次運轉做茶,所以前麵一部分鮮葉被燙焦是正常的。”何春雷觀察從茶青機裏出來的原料,根據殺青後茶葉的情況,隨時調整進料速度、進料量和殺青溫度。
漸漸地,從殺青機出來的茶葉保持正常,並進入下一個環節——揉撚。
何春雷介紹,整條全自動清潔化藏茶生產線占地約5000平方米,總投資近2000萬元,由64套設施設備組成。在保留藏茶傳統生產工藝的基礎上,新設備具有設計科學、製作精良、全程可控、品質保證等優點。生產線涵蓋藏茶的初製、再製、精製、壓製及包裝五大程序,采用輸送帶連接,全過程茶葉不落地,從而保證了藏茶的生產清潔化和加工單元自動化。”何春雷說,“通過這條生產線運作,由8-10人就能實現年產雅安藏茶500噸,相比傳統製作流程,效率能提高三倍以上。
“這條生產線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通過智能化控製保證品質。”何春雷說,自動化清潔生產線對傳統工藝進行了升級改造。萎凋、殺青、揉撚、幹燥、發酵、包裝等關鍵設備均采用自動控製係統,溫度、水分、氧氣、時間等參數都能得到精準控製。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李春蓉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