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鎮西河村通村公路 清理枝葉,绝壁一顆顆水靈靈的悬崖乡换櫻桃被小心翼翼地放入包裝箱中——最近一段時間,漢源縣清溪鎮村民老楊忙得不亦樂乎。变通他告訴記者,途彝今年雖然天氣有些反常,寨山櫻桃產量有所下降,容颜但是绝壁絲毫不影響收益。 指著腳下平坦寬敞的悬崖乡换公路,老楊告訴記者,变通以前這裏道路泥濘,途彝交通不便,寨山成熟的容颜櫻桃還沒運輸出去就壞了。現在交通便利,绝壁不易久放的悬崖乡换櫻桃很快就能運往市區,甚至更遠的变通地方。 “感謝災後重建給果農帶來的實惠。”老楊感慨地說。 給山區人民帶來致富希望 皇木鎮位於漢源縣東部,距富林鎮60餘公裏,平均海拔2000多米,物產十分豐富。然而,由於道路不暢運輸不便,當地群眾隻能眼看著“銀子化成了水”。 皇木每年出產蓮花白、白菜等反季節蔬菜130多萬噸,再加上大量的洋芋、玉米等農產品,如果運輸方便的話,這些農產品都能賣個好價錢。然而,過去的皇木鎮沒有一條完整的水泥路,進出皇木的公路路況很差,交通不利製約著當地經濟發展。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湖北人民傾情援建漢源縣,皇烏公路(皇木鎮至烏斯河鎮馬托村公路)被列入首批援建項目。當年10月19日,承載著皇木群眾多年願望的工程開工了。湖北援建者和漢源人民一道,克服了艱苦的自然環境,解決了建築材料匱乏的難題,奮戰在2000多米海拔的高山上,使工程建設順利完成。 “這是我們鎮上第一條水泥路,是湖北援建者幫我們實現了多年的願望。”當地村民說,“今後,蓮花白、洋芋、蘋果等農產品可以順暢運出去,不用再人背馬馱了。” 與皇木人民對皇烏路通車後表現出的欣喜一樣,交通災後重建也帶給該縣西溪鄉和建黎鄉的群眾極大的喜悅,為群眾帶來了致富的希望。富西公路以及由湖北省潛江市對口援建漢源縣的潛江路先後建成通車,為當地群眾圓了通車夢。 “以路為鑒,百萬潛江人民與建黎父老鄉親心手相連,袍澤情濃。今坦途既成,交通無阻,‘貢椒之鄉’聲名得以彰顯,櫻桃碩果通達以致四方,父老感恩,鄉親念德,兩地連心,情誼永存,遂指路名為‘潛江’,立坊以為紀念,鐫碑襲傳後人。”建黎鄉為潛江路的建成刻石立碑,傳之後世,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有了路,我才敢大膽放心地開廠子。”漢源縣建黎鄉永安村花椒大櫻桃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正昌說。楊正昌在潛江路通車後,投資兩百多萬元建了一座年產5000噸的花椒油廠。 在西溪鄉,由於富西路的建成通車,不僅當地村民的大櫻桃、花椒、土豆再也不愁銷路,許多村民還搬出了大山,在交通便捷的公路旁修建了新房。“這條路關係到西溪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到西溪人發展致富。這是一項真正的民心工程!”漢源縣西溪鄉黨委書記魏仕校說。 為新縣城開辟生命通道 鑿開天險變通途,在新縣城環湖路上,建設者們創造了奇跡。 過去,漢源新縣城隻有一條進出通道。大地震的教訓讓人們認識到,建設第二條通道迫在眉睫。這條生命通道就是全長8.39公裏、總投資1.5億元的環湖路。它連接新縣城和蘿卜崗隧道一端的國道108線,是緩解蘿卜崗隧道交通壓力的唯一通道。環湖路建成後,不僅有利於改善城市交通條件,而且有利於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對促進當地旅遊和區域外向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環湖路是交通災後重建的重要項目,由湖北省援建。這條道路基本是繞山而走,離山頂200米,離山腳150米。雖說長度隻有8.3公裏,卻包含了6座大橋和20個涵洞,經過的路段有70%處在懸崖峭壁中。山體坡度基本都在70度到90度之間,其地質要麽是堅硬的岩石,要麽是散碎岩體,上邊坡經常發生崩塌或者岩石滾落。麵對困難,承擔施工任務的中鐵二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發揚成昆鐵路建設精神,克難奮進。爆破打孔開不動,機械施工容易垮塌,施工人員就在坡陡近90度的蘿卜崗背山腰上,頭戴安全帽,身上係一根安全帶,攀援在懸崖峭壁上,手拿鐵錘和鑿子對準山岩開鑿。路太狹窄,施工人員就靠人背馬馱運送挖掘機所需柴油和廢石渣。幾百名工人們夜以繼日,平荒山,開大道。 到目前為止,該項目一標段已完成路基工程和橋梁工程,正在進行路麵施工;二標段正在進行隧道工程施工,路基和橋梁工程基本完成,累計完成投資約12000萬元,“生命通道”初具雛形。 促進漢源跨越式發展 據了解,漢源縣規劃內列入公路工程災後重建計劃項目共30個,全長249.6公裏,共補助資金13529萬元。計劃內共有項目30個,全長249.6公裏,總投資45989萬元。截至目前,已全麵完工8個項目35.1公裏,16個177.6公裏在建,6個36.9公裏正在進行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共完成投資14057萬元。 “交通災後重建項目的實施,將促進我縣跨越式發展。它優化了農村經濟結構,解決了農民出行難的問題,提高了農民創業致富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交通設施進一步完善,促進了農村地區資源的開發,拓展了農產品信息交流的渠道,改善了農村運輸和投資的環境,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交通硬件設施,加快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漢源縣交通局副局長李仕英說,隨著通鄉、通村公路災後重建工程的建設,漢源縣以G108線、S306線為中心的樞紐交通網絡基本形成,構成了一個安全、方便、快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將拉動縣內經濟發展,為漢源跨越式發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熊偉 記者 高麗 劉世傑
清溪鎮西河村通村公路
清理枝葉,绝壁一顆顆水靈靈的悬崖乡换櫻桃被小心翼翼地放入包裝箱中——最近一段時間,漢源縣清溪鎮村民老楊忙得不亦樂乎。变通他告訴記者,途彝今年雖然天氣有些反常,寨山櫻桃產量有所下降,容颜但是绝壁絲毫不影響收益。 指著腳下平坦寬敞的悬崖乡换公路,老楊告訴記者,变通以前這裏道路泥濘,途彝交通不便,寨山成熟的容颜櫻桃還沒運輸出去就壞了。現在交通便利,绝壁不易久放的悬崖乡换櫻桃很快就能運往市區,甚至更遠的变通地方。 “感謝災後重建給果農帶來的實惠。”老楊感慨地說。 給山區人民帶來致富希望 皇木鎮位於漢源縣東部,距富林鎮60餘公裏,平均海拔2000多米,物產十分豐富。然而,由於道路不暢運輸不便,當地群眾隻能眼看著“銀子化成了水”。 皇木每年出產蓮花白、白菜等反季節蔬菜130多萬噸,再加上大量的洋芋、玉米等農產品,如果運輸方便的話,這些農產品都能賣個好價錢。然而,過去的皇木鎮沒有一條完整的水泥路,進出皇木的公路路況很差,交通不利製約著當地經濟發展。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湖北人民傾情援建漢源縣,皇烏公路(皇木鎮至烏斯河鎮馬托村公路)被列入首批援建項目。當年10月19日,承載著皇木群眾多年願望的工程開工了。湖北援建者和漢源人民一道,克服了艱苦的自然環境,解決了建築材料匱乏的難題,奮戰在2000多米海拔的高山上,使工程建設順利完成。 “這是我們鎮上第一條水泥路,是湖北援建者幫我們實現了多年的願望。”當地村民說,“今後,蓮花白、洋芋、蘋果等農產品可以順暢運出去,不用再人背馬馱了。” 與皇木人民對皇烏路通車後表現出的欣喜一樣,交通災後重建也帶給該縣西溪鄉和建黎鄉的群眾極大的喜悅,為群眾帶來了致富的希望。富西公路以及由湖北省潛江市對口援建漢源縣的潛江路先後建成通車,為當地群眾圓了通車夢。 “以路為鑒,百萬潛江人民與建黎父老鄉親心手相連,袍澤情濃。今坦途既成,交通無阻,‘貢椒之鄉’聲名得以彰顯,櫻桃碩果通達以致四方,父老感恩,鄉親念德,兩地連心,情誼永存,遂指路名為‘潛江’,立坊以為紀念,鐫碑襲傳後人。”建黎鄉為潛江路的建成刻石立碑,傳之後世,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有了路,我才敢大膽放心地開廠子。”漢源縣建黎鄉永安村花椒大櫻桃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正昌說。楊正昌在潛江路通車後,投資兩百多萬元建了一座年產5000噸的花椒油廠。 在西溪鄉,由於富西路的建成通車,不僅當地村民的大櫻桃、花椒、土豆再也不愁銷路,許多村民還搬出了大山,在交通便捷的公路旁修建了新房。“這條路關係到西溪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到西溪人發展致富。這是一項真正的民心工程!”漢源縣西溪鄉黨委書記魏仕校說。 為新縣城開辟生命通道 鑿開天險變通途,在新縣城環湖路上,建設者們創造了奇跡。 過去,漢源新縣城隻有一條進出通道。大地震的教訓讓人們認識到,建設第二條通道迫在眉睫。這條生命通道就是全長8.39公裏、總投資1.5億元的環湖路。它連接新縣城和蘿卜崗隧道一端的國道108線,是緩解蘿卜崗隧道交通壓力的唯一通道。環湖路建成後,不僅有利於改善城市交通條件,而且有利於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對促進當地旅遊和區域外向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環湖路是交通災後重建的重要項目,由湖北省援建。這條道路基本是繞山而走,離山頂200米,離山腳150米。雖說長度隻有8.3公裏,卻包含了6座大橋和20個涵洞,經過的路段有70%處在懸崖峭壁中。山體坡度基本都在70度到90度之間,其地質要麽是堅硬的岩石,要麽是散碎岩體,上邊坡經常發生崩塌或者岩石滾落。麵對困難,承擔施工任務的中鐵二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發揚成昆鐵路建設精神,克難奮進。爆破打孔開不動,機械施工容易垮塌,施工人員就在坡陡近90度的蘿卜崗背山腰上,頭戴安全帽,身上係一根安全帶,攀援在懸崖峭壁上,手拿鐵錘和鑿子對準山岩開鑿。路太狹窄,施工人員就靠人背馬馱運送挖掘機所需柴油和廢石渣。幾百名工人們夜以繼日,平荒山,開大道。 到目前為止,該項目一標段已完成路基工程和橋梁工程,正在進行路麵施工;二標段正在進行隧道工程施工,路基和橋梁工程基本完成,累計完成投資約12000萬元,“生命通道”初具雛形。 促進漢源跨越式發展 據了解,漢源縣規劃內列入公路工程災後重建計劃項目共30個,全長249.6公裏,共補助資金13529萬元。計劃內共有項目30個,全長249.6公裏,總投資45989萬元。截至目前,已全麵完工8個項目35.1公裏,16個177.6公裏在建,6個36.9公裏正在進行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共完成投資14057萬元。 “交通災後重建項目的實施,將促進我縣跨越式發展。它優化了農村經濟結構,解決了農民出行難的問題,提高了農民創業致富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交通設施進一步完善,促進了農村地區資源的開發,拓展了農產品信息交流的渠道,改善了農村運輸和投資的環境,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交通硬件設施,加快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漢源縣交通局副局長李仕英說,隨著通鄉、通村公路災後重建工程的建設,漢源縣以G108線、S306線為中心的樞紐交通網絡基本形成,構成了一個安全、方便、快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將拉動縣內經濟發展,為漢源跨越式發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熊偉 記者 高麗 劉世傑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