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群体新浪微博上一條“得知患絕症5天茶飯不思,抗癌抗癌男子被癌‘嚇死’!”的正确消息在網上備受關注。相信很多癌友及家屬們都有這樣的让生經曆,得知病情後悲痛難忍、命再心情沮喪、续精食不甘味、群体徹夜難眠,抗癌抗癌從此生活在陰霾裏。正确本期健康話題,让生記者與你共同探討“癌症治療新理念”——群體抗癌。命再如何讓癌症患者走出家門,续精換一種方式抗擊癌症,群体找回生活的抗癌抗癌信心和勇氣? 樂觀對待能創造奇跡 家住市區張家山路的蔣大姐是一位有著15年抗癌史的乳腺癌患者,麵對癌症,正确蔣大姐用堅強的心態贏得了兩次考驗。 1995年蔣大姐被診斷出乳腺癌,半年後進行了手術,術後蔣大姐堅持定期複查治療,與癌友們一起開展各類文藝活動,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而快樂。 10年期間,蔣大姐的癌細胞都沒發現有複發和轉移。 直到2005年,複查中發現蔣大姐的病灶轉移到了肺部,蔣大姐並沒有因此而失去治療信心,麵對病痛的折磨,她咬牙堅持住了手術和化療,積極樂觀地麵對病情,與病魔再次抗爭5年多。 在蔣大姐的抗癌康複路上,她不斷結交醫院裏的癌症病友,組織癌友們聚在一起打太極拳、唱歌、跳舞、交流等,帶動身邊癌友走出疾病的陰影,找回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抗癌長達15年的蔣大姐被稱為“癌症患者中的奇跡”。 專家點評:許多腫瘤患者在承受手術、放療、化療帶來的一係列折磨後,還需要麵對漫長的康複治療過程,還要擔心腫瘤的複發、轉移。沉重的思想負擔和心理障礙,成為腫瘤康複治療過程中的絆腳石。相當比例的癌症病人之所以迅速死亡,除病情因素外,緊張、壓抑、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狀態也與此息息相關。專家指出,患癌症人在患了癌症後應讓心態平和下來,像蔣大姐一樣積極地麵對,參與到群體生活當中,除了完成醫院的常規治療外,還應多參加群體活動,這有利於提升治療效果和身體的康複。 抗癌缺不得“信心”後盾 “雖然沒有到茶不思飯不想的程度,但突如其來的診斷結果還是讓我心灰意冷、不知所措。”6個多月前,滎經縣的李女士在洗澡時發現乳房上多了一個包塊,“當時身體沒有感覺到明顯不適,自己也沒當回事。在家人的一再勸說下,我才到醫院進行檢查。” “檢查結果卻令我大吃一驚,醫生診斷為乳腺癌,好在尚屬於早期。然而這個檢查結果還是讓我感覺‘天塌了下來’。”盡管醫生一再勸解,但原本還算樂觀的李女士變得整天悲觀壓抑,似乎對周圍的任何事情都失去了興趣,聽不進家人的勸說,一家人生活在悲傷的陰霾裏。 最糟糕的是李女士拒絕醫院切除乳房的手術治療方案,就這樣李女士的病情被一再耽擱。連月來,李女士一直沉溺在乳腺癌的打擊中不能自拔,任憑家人怎麽勸說都無動於衷。 近日,李女士的檢查結果顯示,她的病情明顯惡化,悲觀的情緒已經嚴重影響了李女士的病情治療。 專家點評:同樣麵對癌症威脅,蔣大姐用堅強的心態贏得了兩次考驗,而李女士的悲觀、消極、不願麵對現實的情緒,給家人帶來了沉重的思想負擔和嚴重的心理障礙,原本可以早治療、早康複的病情由此而加重,這不單單是帶給李女士病痛的傷害,還有對親人的打擊。專家表示,抗癌缺不得“信心”後盾,那些像李女士一樣的癌症患者,應該在內心深處覺醒,重新認知生命,同時身邊的病人家屬和醫生也應該幫助癌症患者“身心同治”,支持癌症患者走出家門,融入到社會群體中,與眾多的癌友們一起攜手與死神搏鬥,及時治療康複。 癌症患者 術後複查忽視不得 天全縣思經鄉46歲的彭忠華(化名),2005年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做了鼻咽癌手術,術後彭忠華配合醫生做了6個療程的化療。化療結束後,彭忠華進行了全麵複查,複查報告顯示手術很成功,癌細胞已被清除。 從此以後彭忠華“高枕無憂”,盲目地認為手術後自己的鼻咽癌已完全治愈。 術後的第7個年頭,彭忠華發現自己的鼻子有些往下塌,到醫院一檢查,結果竟是鼻咽癌複發轉移到肺部、肝髒等多個器官,且已經是晚期。 “要是當初多一些癌症健康知識,定期到醫院複查,癌細胞就不會擴散到其他器官……”這樣的結果讓彭忠華和他的家人追悔莫及。 專家點評:專家表示,絕大多數鼻咽癌症人的複發出現在治療後的5年內,其中治療後3年內複發的病例數占全部病例的65%左右。像彭忠華這類的患者,如果在術後,有足夠的自我健康意識,或者加入專業的腫瘤俱樂部組織,建立相應的檔案記錄,定期有專業的工作人員提醒患者到醫院複查,那麽可以避免很多患者慘遭第二次癌症襲擊,大大地提高此類病人的生存質量。 專家認為:群體抗癌力量大 點擊:據統計,目前我國腫瘤的發病率為285.91/10萬,平均每分鍾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有調查顯示,參與群體抗癌的腫瘤患者,其5年以上生存期比沒有參加的癌症患者高出9個百分點。近年來南通、深圳及上海等地區所作的大樣本流行學調查結果顯示,近3萬名參與抗癌團體活動的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70%以上。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何裕民教授呼籲:要鼓勵癌症病人和朋友、家人多見麵、多交流參與抗癌組織活動,采取群體抗癌的方式,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延長患者生命。 本文中3位癌症患者的經曆,隻是我市眾多癌症患者中最典型的群體代表。在當今癌症發病率的逐年升高的嚴峻形勢下,社會各界腫瘤專業人士提倡“癌症治療新理念”——群體抗癌,為癌症患者提供一個“精神家園”,讓他們走出癌症的陰影,走出家門麵向社會、重新生活。 那麽,我市有沒有這樣一個為癌症患者提供服務的組織? 記者調查證實,我市確實有這樣一個組織。早在2007年該組織負責人就先後多次自發地組織癌症患者開展各類文娛活動,結合癌友們各自的特長,組織文藝隊、太極隊、舞蹈隊等,讓癌友們互相關愛、互相激勵、互訴衷腸。扭轉了癌症患者在醫院裏以單科治療、單一治療、單個治療,在家裏消極、被動、悲觀、等待治療的局麵,讓眾多的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抗癌治療效果,讓該組織的負責人深受啟發。 2013年1月,憑借多年積累的組織經驗,在該組織負責人的倡議下,我市成立了首個以慈善公益為宗旨的腫瘤康複俱樂部——川西腫瘤康複俱樂部,為癌症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專家提供康複方案、舉辦各種健康講座、開展各類文娛活動、定期提醒會員複查等,讓他們找到戰勝癌魔的勇氣,走向多彩生活。 在此,呼籲我市那些身處困境的癌友們,走出家門,積極參與到抗癌群體中,一起攜手戰勝病魔! 對於川西腫瘤康複俱樂部,我們將給與持續關注…… 記者 高菲菲
近日,群体新浪微博上一條“得知患絕症5天茶飯不思,抗癌抗癌男子被癌‘嚇死’!”的正确消息在網上備受關注。相信很多癌友及家屬們都有這樣的让生經曆,得知病情後悲痛難忍、命再心情沮喪、续精食不甘味、群体徹夜難眠,抗癌抗癌從此生活在陰霾裏。正确本期健康話題,让生記者與你共同探討“癌症治療新理念”——群體抗癌。命再如何讓癌症患者走出家門,续精換一種方式抗擊癌症,群体找回生活的抗癌抗癌信心和勇氣?
樂觀對待能創造奇跡
家住市區張家山路的蔣大姐是一位有著15年抗癌史的乳腺癌患者,麵對癌症,正确蔣大姐用堅強的心態贏得了兩次考驗。
1995年蔣大姐被診斷出乳腺癌,半年後進行了手術,術後蔣大姐堅持定期複查治療,與癌友們一起開展各類文藝活動,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而快樂。
10年期間,蔣大姐的癌細胞都沒發現有複發和轉移。
直到2005年,複查中發現蔣大姐的病灶轉移到了肺部,蔣大姐並沒有因此而失去治療信心,麵對病痛的折磨,她咬牙堅持住了手術和化療,積極樂觀地麵對病情,與病魔再次抗爭5年多。
在蔣大姐的抗癌康複路上,她不斷結交醫院裏的癌症病友,組織癌友們聚在一起打太極拳、唱歌、跳舞、交流等,帶動身邊癌友走出疾病的陰影,找回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抗癌長達15年的蔣大姐被稱為“癌症患者中的奇跡”。
專家點評:許多腫瘤患者在承受手術、放療、化療帶來的一係列折磨後,還需要麵對漫長的康複治療過程,還要擔心腫瘤的複發、轉移。沉重的思想負擔和心理障礙,成為腫瘤康複治療過程中的絆腳石。相當比例的癌症病人之所以迅速死亡,除病情因素外,緊張、壓抑、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狀態也與此息息相關。專家指出,患癌症人在患了癌症後應讓心態平和下來,像蔣大姐一樣積極地麵對,參與到群體生活當中,除了完成醫院的常規治療外,還應多參加群體活動,這有利於提升治療效果和身體的康複。
抗癌缺不得“信心”後盾
“雖然沒有到茶不思飯不想的程度,但突如其來的診斷結果還是讓我心灰意冷、不知所措。”6個多月前,滎經縣的李女士在洗澡時發現乳房上多了一個包塊,“當時身體沒有感覺到明顯不適,自己也沒當回事。在家人的一再勸說下,我才到醫院進行檢查。”
“檢查結果卻令我大吃一驚,醫生診斷為乳腺癌,好在尚屬於早期。然而這個檢查結果還是讓我感覺‘天塌了下來’。”盡管醫生一再勸解,但原本還算樂觀的李女士變得整天悲觀壓抑,似乎對周圍的任何事情都失去了興趣,聽不進家人的勸說,一家人生活在悲傷的陰霾裏。
最糟糕的是李女士拒絕醫院切除乳房的手術治療方案,就這樣李女士的病情被一再耽擱。連月來,李女士一直沉溺在乳腺癌的打擊中不能自拔,任憑家人怎麽勸說都無動於衷。
近日,李女士的檢查結果顯示,她的病情明顯惡化,悲觀的情緒已經嚴重影響了李女士的病情治療。
專家點評:同樣麵對癌症威脅,蔣大姐用堅強的心態贏得了兩次考驗,而李女士的悲觀、消極、不願麵對現實的情緒,給家人帶來了沉重的思想負擔和嚴重的心理障礙,原本可以早治療、早康複的病情由此而加重,這不單單是帶給李女士病痛的傷害,還有對親人的打擊。專家表示,抗癌缺不得“信心”後盾,那些像李女士一樣的癌症患者,應該在內心深處覺醒,重新認知生命,同時身邊的病人家屬和醫生也應該幫助癌症患者“身心同治”,支持癌症患者走出家門,融入到社會群體中,與眾多的癌友們一起攜手與死神搏鬥,及時治療康複。
癌症患者
術後複查忽視不得
天全縣思經鄉46歲的彭忠華(化名),2005年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做了鼻咽癌手術,術後彭忠華配合醫生做了6個療程的化療。化療結束後,彭忠華進行了全麵複查,複查報告顯示手術很成功,癌細胞已被清除。
從此以後彭忠華“高枕無憂”,盲目地認為手術後自己的鼻咽癌已完全治愈。
術後的第7個年頭,彭忠華發現自己的鼻子有些往下塌,到醫院一檢查,結果竟是鼻咽癌複發轉移到肺部、肝髒等多個器官,且已經是晚期。
“要是當初多一些癌症健康知識,定期到醫院複查,癌細胞就不會擴散到其他器官……”這樣的結果讓彭忠華和他的家人追悔莫及。
專家點評:專家表示,絕大多數鼻咽癌症人的複發出現在治療後的5年內,其中治療後3年內複發的病例數占全部病例的65%左右。像彭忠華這類的患者,如果在術後,有足夠的自我健康意識,或者加入專業的腫瘤俱樂部組織,建立相應的檔案記錄,定期有專業的工作人員提醒患者到醫院複查,那麽可以避免很多患者慘遭第二次癌症襲擊,大大地提高此類病人的生存質量。
專家認為:群體抗癌力量大
點擊:據統計,目前我國腫瘤的發病率為285.91/10萬,平均每分鍾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有調查顯示,參與群體抗癌的腫瘤患者,其5年以上生存期比沒有參加的癌症患者高出9個百分點。近年來南通、深圳及上海等地區所作的大樣本流行學調查結果顯示,近3萬名參與抗癌團體活動的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70%以上。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何裕民教授呼籲:要鼓勵癌症病人和朋友、家人多見麵、多交流參與抗癌組織活動,采取群體抗癌的方式,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延長患者生命。
本文中3位癌症患者的經曆,隻是我市眾多癌症患者中最典型的群體代表。在當今癌症發病率的逐年升高的嚴峻形勢下,社會各界腫瘤專業人士提倡“癌症治療新理念”——群體抗癌,為癌症患者提供一個“精神家園”,讓他們走出癌症的陰影,走出家門麵向社會、重新生活。
那麽,我市有沒有這樣一個為癌症患者提供服務的組織?
記者調查證實,我市確實有這樣一個組織。早在2007年該組織負責人就先後多次自發地組織癌症患者開展各類文娛活動,結合癌友們各自的特長,組織文藝隊、太極隊、舞蹈隊等,讓癌友們互相關愛、互相激勵、互訴衷腸。扭轉了癌症患者在醫院裏以單科治療、單一治療、單個治療,在家裏消極、被動、悲觀、等待治療的局麵,讓眾多的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抗癌治療效果,讓該組織的負責人深受啟發。
2013年1月,憑借多年積累的組織經驗,在該組織負責人的倡議下,我市成立了首個以慈善公益為宗旨的腫瘤康複俱樂部——川西腫瘤康複俱樂部,為癌症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專家提供康複方案、舉辦各種健康講座、開展各類文娛活動、定期提醒會員複查等,讓他們找到戰勝癌魔的勇氣,走向多彩生活。
在此,呼籲我市那些身處困境的癌友們,走出家門,積極參與到抗癌群體中,一起攜手戰勝病魔!
對於川西腫瘤康複俱樂部,我們將給與持續關注……
記者 高菲菲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