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股票通市場熱點官网

老峨山下有古迹 天目寺中多传奇

时间:2025-04-27 07:14:17来源:

  一段古道,老峨隱於山間荒草中,山下蜿蜒至曆史深處。有古

  數塊石碑,迹天矗立古道許多年,目寺為後人留下諸多曆史符號。中多

  一座古寺,传奇屹立在老峨山下,老峨無聲訴說著曾有的山下輝煌過往。

  雅安東,有古名山區馬嶺鎮境內,迹天老峨山下有古道大石梯和天目古寺,目寺還有一些石碑和古墓,中多它們在馬嶺留下了諸多傳說和過往。传奇

茶園環抱中的老峨天目寺

  行走在山間小道,穿越千年光陰,尋找古道和古寺失落的記憶,探尋大石梯和天目寺的秘密。

  荒蕪古道

  10月3日,在馬嶺鎮鎮長劉維洪和該鎮文化站站長汪中偉的帶領下,一行人從馬嶺鎮出發,沿著鄉村公路往老峨山下的馬嶺鎮天目村方向前行。

  到天目村,必然要經過馬嶺鎮的七星村。

  “這裏有段古道,叫大石梯。”約行7公裏後,車在一處竹林處停下。走進竹林,一條往下延伸的石梯呈現在眼前。

荒蕪的大石梯

  石梯全由石板鋪就,每塊石板長約一米,寬30厘米,但兩端已經被荒草覆蓋,隻留寬20至30厘米的石麵。

  “我們把條石叫欄杆石,每塊石條長5米左右,豎直地放在石梯兩旁。”汪中偉從石梯上往下走,“這些石板和石條都是就近取材”。

  石梯兩旁的條石已完全被荒草淹沒。

  越往下走,石梯越來越陡,路也越來越滑。

  “因為石梯很少有人走,都被草荒了。”汪中偉說,“上世紀80年代,人們在石梯上鑿出防滑齒,當時村裏還沒有水泥路,村民和到老峨山的遊人都要走這條路。”

  大石梯原名千尺山,原來有656步,現存有400多步。

  如今,通往老峨山的道路由公路代替,大石梯已廢棄不用。

  滄桑古寺

  走完大石梯,來到公路上,繼續往前走,來到馬嶺鎮七星村5組。

  這裏的小地名叫龔河田,居住的人們多數姓龔。

  “那是天目寺重修道路碑記。”今年70歲的龔光德指著對麵山上樹林中矗立的石碑說,“在七星村,還保存著眾多的古橋和古石碑,此處是進入天目寺的必經之路。”

  繼續前行,終於來到天目村。

  在兩座大山之間,在茶園圍繞的民居中,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築矗立其中。

  遠處是蒼翠的大山,近處是碧綠的茶園。

  在通往古寺的道路上,有一個三拱的石拱橋,石拱橋下已經長滿了瓜藤。

  “傳說橋下有一口鍾,鎮壓著一個和尚。”汪中偉說,此和尚叫草蔻(音)和尚,傳說他武藝高強,無人能夠製服他。天目寺的主持擔心他為禍地方,於是誑他到“鍾下修行”,告訴他“到撞鍾之時,就修行圓滿,就能出關……”,於是草蔻和尚就一直在鍾下修行……

  這個故事在馬嶺鎮鄉間廣為流傳。因此馬嶺鎮鄉間人一直認為,“在天目寺不能撞鍾”。

天目寺一隅

  故事充滿玄幻色彩,但在天目寺內確實沒有鍾。據說,有當地村民曾在石橋下看到了鍾的上部分。

  記者一行走進尋找,可惜在荒草和泥土中,沒有找到鍾的痕跡。

  繼續前行,在石拱橋旁邊的樹林裏,隨處可見長長的石條和被紅布包裹的石獸。

  沿著石板路繼續前行,來到天目寺內。

  現存的天目寺,還留下了兩個大殿,裏麵造像林立,煙霧嫋嫋。除了石柱和石獸外,古跡難尋。

  大石梯和天目寺的修建時間

  從大石梯到天目寺,留下了諸多的古跡,也留下了很多傳說。

  那麽,大石梯和天目寺分別修建於何時?

  在大石梯的右側立有一根石柱,石柱呈六邊形,上半部已經損壞,隱約可見上麵有字跡。名山文化人蔣昭義就近拿起青草擦拭石柱,發現石柱上刻有“X曆十六年十一月立”題記,正中則是“天目寺分嶺邊界”。

  也就是說,以大石梯為界,往老峨山方向都是屬於天目寺的管轄範圍。

  汪中偉解釋說,中國曆代王朝年號中有“曆”字的不少,從唐至宋均有,“X曆十六年”究竟是哪個年代難以考證。

  而在“天目重修路道碑記”中,落款時間為“大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但因碑記有“重修”字樣,仍然無法確認這條道路始建的年代。

  對於天目寺的最早修建時間,在《名山縣誌》中記載,“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始祖正德和尚到此,舍身入荒,拔草開修,立寺取名為荒跡寺。”

  到明洪武九年(1368年)時,文公禪師臨舍主持,後因國亂寺荒,出走雲遊。正統二年(1437年),邛州大乘山可真無礙禪師聽師指引,不懼艱險,來此寺修行,感得信徒不求而自至,僧徒不請而自來。

  在“天目重修路道碑記”中出現“天順三年將茶報入蜀國……雖有前修,未通正處……今歲……命匠工用工修砌……”等字樣。

  “雖然天順年號在元代和明代都有,根據碑記可以確認,此處天順三年應該為明代,即公元1459年。”汪中偉說,“我們隻能確認現在建成的大石梯和重修的天目寺是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修建的,由此可以推測,分界嶺石柱上的‘X曆十六年’應該為‘萬曆十六年’,即公元1588年。”

  而對於天目寺的發展規模,石碑上記載:天目寺……信眾雲集,廟宇劇增,並以此為中心形成三十六庵,七十二寺,點綴於老峨山大小龍硬之間。此時天目寺殿宇輝煌,樓閣雲飛,佛像羅漢,栩栩如生,古語曾言“東廊不識西廊僧”。

  天目寺與太監墳的傳說

  荒跡寺為何會變成天目寺?

  據“天目重修路道碑記”記載,荒跡寺後有龍崗(老峨山),傳說乃文殊菩薩示顯之山,又因佛教入蜀,先傳於此,後入峨眉,故此山亦名叫佛鼻山(開山鼻祖之意),天目寺就是因鼻下天之眼目長明故謂之天目寺。

  “我們最早稱天目寺為舔目寺,傳說是關於一個皇帝用茶水治好了他母親眼睛的原因。”從小在馬嶺鎮長大的汪中偉說,在馬嶺鎮鄉間還流傳著一些關於天目寺的傳說。

  傳說到了宋朝的時候,一位妃子生下兒子即後來的仁宗皇帝後,遭其他妃子妒忌而到了荒跡寺。該妃子盼子望眼欲穿而生了眼病。仁宗皇帝當了皇帝後,尋母到此,用此處的茶葉熬水,再用舌頭沾茶水為母親舔眼,把母親的眼病治好了,荒跡寺便改為舔目寺。

  在天目寺內,還留存著一塊造型別致的人物雕像。不過這塊雕像卻是躺著的,人們將其稱為“沉睡的太監”。

  “在天目村,人人都知道有個太監墳,而且見怪不怪了。”天目村61歲的退休教師劉永明說,因為祖祖輩輩都習以為常了。

  太監墳位於天目寺後山的一處茶園裏,墳址已是茶樹蔥鬱,隻有兩根石柱還立在此。1991年重修天目寺後,太監石雕像被移到了寺內。

  “太監雕像是仁宗皇帝對這位太監服侍皇母的最高獎賞。”劉永明說,傳說仁宗皇帝把母親的眼病治好後,就安排一個太監在此服侍母親,太監死後便埋在了天目村,並在墳前立了這尊太監石雕像,以示仁宗皇帝對太監忠心侍奉皇母的表彰。

  站在寺院內一尊尊石碑前,劉永明指著1991年新立的一尊石碑的碑文說,這上麵的一些內容,就是手抄本上的,碑文上有的內容有小的改動。

“沉睡的太監”石雕像

  對於“沉睡的太監”石雕像是否是太監,有沒有可能是古代官宦的雕像這一疑問,當地村民予以堅決否認。他們稱,若是古代官宦人家所為,既有石雕像,一定是了不起的人物,曆史中自然會有記載。當地村民說,祖祖輩輩都說是太監墳,肯定就是太監墳。

  “沉睡的太監”雕像,究竟是不是傳說中宋仁宗皇帝為表彰侍奉皇母的太監而留下的,正如汪中偉所說,還需要相關專家和學者進一步加以考證。

  天目寺與茶馬古道的關係

  天目寺周圍都是茶園。

  “這裏的茶葉質量很好,也很神奇。”汪中偉說,在天目寺皇帝治母眼病的傳說中,還有一種說法值得一提:天目寺是因為朱元璋的兒子在此求得一撮茶葉治好母親的眼疾後賜名為天目寺。

  傳說朱元璋的兒子治好了母親的病後,就修建了大石梯通往天目寺的道路。 “天目重修路道碑記”上有“名山知府”“曆侍六朝承奉宋公聞之修路”等字樣。汪中偉說,“從碑記文字判斷,除了名山知府外,當地的名人望族也出資重修了大石梯到天目寺的道路。”

  現在天目村的村民,主要以茶葉產業為主。天目寺,一直以茶葉而出名。

  在“天目重修路道碑記”中記載,僧侶在天目寺一帶“栽茶為業”,“於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將茶報入蜀國府中投納。蒙魏內相官員並旗軍同來看守,一年一進無違……今歲新委內相金璋領命至此,大管茶茵進貢……”

  也因為天目寺種茶,以致“僧徒猛至,信眾雲集,廟宇劇增,並以此為中心形成三十六庵,七十二寺,點綴於老峨山大小龍硬之間。”

  天目寺的鼎盛時期,殿宇輝煌,樓閣雲飛,佛像羅漢,栩栩如生,曾有“東廊不識西廊僧”的說法。

  因為茶,天目寺得到發展,也因為茶,天目寺變得更加出名。

  據相關史料記載,公元1055年,大文豪蘇東坡父子去雅州拜見雷簡夫時曾到老峨山遊玩,當時的天目寺主持無礙禪師相陪,在他的邀請下,蘇東坡提筆揮毫,留下了“老峨眉山”的題詞……

  從現在的大石梯到天目寺,一段關於茶馬古道的過往逐漸顯現出來。

  茶馬古道源於“茶馬互市”,先有“互市”,後有“馬道”或“古道”。據史籍記載,唐代已有各種茶葉從內地運進藏區。

  據《名山縣誌》記載,老峨山為丹(棱)馬(嶺)鹽鐵古道的必經之地。這條古道是一條重要的巴蜀古道,它南起岷江眉山碼頭,經眉州古城進入丹棱縣城至馬嶺,在馬嶺一帶,古道分為兩路,一路經雅安、甘孜進藏,另一路翻秦嶺往陝甘延伸。

  老峨山下的天目寺,自然是此條古道的必經之路。

  “從史料的記載可知,當年大石梯是明代貢茶的官道。”汪中偉說,“說明在唐代時,當時的名山縣(現名山區)、百丈縣(唐時設,明洪武時廢,今在名山區百丈鎮一帶)已是當時的重要產茶區。”

  “明朝中期,名山的大多寺廟都成為貢茶之所,蒙頂山貢茶就是其中的代表。”劉維洪說,“從天目寺出產的貢茶經丹棱到成都,供給統治者享用,而邊茶從馬嶺出發,過雅安到藏區,如果要換馬就需要經過新店的茶馬司獲得通行證。”

  茶馬古道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民間商貿通道,也是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而大石梯有幸成為了它的一部分,見證了這段曆史。

  現在,大石梯已是“國保”。

  “此處是與茶馬古道有關的遺存文物。在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四川茶馬古道(雅安段)45個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石梯位列其中。”汪中偉說,在大石梯中段處,因為塌方,已經將路基掩埋。他們已經向有關部門匯報了大石梯的現狀,希望能對大石梯進行修複。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黃偉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