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珍介紹修枝技術 “去年收入4千多元,十二五今年就是名农2.8萬多元,收入已經打了幾個滾。村老明年還要在今年的规划基礎上增加1萬元,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年純收入超過6萬元。十二五” 農村產業轉型帶頭人 8月9日,名农記者在石棉縣迎政鄉紅旗村采訪時,村老該村原黨支部書記王福珍拉著記者的规划手,一定要給記者介紹他的十二五“十二五”規劃,談起紅旗村近年來的名农發展以及他引領該村產業發展的經曆,這位67歲的村老老人神采飛揚。 1979年10月10日,规划王福珍當選為紅旗村黨支部書記,十二五對於這一天他記憶猶新。名农從當村黨支部書記的村老第一天開始,他就時刻提醒自己要為村民起到模範作用。 1982年,當土地承包到戶後,跟著就是村黨支部書記選舉,對於隻有小學文化的王福珍來說,他感覺自己無法在這個崗位上更好地發揮作用。他深思熟慮後,決定辭去村黨支部書記一職。 從村黨支部書記位置上退下來,王福珍絲毫沒有忘記自己曾經的誓言,從1986年開始,他從外地以50元一對的價格買進兔種,開始發展養兔,在他的帶動下,全村養兔產業發展起來了。“全村最多時發展到10000多隻,我自己喂養兔種150多對。”王福珍說。 1990年,養兔產業開始下滑,王福珍又辦起了養豬場,從幾頭開始,最後達到年出欄100多頭。1995年,為了進一步發展紅旗村原有的小水果產業,迎政鄉開始在各村種植李子、枇杷。當時,許多村民對發展小水果產業抱懷疑態度。原本要求一個黨員完成10株苗子的種植任務,王福珍卻要了20株,“不幹出成績來,村民是不可能跟著幹,作為黨員就要在關鍵時候起到帶頭作用。”王福珍說。 王福珍告訴記者,引進的品種是日本的伏季李子,由於果實大、顏色鮮紅,他為之取名為“紅太陽”。“李子坐飛機、坐火車、汽車來到這裏,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一定要把它種好,成為李子王。”從王福珍的收益中,村民們看到了希望。2007年,在全村從荒山地轉向良田種植枇杷“大五星”時,全村村民沒有再對發展枇杷抱懷疑態度,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枇杷種植中。 實現年純收入6萬元以上 王福珍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2007年開始栽種“大五星”時,他還有些顧慮自己歲數大了,無法完成套塑料袋。“當時,我考慮到自己60多歲了,爬上爬下的有些不方便。後來一想,沒有什麽不行,別人套10天,我就套20天。別人能行,我也能行,然後就放開手腳幹。”王福珍說。 在種植過程中,王福珍不斷總結枇杷增產經驗,逐年淘汰劣質品種,擴大栽種優質品種。“以後,我每年要按照30株的數量增加,將來達到10畝的種植麵積,為什麽今年收入突然會打滾?這就是其中的原因。”說起自己的增收原因王福珍就非常滿意。 在王福珍的“十二五”規劃中,種植麵積將從現在7畝增加到10畝,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年純收入6萬元以上。 實習記者周代慶
王福珍介紹修枝技術
“去年收入4千多元,十二五今年就是名农2.8萬多元,收入已經打了幾個滾。村老明年還要在今年的规划基礎上增加1萬元,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年純收入超過6萬元。十二五”
農村產業轉型帶頭人
8月9日,名农記者在石棉縣迎政鄉紅旗村采訪時,村老該村原黨支部書記王福珍拉著記者的规划手,一定要給記者介紹他的十二五“十二五”規劃,談起紅旗村近年來的名农發展以及他引領該村產業發展的經曆,這位67歲的村老老人神采飛揚。
1979年10月10日,规划王福珍當選為紅旗村黨支部書記,十二五對於這一天他記憶猶新。名农從當村黨支部書記的村老第一天開始,他就時刻提醒自己要為村民起到模範作用。
1982年,當土地承包到戶後,跟著就是村黨支部書記選舉,對於隻有小學文化的王福珍來說,他感覺自己無法在這個崗位上更好地發揮作用。他深思熟慮後,決定辭去村黨支部書記一職。
從村黨支部書記位置上退下來,王福珍絲毫沒有忘記自己曾經的誓言,從1986年開始,他從外地以50元一對的價格買進兔種,開始發展養兔,在他的帶動下,全村養兔產業發展起來了。“全村最多時發展到10000多隻,我自己喂養兔種150多對。”王福珍說。
1990年,養兔產業開始下滑,王福珍又辦起了養豬場,從幾頭開始,最後達到年出欄100多頭。1995年,為了進一步發展紅旗村原有的小水果產業,迎政鄉開始在各村種植李子、枇杷。當時,許多村民對發展小水果產業抱懷疑態度。原本要求一個黨員完成10株苗子的種植任務,王福珍卻要了20株,“不幹出成績來,村民是不可能跟著幹,作為黨員就要在關鍵時候起到帶頭作用。”王福珍說。
王福珍告訴記者,引進的品種是日本的伏季李子,由於果實大、顏色鮮紅,他為之取名為“紅太陽”。“李子坐飛機、坐火車、汽車來到這裏,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一定要把它種好,成為李子王。”從王福珍的收益中,村民們看到了希望。2007年,在全村從荒山地轉向良田種植枇杷“大五星”時,全村村民沒有再對發展枇杷抱懷疑態度,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枇杷種植中。
實現年純收入6萬元以上
王福珍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2007年開始栽種“大五星”時,他還有些顧慮自己歲數大了,無法完成套塑料袋。“當時,我考慮到自己60多歲了,爬上爬下的有些不方便。後來一想,沒有什麽不行,別人套10天,我就套20天。別人能行,我也能行,然後就放開手腳幹。”王福珍說。
在種植過程中,王福珍不斷總結枇杷增產經驗,逐年淘汰劣質品種,擴大栽種優質品種。“以後,我每年要按照30株的數量增加,將來達到10畝的種植麵積,為什麽今年收入突然會打滾?這就是其中的原因。”說起自己的增收原因王福珍就非常滿意。
在王福珍的“十二五”規劃中,種植麵積將從現在7畝增加到10畝,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年純收入6萬元以上。
實習記者周代慶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