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乾坤灣 【作者簡介】 李林,穿越是天中我市天全縣的一名自駕遊愛好者。作為全國網絡投票選出的华历群眾性社會公益“保護母親河行動”愛心大使,他有幸參加了“萬裏走黃河”大型自駕采訪考察活動。穿越途經8省30餘縣市,天中行程6600多公裏。华历 一路上,穿越李林在震撼之餘也在思索,天中感慨母親黃河的华历厚重曆史,以及人與自然的穿越和諧相處之道。行程中,天中他一共完成了20餘篇的华历遊記散文集《黃河行紀》,被黃河文化研究所收藏。穿越 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天中第五屆“中國·雅安國際熊貓·動物與自然電影周”即將開幕。 李林,华历這位20天“穿越”中華曆史的“行者”,向記者分享了他在這次“黃河行”中對綠色自然、黃土沙漠的感觸與擔憂。 “看了母親河生態的破壞,才覺得,雅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淵源厚重的生態文化是多麽可貴。”李林呼籲:“親愛的朋友們,請保護我們腳下這一片來之不易的綠色生命。”黃河壺口瀑布在黃河入海口告別黃河 “穿越”曆史探訪 見證中華文明 回憶 【短短的20來天,李林以現代人的視角“穿越”回了古代。沿著黃河流域一路而下,途徑8省30餘縣市,行程6600多公裏,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曆史脈絡,隨著奔湧的黃河,慢慢展開。】 黃河兩岸的人文、曆史經過幾千年的沉澱,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精髓,世界文化的瑰寶。 當得知“萬裏走黃河”活動時,李林很“糾結”。一方麵,他對此向往已久;另一方麵,又有些許遲疑。 在女兒的支持下,李林報名參加了“萬裏走黃河”的活動。 原本隻是抱著一試的心態,李林卻從網絡報名的3500餘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萬裏走黃河”活動的14名幸運兒之一。 年過半百的李林,到過國內外很多地方,身體硬朗健碩,一定的文化儲備和攝影技巧,讓他在這次活動中成為了佼佼者。 “萬裏走黃河”全程是從瑪多(黃河上遊的第一個縣城)開始,到黃河入海口的山東東營結束。 “行走黃河,就是順著曆史的脈絡在追尋人類前進的腳步。”20多天的時間裏,李林及隊友沿著黃河流域一路而下,感受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博大與蒼茫。 幾十萬年以前,黃河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布黃河兩岸。一路走來,李林在皇帝陵、舜帝陵前焚香,向中華的人文始祖叩拜;在曲阜孔廟,在靜夜中沿著紅牆行走,作者仿佛穿越2500年的時光隧道,一步步地走進曆史之中,聆聽到聖人的教誨;置身龍門石窟,在與這些神奇雕像的默默交流中,作者隱身世外,沉浸到了這滿山厚積的曆史中去…… 在旅途中,李林早上八九點鍾起床,待一切準備就緒後便開上愛車沿路線邊走邊看,邊看邊思索。因為時間緊迫,中午並未有過多的休息時間,午飯常常是匆匆解決。 李林回憶,當車隊浩浩蕩蕩從延安趕往西安之時,因為要研究和考察周圍環境,300公裏左右的距離他們繞道走,共開了700多公裏。抵達西安的時候,已經是淩晨一點了,當地所設的歡迎宴席還在一直等著他們。“最後很多隊友都因為疲憊不堪,直接趴在餐桌上睡著了。” 黃河兩岸源遠流長的文化與現今狀況的對比,讓李林一路上都不停地在思考著。 “這和以前在書本上接觸到的黃河並不一樣。”李林感覺到,當黃河實實在在以奔湧咆哮之勢出現在自己眼前的時候,除了驚喜之外還有震撼。 周邊曆史遺留下的古跡,讓李林有身臨其境、穿越回古代的真實感受。這些曆史厚重感堆積在李林的腦海裏,讓他覺得不吐不快。《黃河行紀》便在他白天簡單記錄的筆記裏,整理完善了出來。 這次活動,李林並未能走完全程,他是從黃河上中遊地區的鄂爾多斯開始加入車隊的。 “這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有深度和有目的地了解黃河,了解曆史,了解生態。”李林說道。 【如果你到了當地,想送些東西給生活在土窯洞裏麵的人做見麵禮,他們最希望收到的就是幾瓶礦泉水。對於我們來說,這隻是在路邊商店隨手就能買到的東西,但對於他們而言,買到一瓶卻是難上加難。】 步步驚心 一堂來自大自然的警示之課 感悟 “你要讀懂中國這部皇皇巨著,要了解中華民族的苦難與輝煌、光榮與夢想,你必須先讀懂黃河。”這是李林在《黃河行紀》後記中的一段話。 20天的時間裏,李林讀到的黃河不僅是曾經繁榮的曆史,更有現今黃河文化的斷層和生態自然破壞嚴重的無奈現實。 這次黃河之行,讓李林意識到了水的重要。 黃土高原上,黃沙裸露、風沙肆虐、千溝萬壑。住在窯洞裏那些貧窮的老農,黝黑的皮膚在熱辣的陽光下泛著油光,縱橫的皺紋似乎就是“高原上溝壑的縮小版”。 “如果你到了當地,想送些東西給生活在土窯洞裏麵的人做見麵禮,他們最希望收到的就是幾瓶礦泉水。或許這些東西在路邊商店隨手就能買到,然而對於他們來說,買到一瓶卻是難上加難。”李林由衷地發出了感慨。水,在他們眼裏,就是寶藏,就是生命。 一路之行,李林見過龍門河灘上堆積如山的垃圾,山西上空彌漫的滾滾煤煙,還有現代都市的汙水大量流入黃河。這些使黃河的水上麵漂浮著一層泡沫。 李林擔憂地說到,黃河沿岸城市的繁華和黃河生態的惡化不協調還在持續上演,這些畫麵觸目驚心,令人擔憂。 “黃河歸來,我感覺行囊變重了。”李林語氣凝重也很無奈。他表示,隻有真正到過現場的人,用身心去感受與領悟過,才能幡然悔悟。這是自然界在無聲地抗議,它在向世人敲響警鍾,它在用自身的慘敗警醒著世人。 李林在《黃河行紀·序》裏呼籲著:“用我們獨特的視角去表現黃河,從而喚起和影響更多的人去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讓更多的人能夠身體力行去愛護母親河,去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第五屆“中國·雅安國際熊貓·動物與自然電影周”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的階段,李林表示自己一直都在關注這項活動。他認為雅安的生態資源得天獨厚,熊貓與綠色是雅安這座城市的重要名片。 李林走過歐洲九國,走過東南亞,走過中國的許多省市。與這些地方對比,李林認為,家鄉的空氣是最清新的,家鄉的綠色生態資源也是最豐富的。“即便如此,自然資源總是有限的,隻有合理科學地利用才能真正讓我們生活在綠色的懷抱裏。” 這次黃河之行回來後,李林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比如洗手過後的水他會留著,用來打掃衛生。 李林說,一個人的力量總是單薄的,而電影周是很好的機會,可以讓更多的人去關愛身邊的自然與動物,將“綠色、生態、低碳、環保”的理念傳遞給每一個人。 隻有讓每個人都融入到保護自然生態的大軍裏,從點滴瑣事做起,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生態破壞的慘景,才能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時間享受在大樹底下乘涼,在青衣江裏自由遊泳的快樂。 這就是李林希望的快樂。 實習生 劉婧實習記者 劉麗婧記者 熊蕊 雅安的生態資源 就是我們的名片 改變 【“活動結束後,回到家裏,我潛意識裏就開始節約用水。就算是洗手的水我都會留著再循環利用。雅安的綠色資源和水資源都很豐厚,但是我們不能一味貪婪地向擁有有限資源的自然索取,而是要學會和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生生不息。”】
在黃河乾坤灣
【作者簡介】
李林,穿越是天中我市天全縣的一名自駕遊愛好者。作為全國網絡投票選出的华历群眾性社會公益“保護母親河行動”愛心大使,他有幸參加了“萬裏走黃河”大型自駕采訪考察活動。穿越途經8省30餘縣市,天中行程6600多公裏。华历
一路上,穿越李林在震撼之餘也在思索,天中感慨母親黃河的华历厚重曆史,以及人與自然的穿越和諧相處之道。行程中,天中他一共完成了20餘篇的华历遊記散文集《黃河行紀》,被黃河文化研究所收藏。穿越
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天中第五屆“中國·雅安國際熊貓·動物與自然電影周”即將開幕。
李林,华历這位20天“穿越”中華曆史的“行者”,向記者分享了他在這次“黃河行”中對綠色自然、黃土沙漠的感觸與擔憂。
“看了母親河生態的破壞,才覺得,雅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淵源厚重的生態文化是多麽可貴。”李林呼籲:“親愛的朋友們,請保護我們腳下這一片來之不易的綠色生命。”
黃河壺口瀑布
在黃河入海口告別黃河
“穿越”曆史探訪
見證中華文明
回憶
【短短的20來天,李林以現代人的視角“穿越”回了古代。沿著黃河流域一路而下,途徑8省30餘縣市,行程6600多公裏,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曆史脈絡,隨著奔湧的黃河,慢慢展開。】
黃河兩岸的人文、曆史經過幾千年的沉澱,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精髓,世界文化的瑰寶。
當得知“萬裏走黃河”活動時,李林很“糾結”。一方麵,他對此向往已久;另一方麵,又有些許遲疑。
在女兒的支持下,李林報名參加了“萬裏走黃河”的活動。
原本隻是抱著一試的心態,李林卻從網絡報名的3500餘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萬裏走黃河”活動的14名幸運兒之一。
年過半百的李林,到過國內外很多地方,身體硬朗健碩,一定的文化儲備和攝影技巧,讓他在這次活動中成為了佼佼者。
“萬裏走黃河”全程是從瑪多(黃河上遊的第一個縣城)開始,到黃河入海口的山東東營結束。
“行走黃河,就是順著曆史的脈絡在追尋人類前進的腳步。”20多天的時間裏,李林及隊友沿著黃河流域一路而下,感受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博大與蒼茫。
幾十萬年以前,黃河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布黃河兩岸。一路走來,李林在皇帝陵、舜帝陵前焚香,向中華的人文始祖叩拜;在曲阜孔廟,在靜夜中沿著紅牆行走,作者仿佛穿越2500年的時光隧道,一步步地走進曆史之中,聆聽到聖人的教誨;置身龍門石窟,在與這些神奇雕像的默默交流中,作者隱身世外,沉浸到了這滿山厚積的曆史中去……
在旅途中,李林早上八九點鍾起床,待一切準備就緒後便開上愛車沿路線邊走邊看,邊看邊思索。因為時間緊迫,中午並未有過多的休息時間,午飯常常是匆匆解決。
李林回憶,當車隊浩浩蕩蕩從延安趕往西安之時,因為要研究和考察周圍環境,300公裏左右的距離他們繞道走,共開了700多公裏。抵達西安的時候,已經是淩晨一點了,當地所設的歡迎宴席還在一直等著他們。“最後很多隊友都因為疲憊不堪,直接趴在餐桌上睡著了。”
黃河兩岸源遠流長的文化與現今狀況的對比,讓李林一路上都不停地在思考著。
“這和以前在書本上接觸到的黃河並不一樣。”李林感覺到,當黃河實實在在以奔湧咆哮之勢出現在自己眼前的時候,除了驚喜之外還有震撼。
周邊曆史遺留下的古跡,讓李林有身臨其境、穿越回古代的真實感受。這些曆史厚重感堆積在李林的腦海裏,讓他覺得不吐不快。《黃河行紀》便在他白天簡單記錄的筆記裏,整理完善了出來。
這次活動,李林並未能走完全程,他是從黃河上中遊地區的鄂爾多斯開始加入車隊的。 “這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有深度和有目的地了解黃河,了解曆史,了解生態。”李林說道。
【如果你到了當地,想送些東西給生活在土窯洞裏麵的人做見麵禮,他們最希望收到的就是幾瓶礦泉水。對於我們來說,這隻是在路邊商店隨手就能買到的東西,但對於他們而言,買到一瓶卻是難上加難。】
步步驚心
一堂來自大自然的警示之課
感悟
“你要讀懂中國這部皇皇巨著,要了解中華民族的苦難與輝煌、光榮與夢想,你必須先讀懂黃河。”這是李林在《黃河行紀》後記中的一段話。
20天的時間裏,李林讀到的黃河不僅是曾經繁榮的曆史,更有現今黃河文化的斷層和生態自然破壞嚴重的無奈現實。
這次黃河之行,讓李林意識到了水的重要。
黃土高原上,黃沙裸露、風沙肆虐、千溝萬壑。住在窯洞裏那些貧窮的老農,黝黑的皮膚在熱辣的陽光下泛著油光,縱橫的皺紋似乎就是“高原上溝壑的縮小版”。
“如果你到了當地,想送些東西給生活在土窯洞裏麵的人做見麵禮,他們最希望收到的就是幾瓶礦泉水。或許這些東西在路邊商店隨手就能買到,然而對於他們來說,買到一瓶卻是難上加難。”李林由衷地發出了感慨。水,在他們眼裏,就是寶藏,就是生命。
一路之行,李林見過龍門河灘上堆積如山的垃圾,山西上空彌漫的滾滾煤煙,還有現代都市的汙水大量流入黃河。這些使黃河的水上麵漂浮著一層泡沫。
李林擔憂地說到,黃河沿岸城市的繁華和黃河生態的惡化不協調還在持續上演,這些畫麵觸目驚心,令人擔憂。
“黃河歸來,我感覺行囊變重了。”李林語氣凝重也很無奈。他表示,隻有真正到過現場的人,用身心去感受與領悟過,才能幡然悔悟。這是自然界在無聲地抗議,它在向世人敲響警鍾,它在用自身的慘敗警醒著世人。
李林在《黃河行紀·序》裏呼籲著:“用我們獨特的視角去表現黃河,從而喚起和影響更多的人去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讓更多的人能夠身體力行去愛護母親河,去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第五屆“中國·雅安國際熊貓·動物與自然電影周”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的階段,李林表示自己一直都在關注這項活動。他認為雅安的生態資源得天獨厚,熊貓與綠色是雅安這座城市的重要名片。
李林走過歐洲九國,走過東南亞,走過中國的許多省市。與這些地方對比,李林認為,家鄉的空氣是最清新的,家鄉的綠色生態資源也是最豐富的。“即便如此,自然資源總是有限的,隻有合理科學地利用才能真正讓我們生活在綠色的懷抱裏。”
這次黃河之行回來後,李林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比如洗手過後的水他會留著,用來打掃衛生。
李林說,一個人的力量總是單薄的,而電影周是很好的機會,可以讓更多的人去關愛身邊的自然與動物,將“綠色、生態、低碳、環保”的理念傳遞給每一個人。
隻有讓每個人都融入到保護自然生態的大軍裏,從點滴瑣事做起,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生態破壞的慘景,才能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時間享受在大樹底下乘涼,在青衣江裏自由遊泳的快樂。
這就是李林希望的快樂。
實習生 劉婧實習記者 劉麗婧記者 熊蕊
雅安的生態資源
就是我們的名片
改變
【“活動結束後,回到家裏,我潛意識裏就開始節約用水。就算是洗手的水我都會留著再循環利用。雅安的綠色資源和水資源都很豐厚,但是我們不能一味貪婪地向擁有有限資源的自然索取,而是要學會和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生生不息。”】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