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區南郊鄉餘家村住得鄰近的老人們一起進行棋牌娛樂。 我在巷口坐著,农村你經過,邻里就拉兩句家常…… 一起圍坐在院前,关系改变一壺熱酒、所熟兩杯清茶、农村三碟小菜…… 這樣充滿“人情味”的邻里場景,過去在農村是关系改变屢見不鮮的,有人說,所熟即便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农村時代,農村裏走鄉串戶、邻里拉家常的关系改变習俗也依然被很好的保留著,而生活在高樓林立、所熟車水馬龍場景裏的农村城市人卻越來越孤獨。 隨著城市的邻里不斷擴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拉遠,繁華逐漸成為城市的表象,高樓讓鄰裏關係出現斷層,城市裏的鄰居,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與之相對應的,是農村鄰裏之間熱鬧、融洽的氛圍。 在上一期報道裏,本報記者對城市鄰裏關係進行了調查走訪,本期城市樓市周刊,記者走進了農村,將繼續對農村鄰裏關係進行調查走訪,看當下鄰裏關係有著怎樣的變化?是否還如人們所期望的處處充滿“人情味”。 現狀調查 鄰裏和睦一家親 你對周圍的鄰居熟悉嗎?知道你鄰居的名字嗎?記者隨機走訪了我市周邊3個鄉鎮,分別是雨城區南郊鄉、北郊鎮和草壩鎮,在走訪的過程中,年齡在20-30歲的村民,約有60%能夠叫出鄰居的名字,年齡在40—50歲的村民,約有80%能夠叫出鄰居的名字,而年齡在60歲以上的村民,能100%叫出鄰居的名字。 大部分受訪村民表示,他們不僅能叫出鄰居的名字,在平日裏還會經常去鄰居家串門走動,在冬季農村“吃血湯”風俗正旺時,許多村民會邀請鄰居去自己家裏熱熱鬧鬧吃上一頓。 “我隔三差五都要去她家串門,有時候還去她家蹭飯呢。”家住南郊鄉餘家村的陳洪慧告訴記者,她和鄰居的關係很不錯,平日裏經常來往,家裏若是遇到“紅白事”,也會互相幫忙,“我們兩家人像一家人一般親。”陳洪慧說。 在草壩鎮,記者走訪發現,雖然鎮上已沒有過去農村的模樣,建起了統一規範的房屋、寬敞明亮的公路,但鎮上的鄰裏關係依然保持著良好狀態。在街頭小巷裏,可以見到鄰居們坐著喝茶聊天、打牌娛樂的場景,老人們也圍坐在一起話家常…… 此外,在記者的走訪中也發現,上世紀80、90年代的村民對鄰居的熟悉度不如上世紀60、70年代的村民,而80、90年代的村民表示不會經常到鄰居家走動,隻是偶爾會去,60、70年代的村民則表示他們會經常到鄰居家串門走動。 鄰裏故事 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包容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句話用來形容我們村的鄰裏關係一點也不誇張。”今年已經63歲的餘德貴,是土生土長的南郊鄉餘家村人,他告訴記者,在他們村子裏如果哪一家有困難或者“紅白事”需要幫忙,村裏的人幾乎都會前去幫助,“我們村辦‘紅白事’都是免費義務幫忙,這在很多地方已經很少見了。” 對於鄰裏關係,北郊鎮的王勇(化名)則表示,農村鄰裏關係有許多繁瑣的地方,弄得不好會經常鬧矛盾。“比如你家多占了我的地,我家門前放的東西妨礙了你家。”王勇坦言,農村鄰裏關係相比城市的確親近不少,但因為親近鬧的矛盾也不少。 “遠親不如近鄰。”對於農村鄰裏關係,草壩鎮的王淑萍(化名)表示,鄰裏之間,更多的是包容、理解。她從小生活在農村,由於政策紅利現在她搬進了規範化的小區,“我很懷念從前農村裏串門的氣氛,遇上春節尤其熱鬧。”王淑萍說,現在住宅更規範化了,小區還有物管,但卻少了人情味。 “鄰裏關係,讓我回憶起了曾經的一個故事。”今年73歲的高懷偉(化名)在北郊鎮走親訪友,他告訴記者,在他的家鄉曾有一個非常感人的鄰裏故事,讓他難以忘懷。 “我們村子裏的周老頭患了尿毒症,但他的兒女都在外務工,家裏隻剩老伴和他,無人照顧。”高懷偉說,在周老頭尿毒症晚期,村子裏的人知道他的兒女沒辦法在家守著,都輪流去陪他、照顧他,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不是孤獨地離去,村裏的人給他人生最後一段日子送去了關懷。 “那個時候,鄰裏鄉親沒事都去周老頭家圍坐著,陪他話家常。”高懷偉回憶起那段時光,感歎不已,“一個村就像一個大家庭,那種日子多好啊。”高懷偉表示,鄰居之間的關係相處好了,真如一家人一般,尤其在農村,鄰裏關係是人們非常看重和珍惜的。 記者手記 鄰裏互助守望 延續傳統美德 針對當下農村鄰裏關係,南郊鄉餘家村村支書曹國耀表示,農村鄰裏關係總的來講依然呈現良好狀態。“就拿我們餘家村來說,村裏修了水泥路,更便於村民來往了。”曹國耀說,過去,由於交通不便,村民們想要走鄉串戶也不太方便,現在路修好了,村民的日子比以往好了,大家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往,更有利於促進農村的鄰裏關係。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當下農村鄰裏關係與城市鄰裏關係相比,的確更加和睦,但目前農村鄰裏關係也存在一定的退化。 一部分原因是農村裏越來越多年輕人自主創業、外出打工、進企業做員工等等,導致人員流動加快,來往變少。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城鎮化步伐的加快,過去封閉的環境被逐步打破,村民搬遷新建房屋或入鎮進城,鄰裏關係逐漸淡化。 但在記者的走訪中,依然能感受到農村裏互幫互助、睦鄰友好的傳統美德,“遠親不如近鄰”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 鄰裏關係,在我國有著上千年的傳統,在脫貧攻堅戰全麵開展的今天,農村裏越來越多人奔小康、住新房,希望鄰裏關係也能隨之保持下去,人們在過上好日子的同時,能延續住這份淳樸、美好的傳統。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柳青
雨城區南郊鄉餘家村住得鄰近的老人們一起進行棋牌娛樂。
我在巷口坐著,农村你經過,邻里就拉兩句家常……
一起圍坐在院前,关系改变一壺熱酒、所熟兩杯清茶、农村三碟小菜……
這樣充滿“人情味”的邻里場景,過去在農村是关系改变屢見不鮮的,有人說,所熟即便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农村時代,農村裏走鄉串戶、邻里拉家常的关系改变習俗也依然被很好的保留著,而生活在高樓林立、所熟車水馬龍場景裏的农村城市人卻越來越孤獨。
隨著城市的邻里不斷擴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拉遠,繁華逐漸成為城市的表象,高樓讓鄰裏關係出現斷層,城市裏的鄰居,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與之相對應的,是農村鄰裏之間熱鬧、融洽的氛圍。
在上一期報道裏,本報記者對城市鄰裏關係進行了調查走訪,本期城市樓市周刊,記者走進了農村,將繼續對農村鄰裏關係進行調查走訪,看當下鄰裏關係有著怎樣的變化?是否還如人們所期望的處處充滿“人情味”。
現狀調查 鄰裏和睦一家親
你對周圍的鄰居熟悉嗎?知道你鄰居的名字嗎?記者隨機走訪了我市周邊3個鄉鎮,分別是雨城區南郊鄉、北郊鎮和草壩鎮,在走訪的過程中,年齡在20-30歲的村民,約有60%能夠叫出鄰居的名字,年齡在40—50歲的村民,約有80%能夠叫出鄰居的名字,而年齡在60歲以上的村民,能100%叫出鄰居的名字。
大部分受訪村民表示,他們不僅能叫出鄰居的名字,在平日裏還會經常去鄰居家串門走動,在冬季農村“吃血湯”風俗正旺時,許多村民會邀請鄰居去自己家裏熱熱鬧鬧吃上一頓。
“我隔三差五都要去她家串門,有時候還去她家蹭飯呢。”家住南郊鄉餘家村的陳洪慧告訴記者,她和鄰居的關係很不錯,平日裏經常來往,家裏若是遇到“紅白事”,也會互相幫忙,“我們兩家人像一家人一般親。”陳洪慧說。
在草壩鎮,記者走訪發現,雖然鎮上已沒有過去農村的模樣,建起了統一規範的房屋、寬敞明亮的公路,但鎮上的鄰裏關係依然保持著良好狀態。在街頭小巷裏,可以見到鄰居們坐著喝茶聊天、打牌娛樂的場景,老人們也圍坐在一起話家常……
此外,在記者的走訪中也發現,上世紀80、90年代的村民對鄰居的熟悉度不如上世紀60、70年代的村民,而80、90年代的村民表示不會經常到鄰居家走動,隻是偶爾會去,60、70年代的村民則表示他們會經常到鄰居家串門走動。
鄰裏故事 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包容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句話用來形容我們村的鄰裏關係一點也不誇張。”今年已經63歲的餘德貴,是土生土長的南郊鄉餘家村人,他告訴記者,在他們村子裏如果哪一家有困難或者“紅白事”需要幫忙,村裏的人幾乎都會前去幫助,“我們村辦‘紅白事’都是免費義務幫忙,這在很多地方已經很少見了。”
對於鄰裏關係,北郊鎮的王勇(化名)則表示,農村鄰裏關係有許多繁瑣的地方,弄得不好會經常鬧矛盾。“比如你家多占了我的地,我家門前放的東西妨礙了你家。”王勇坦言,農村鄰裏關係相比城市的確親近不少,但因為親近鬧的矛盾也不少。
“遠親不如近鄰。”對於農村鄰裏關係,草壩鎮的王淑萍(化名)表示,鄰裏之間,更多的是包容、理解。她從小生活在農村,由於政策紅利現在她搬進了規範化的小區,“我很懷念從前農村裏串門的氣氛,遇上春節尤其熱鬧。”王淑萍說,現在住宅更規範化了,小區還有物管,但卻少了人情味。
“鄰裏關係,讓我回憶起了曾經的一個故事。”今年73歲的高懷偉(化名)在北郊鎮走親訪友,他告訴記者,在他的家鄉曾有一個非常感人的鄰裏故事,讓他難以忘懷。
“我們村子裏的周老頭患了尿毒症,但他的兒女都在外務工,家裏隻剩老伴和他,無人照顧。”高懷偉說,在周老頭尿毒症晚期,村子裏的人知道他的兒女沒辦法在家守著,都輪流去陪他、照顧他,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不是孤獨地離去,村裏的人給他人生最後一段日子送去了關懷。
“那個時候,鄰裏鄉親沒事都去周老頭家圍坐著,陪他話家常。”高懷偉回憶起那段時光,感歎不已,“一個村就像一個大家庭,那種日子多好啊。”高懷偉表示,鄰居之間的關係相處好了,真如一家人一般,尤其在農村,鄰裏關係是人們非常看重和珍惜的。
記者手記
鄰裏互助守望
延續傳統美德
針對當下農村鄰裏關係,南郊鄉餘家村村支書曹國耀表示,農村鄰裏關係總的來講依然呈現良好狀態。“就拿我們餘家村來說,村裏修了水泥路,更便於村民來往了。”曹國耀說,過去,由於交通不便,村民們想要走鄉串戶也不太方便,現在路修好了,村民的日子比以往好了,大家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往,更有利於促進農村的鄰裏關係。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當下農村鄰裏關係與城市鄰裏關係相比,的確更加和睦,但目前農村鄰裏關係也存在一定的退化。
一部分原因是農村裏越來越多年輕人自主創業、外出打工、進企業做員工等等,導致人員流動加快,來往變少。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城鎮化步伐的加快,過去封閉的環境被逐步打破,村民搬遷新建房屋或入鎮進城,鄰裏關係逐漸淡化。
但在記者的走訪中,依然能感受到農村裏互幫互助、睦鄰友好的傳統美德,“遠親不如近鄰”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
鄰裏關係,在我國有著上千年的傳統,在脫貧攻堅戰全麵開展的今天,農村裏越來越多人奔小康、住新房,希望鄰裏關係也能隨之保持下去,人們在過上好日子的同時,能延續住這份淳樸、美好的傳統。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柳青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