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股票通市場熱點官网

姜家大院 清代豪宅的百年兴衰(上)

时间:2025-04-27 08:05:41来源:

76歲的大院的百薑世民是大院15代傳人。

建築為穿鬥結構。清代

薑家大院所在的豪宅民主路是一條老街。

大院裏的年兴石階上長滿青苔。

  一代代薑家人曆經坎坷,衰上將醇香邊茶運往康藏高原,大院的百在茫茫雪域踩踏出一條漢藏商貿往來的清代崎嶇之路……

  薑家大院,是豪宅川藏茶馬古道上罕見保存的清代豪宅遺址。這座苦撐於現代建築群之間的年兴老院子,銘刻著一代茶商巨子前赴後繼的衰上甘苦記憶,承載著漢藏邊茶貿易的大院的百崢嶸風骨,更蘊藏著迷亂大時代的清代百年風雲。

  薑家大院位於滎經縣民主後街,豪宅最初由明末一徐姓土司修建,年兴清道光年間賣與薑家先祖,衰上幾經改建,成為川藏線名噪一時的“裕興號”茶廠,算下來有170年曆史。

  “裕國興家”的清代豪宅

  滎經古稱嚴道,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邊緣,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兩條走向世界的千年商道重疊交集,合二為一,這在國內絕無僅有。

  黃炎培先生曾賦詩曰:“滎經之水,岩石嶙峋;滎經之城,空氣氤氳。”

  2019年深秋時節,我來到滎經縣城,問起薑家大院,幾個孩子跳躍著爭相指路,帶我來到開善寺附近的民主後街。民主後街是一條四百米長的老街巷,隨處可見高大山牆的民居。民居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泥夾牆和木板牆相間,穿鬥屋架之間開著雕花窗戶。街邊種植著桂花樹、榕樹、蘋果樹、桃樹、銀杏。

  推開一扇厚重的大木門,一座看上去早已頹舊的大院呈現在麵前。

  薑家大院占地麵積1800平方米,坐南朝北,平麵中心軸上有個龍門,兩個天井、兩個過廳、一個主房。另有一小天井,五個廂房,主房正對過廳,共3間。天井內的石階,長滿厚重潮濕的青苔,螻蟻從容爬行,呼吸著陳舊的濕氣。

  薑家大院是典型的木結構穿鬥式建築,懂行的人說,屋麵荷載和樓麵荷載,由桷角及樓板傳遞給檁條,再由檁條傳給木柱,木柱再將荷載通過柱基傳達到地基,建築結構受力和傳力途徑簡單明確。難怪薑家大院經受數百年風雨和地震雷擊,依然牢固。這些年我行遊巴蜀各地,很少看到如此寬闊牢固的舊民居。

  薑家大院的門、窗、屋脊、柱墩、抬墩和磉礅,雕工精細、內涵豐富。反映了當年房屋主人的追求與理想,也反映了忠孝節義、福祿壽禧等傳統文化內涵。

  大院門口,仍保留清代“裕國興家”的楠木牌匾。“裕國興家”四字寫得遒勁敦厚,雄健流暢,這是清末滎經一官聲頗佳的縣官題寫的。

  裕國興家,既是薑家大院當年的立身之本,也是往昔川藏線茶馬古道的文化精髓。

  秋風蕭瑟,鷓鴣飛過,落葉飄零,為這座冷清大院平添一些古意。院子越是寂靜,我腦子裏越是激蕩不已。我很難把眼前看到的情景同一幅畫麵聯係起來:近200年來,一代代薑家人前赴後繼,將醇香邊茶運往康藏高原,在茫茫雪域踩踏出一條漢藏商貿往來的艱辛之路……

  “善待”惡人的精明商號

  薑氏最初居甘肅天水,明末入川,住眉山洪雅縣止戈壩,清乾隆時期,其中一支遷徙到雅安滎經縣。

  如今薑家大院的主人,是76歲的薑世民老人。薑世民是薑家入川後的第15代傳人。他早年因病失明,什麽也看不見,院子覆蓋了他生活的全部,他也撐起了院子的記憶。老人可以不用拐杖隨意走動,院子裏的石階、門檻、樓梯和器物,都成了他身體的一部分,連耗子窸窣翻牆的聲音都了然於心。

  薑世民平時沒法出門,就整天待在院子裏做做家務,曬曬太陽,聽聽收音機。有朋友來了就陪他們喝喝茶,聊聊天。薑世民居住在後院的一間屋內,其餘房屋租給了別人,整個院子住有30多人。雖然新住戶沒有血緣關係,但大家相處和諧,誰家燉個雞湯、包個餃子、炒個臘肉,就扯起嗓子喊一喊,坐在桂花樹下小酌一杯,歡笑聲如月光般銀亮。

  康熙末年,薑氏六世祖薑燦帶七世祖薑圻闊從洪雅來到滎經,定居下來。經營鑄銀,在積累一定資金後,從事茶業生產經營,成了大戶人家。

  這裏有個故事,說明薑家人的誠信和精明。

  《滎經薑氏族譜》載:清乾隆中,薑氏榮華公隨季父從洪雅來滎後,白手起家,始以鑄銀為業(為客戶將碎散銀鑄成一兩、五兩、十兩銀錠)。縣城一豪紳妒嫉其生意火紅,某日乘榮華公酒醉,寄存碎銀一封要求加工成錠。榮華公醒後,見均為偽銀,暗笑,仍照數以真銀易之。豪紳隔日來取,拆封檢驗,無言而去,自此薑氏譽滿全城。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藏區許多地方的藏民感染了火症(現稱痢疾),薑家聞訊,緊急聯合滎經數家生產茶葉的廠家,根據古法配製了一種榿木茶運送藏地,讓藏族患者迅速得到康複。

  清乾隆時期,薑家遷居滎經後,除了開銀鋪,更多向茶業轉型。

  當然,盛產邊茶的雅安也有這種強大的商業吸附力。

  薑家先祖和藏地茶商廣交朋友,研製出最適合西藏人飲用的藏茶配方。到清嘉慶年間,由薑家八世祖薑凱、九世祖薑榮華兩代人籌建,在滎經縣成立了華興公司,並赴京登記“請引”,創立了後來近兩個世紀享譽康藏的“仁真杜吉”邊茶品牌。為擴大生產規模,薑家還租下近鄰陳家大院做廠房,生意越做越大。

  好長一段時間,雅安其他邊茶都銷不到西藏去,隻有薑家仁真杜吉可以賣去;因數量不多,隻有西藏上層人士才能吃到。藏族同胞由於地處高寒地帶和飲食習慣,生理上形成“嗜茶行為”,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茶馬互市的國家政策,描繪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麵:一個個背二哥、馬幫馱著磚茶,頂風冒雪,翻越大相嶺,跋涉化林坪,深入康藏高原,號子聲和吆喝聲在高山河穀悠揚傳遞,連天上的鷹隼也樂滋滋盤旋助興……如此恢弘背景下形成的茶馬古道,鑄就了亞洲大陸曆史上最龐大複雜的貿易通道,它連接了亞洲板塊最險峻奇峭的高山峽穀,跨越了大渡河、岷江、金沙江、雅礱江、雅魯藏布江、瀾滄江幾大水係,貫穿了川、滇、藏、甘肅、青海等省區,最終通往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等鄰國。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