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站好最后振兴地處天全縣東北部最偏遠處的扶贫仁義鎮桐林村,在村級建製改革中與相鄰的班岗雲頂村合並。 那時,坚守桐林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王海帆也剛在此駐紮滿兩年。乡村此後,第线隨著全國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站好最后振兴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大幕開啟,扶贫兩個駐村工作隊合二為一。班岗 “目前,坚守除了我,乡村其餘駐村工作隊成員都已輪換。第线”談起為何留下,站好最后振兴王海帆提起了剛到村裏的扶贫首次入戶走訪。 那次,班岗他和同事去了年已六旬的高定華家。老人獨居並患有嚴重慢性病,為幫助穩定脫貧,駐村工作隊不僅為其解決了低保、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更協調熱心村民幫他種了2畝水稻。 高定華說:“是你們把扶貧政策落實好了,我的生活才這樣安穩,感謝黨,也感謝你們!” 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扶貧“新兵”王海帆對新工作崗位萌生了自豪感,並轉化為堅守的動力。 強基 助力產業發展有路子 今年是全麵推進鄉村振興起步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第一年。 立足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模式,雲頂村於上半年初步擬定了《天全縣仁義鎮雲頂村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其中關於提升產業發展質量部分,明確將筍用竹作為該村新的特色支柱產業進行打造。 “作為雲頂村新特色產業之一,村中現有2000畝筍用竹,全部都在原桐林村。”王海帆說,該項產業也是原桐林村種植規模最大的傳統特色產業,每年可為村民帶來可觀收入。“雲頂梯田”一隅 結合當地氣候、土質適合規模化發展刺笆竹(也稱:熊貓竹),以及村中留守村民多為老弱婦孺等實際,王海帆即刻將情況反饋至所在單位,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 不久,聯係幫扶單位結合產業扶貧政策給予大力支持。2018年,率先為該村脫貧戶提供每根竹子3元的獎補,更通過積極向上爭取,在2019年將脫貧戶發展刺笆竹產業納入縣級財政產業扶貧獎補資金範圍。 靠著獎補政策激勵,脫貧戶高德和將刺笆竹從10畝增加到20畝。當天上午,他正把滿滿一背篼約30公斤的帶殼鮮竹筍倒在地上。 “我每天可采約60公斤竹筍,帶殼的每公斤3.6元,可收入約216元。”說話間,高德和用鐮刀在筍殼上劃上一刀,再用食指繞住筍尖扭動,一根鮮嫩竹筍帶著清香破殼而出。 從8月下旬至10月下旬,為期約2個月的采摘季裏,相似的豐收景象在這裏隨處可見。 對這份收獲,高羅文有著最深切的體會。過去種玉米、黃豆,畝產值僅1500元,換種筍用竹後,畝產輕鬆超過2000元。“種下後基本不用管,節約的時間還能外出務工掙錢!”王海帆(右)入戶了解脫貧戶近期生活情況 雲頂村黨支部副書記胡強曾算過一筆賬,在新種刺笆竹尚未全部投產的情況下,村民鮮竹筍平均收入已提高至6000元,部分村民甚至超過1萬元。 不僅如此,隨著竹林麵積增加,鼓勵村民發展竹林林下養雞,也成為王海帆和所在駐村工作隊的發力點。截至目前,該村林下養雞規模已超過1萬隻。 固本 完善基礎設施打底子 將裝滿東西的編織袋捆在摩托車貨架上,村民聶開強騎車出發,目的地是大田村。 約10分鍾,順利抵達目的地。“以前可不是這樣!”聶開強說,以前,該村與大田村無公路直接相連,兩村村民往來,隻能沿通村公路繞行或走山間崎嶇的羊腸小道,前者駕車至少30分鍾,後者步行需1個小時以上。 變化始於2018年。這一年,村裏計劃打通前往大田村的斷頭路,但卻苦於項目資金短缺。 得知這一情況後,剛到村裏不久的王海帆即刻將情況反饋至所在單位,並最終由所在單位向上爭取到87萬元的項目資金。同年,1.1公裏的毛路挖通;次年,道路硬化工程完成,困擾村民多年的互通難瓶頸由此解決。 今年7月,在王海帆和所在單位積極爭取下,引入社會資金完成硬化了5公裏產業環線。 雲頂村群團幹部陳群英說,該產業環線的建成,至少實現了對500餘畝筍用竹林的有效覆蓋。“從現在起,我們在林地邊就能把竹筍變成錢!”將稱重後的竹筍倒入貨箱,村民陶守瓊話裏透著喜悅之情。 相似故事還有很多,如破解800名村民季節性缺水難題、大幅提升村文化陣地硬件水平的扶貧新村項目等,每一項都與王海帆密切相關,而實惠又都為當地村民所享。 據不完全統計,從王海帆駐村至今,經其聯係和通過縣級聯係幫扶單位爭取到的項目資金,累計已達210餘萬元。 如今,脫貧攻堅已獲得全麵勝利,鄉村振興正當時,堅決防止返貧致貧是當前工作重點之一。 “聶伯,最近身體如何、家裏有沒有困難?”當天下午2點,王海帆與陳群英來到76歲的脫貧戶聶紹章家,擺起了“龍門陣”。 談話間,聶紹章提到了2014年自己因病住院的經曆。那年,因老屋不通公路,是村裏組織6名青壯年輪流將其背出,送上了救護車。如今,不僅村裏四通八達的道路能讓聶紹章溜達散心,還能隨時坐上鄉村客運專線,來一趟想走就走的旅行。 “現在一切都好,沒啥困難,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老人篤定地說道。 返程路上,談及下一步工作,王海帆已有打算——繼續做好本職工作,充分發揮幹事主觀能動性,積極協助雲頂村爭取到更多項目資金,助力雲頂村實現更長足發展、村民過上更幸福生活。 本報記者 孫振宇
2020年6月,站好最后振兴地處天全縣東北部最偏遠處的扶贫仁義鎮桐林村,在村級建製改革中與相鄰的班岗雲頂村合並。
那時,坚守桐林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王海帆也剛在此駐紮滿兩年。乡村此後,第线隨著全國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站好最后振兴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大幕開啟,扶贫兩個駐村工作隊合二為一。班岗
“目前,坚守除了我,乡村其餘駐村工作隊成員都已輪換。第线”談起為何留下,站好最后振兴王海帆提起了剛到村裏的扶贫首次入戶走訪。
那次,班岗他和同事去了年已六旬的高定華家。老人獨居並患有嚴重慢性病,為幫助穩定脫貧,駐村工作隊不僅為其解決了低保、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更協調熱心村民幫他種了2畝水稻。
高定華說:“是你們把扶貧政策落實好了,我的生活才這樣安穩,感謝黨,也感謝你們!”
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扶貧“新兵”王海帆對新工作崗位萌生了自豪感,並轉化為堅守的動力。
強基 助力產業發展有路子
今年是全麵推進鄉村振興起步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第一年。
立足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模式,雲頂村於上半年初步擬定了《天全縣仁義鎮雲頂村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其中關於提升產業發展質量部分,明確將筍用竹作為該村新的特色支柱產業進行打造。
“作為雲頂村新特色產業之一,村中現有2000畝筍用竹,全部都在原桐林村。”王海帆說,該項產業也是原桐林村種植規模最大的傳統特色產業,每年可為村民帶來可觀收入。
“雲頂梯田”一隅
結合當地氣候、土質適合規模化發展刺笆竹(也稱:熊貓竹),以及村中留守村民多為老弱婦孺等實際,王海帆即刻將情況反饋至所在單位,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
不久,聯係幫扶單位結合產業扶貧政策給予大力支持。2018年,率先為該村脫貧戶提供每根竹子3元的獎補,更通過積極向上爭取,在2019年將脫貧戶發展刺笆竹產業納入縣級財政產業扶貧獎補資金範圍。
靠著獎補政策激勵,脫貧戶高德和將刺笆竹從10畝增加到20畝。當天上午,他正把滿滿一背篼約30公斤的帶殼鮮竹筍倒在地上。
“我每天可采約60公斤竹筍,帶殼的每公斤3.6元,可收入約216元。”說話間,高德和用鐮刀在筍殼上劃上一刀,再用食指繞住筍尖扭動,一根鮮嫩竹筍帶著清香破殼而出。
從8月下旬至10月下旬,為期約2個月的采摘季裏,相似的豐收景象在這裏隨處可見。
對這份收獲,高羅文有著最深切的體會。過去種玉米、黃豆,畝產值僅1500元,換種筍用竹後,畝產輕鬆超過2000元。“種下後基本不用管,節約的時間還能外出務工掙錢!”
王海帆(右)入戶了解脫貧戶近期生活情況
雲頂村黨支部副書記胡強曾算過一筆賬,在新種刺笆竹尚未全部投產的情況下,村民鮮竹筍平均收入已提高至6000元,部分村民甚至超過1萬元。
不僅如此,隨著竹林麵積增加,鼓勵村民發展竹林林下養雞,也成為王海帆和所在駐村工作隊的發力點。截至目前,該村林下養雞規模已超過1萬隻。
固本 完善基礎設施打底子
將裝滿東西的編織袋捆在摩托車貨架上,村民聶開強騎車出發,目的地是大田村。
約10分鍾,順利抵達目的地。“以前可不是這樣!”聶開強說,以前,該村與大田村無公路直接相連,兩村村民往來,隻能沿通村公路繞行或走山間崎嶇的羊腸小道,前者駕車至少30分鍾,後者步行需1個小時以上。
變化始於2018年。這一年,村裏計劃打通前往大田村的斷頭路,但卻苦於項目資金短缺。
得知這一情況後,剛到村裏不久的王海帆即刻將情況反饋至所在單位,並最終由所在單位向上爭取到87萬元的項目資金。同年,1.1公裏的毛路挖通;次年,道路硬化工程完成,困擾村民多年的互通難瓶頸由此解決。
今年7月,在王海帆和所在單位積極爭取下,引入社會資金完成硬化了5公裏產業環線。
雲頂村群團幹部陳群英說,該產業環線的建成,至少實現了對500餘畝筍用竹林的有效覆蓋。“從現在起,我們在林地邊就能把竹筍變成錢!”將稱重後的竹筍倒入貨箱,村民陶守瓊話裏透著喜悅之情。
相似故事還有很多,如破解800名村民季節性缺水難題、大幅提升村文化陣地硬件水平的扶貧新村項目等,每一項都與王海帆密切相關,而實惠又都為當地村民所享。
據不完全統計,從王海帆駐村至今,經其聯係和通過縣級聯係幫扶單位爭取到的項目資金,累計已達210餘萬元。
如今,脫貧攻堅已獲得全麵勝利,鄉村振興正當時,堅決防止返貧致貧是當前工作重點之一。
“聶伯,最近身體如何、家裏有沒有困難?”當天下午2點,王海帆與陳群英來到76歲的脫貧戶聶紹章家,擺起了“龍門陣”。
談話間,聶紹章提到了2014年自己因病住院的經曆。那年,因老屋不通公路,是村裏組織6名青壯年輪流將其背出,送上了救護車。如今,不僅村裏四通八達的道路能讓聶紹章溜達散心,還能隨時坐上鄉村客運專線,來一趟想走就走的旅行。
“現在一切都好,沒啥困難,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老人篤定地說道。
返程路上,談及下一步工作,王海帆已有打算——繼續做好本職工作,充分發揮幹事主觀能動性,積極協助雲頂村爭取到更多項目資金,助力雲頂村實現更長足發展、村民過上更幸福生活。
本報記者 孫振宇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