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興縣退耕還林取得成效 寶興縣林業局供圖 地處雅安北部的寶興縣自然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明顯。还林不僅僅是载经全世界首隻大熊貓的科學發現地,還有中國西部分布麵積最大的济生野生桂花群落,更是收益被稱為“中藥材之鄉”。 如果說,退耕态双20年前,还林寶興縣依靠著天然優勢讓動植物有了生存空間,载经那麽,济生20年來的收益退耕還林工程,不僅僅讓昔日的退耕态双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製、土壤成分得到了有效改良、还林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载经讓寶興縣成為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域,济生更成為了我國傳統藥用植物的收益重要基因庫。 “退”出來的中藥材基地 寶興縣大溪鄉、靈關鎮、蜂桶寨鄉以及穆坪鎮是寶興縣黃柏、厚樸的重要產區。2018年,寶興縣“三木”藥材產量達4485噸,產值達到2541萬元。 據統計,寶興縣累計發展厚樸為主的木本中藥材4.65萬畝,占全縣“三木”藥材總麵積的33.2%,其中退耕還林發展1.04萬畝,配套荒造發展1.39萬畝,鞏固成果專項建設項目發展0.22萬畝,新增後續產業專項建設項目發展2萬畝。目前,寶興縣共有木本藥材14餘萬畝。退耕還林初期發展的厚樸木本藥材現已進入采剝期。 木本藥材,已發展為寶興縣收入來源的一大支柱。 然而,在20年前,這些種植藥材的土地上,許多還是種植著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 寶興縣向來野生動物多,百姓種下的莊稼地裏經常會有野生動物光顧。偷包穀的、啃麥子的,老百姓不但要擔心自家莊稼收成,還要想方設法驅趕這些動物。過去,大自然和人類之間無形中成為了敵對關係。 退耕還林工程啟動之初,寶興縣林業局便根據當地自然地理條件及多年來“三木”藥材種植經驗,開始在廣大群眾中宣傳將原有的耕地退出,種植黃柏和厚樸。 “當時推廣的兩種樹種,我們是作了充分考慮的。厚樸在全縣範圍均適宜種植,黃柏在低海拔的靈關片區較為適宜種植。這樣的話,成林率應該是比較可觀的。”寶興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 然而,退耕還林對於當時的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新名詞,百姓對此更加不能理解。 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熏陶,農民以農為本,認為土地是用來種莊稼的,如果把土地用來種樹,樹與莊稼相比,投資周期長、見效慢。尤其是黃柏這樣的樹種,要10-12年才能成材。這十多年的時間裏,光靠退耕還林的一點微薄補助,根本就不能滿足家庭的吃穿用度。 因此剛開始時,有農戶退耕也隻退荒邊、退貧瘠地,種植收益相對快的經濟林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老百姓開始發現種植“三木”藥材其實並不虧本。 過去種植莊稼,播種之後還要除蟲、施肥、防野生動物破壞,一年從播種忙到收獲不能休息。更何況,由於缺乏精細管理,過去種莊稼都是“廣種薄收”的模式,一畝麥田能收獲一二百公斤麥子已經算不錯的收成。 然而種植“三木”藥材則有所不同。早期養護結束後,成林的樹木不需要再花費過多時間進行人工撫育,大量勞動力從農田中解放出來,轉向多種經營和外出務工,退耕戶收入明顯提高。 與此同時,林下種植也興盛起來。種植黃柏、厚樸的林子裏,還可以種植雲木香、川牛膝、白術等草本藥材,“林+藥(草本)”種植模式,提高退耕還林效益。 近年來,寶興縣通過引導成立了隴東鎮興新藥材產銷專業合作社、永富鄉大眾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利民“三木”藥材專業合作社等中藥材農民專合經濟組織,該縣圍繞著“一主四輔”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做精做強中藥材特色產業,全力打造“西部中藥材產業基地縣”。 “還”回來的生物多樣性 大衛兩棲甲,一種十分古老的甲蟲。在科學家眼裏,它的知名度並不亞於大熊貓;雖然它體長隻能以毫米計算,但它和大熊貓一樣都來自遙遠的“冰川時代”,共同經曆了冰川時代和滄海桑田的生死考驗。 古老的大衛兩棲甲,如同其它的古老昆蟲類群一樣,攜帶的遺傳信息和地理分布信息,可為人類提供打開“地球上生物演變曆史認識之門”的鑰匙。而這種昆蟲,正是隱藏在寶興縣的大山之中。 翻開寶興縣2018年年鑒,上麵清晰記錄了寶興縣動物資源的情況—— 據記載,寶興縣內有獸類8目25科75屬103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獸類27種,國家Ⅰ類重點保護獸類9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種,四川重點保護動物6種。寶興鳥類15目54科286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30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鳥類6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鳥類24種。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大熊貓,寶興縣還有川金絲猴、白唇鹿、綠尾虹雉、黑鸛等珍稀獸類和鳥類。近年來,之前從未現身的雪豹也闖入了人們的視野。 “野生動物頻頻出現在我們麵前,這是我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一個證據。”寶興縣林業局的工作人員認為,由於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護等一係列措施,寶興縣的森林覆蓋率逐漸提高,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比起以往擴大不少。 “有了良好的森林環境,野生動物在林子裏能夠找到食物。野熊之類的動物,也不再來偷食老百姓種植的食物。老百姓不但不打獵,有了保護動物的意識,人和自然的關係也變得融洽了。”林業局的工作人員說。 自1999年11月國家啟動退耕還林試點工程以來,寶興縣累計實施完成退耕還林4.7萬畝,配套荒山造林3.7萬畝,封山育林1.4萬畝。 如今鬱鬱蔥蔥的樹林,是寶興縣退耕還林20年“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雙重功效最好的展台。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魯妮娜
寶興縣退耕還林取得成效 寶興縣林業局供圖
地處雅安北部的寶興縣自然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明顯。还林不僅僅是载经全世界首隻大熊貓的科學發現地,還有中國西部分布麵積最大的济生野生桂花群落,更是收益被稱為“中藥材之鄉”。
如果說,退耕态双20年前,还林寶興縣依靠著天然優勢讓動植物有了生存空間,载经那麽,济生20年來的收益退耕還林工程,不僅僅讓昔日的退耕态双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製、土壤成分得到了有效改良、还林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载经讓寶興縣成為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域,济生更成為了我國傳統藥用植物的收益重要基因庫。
“退”出來的中藥材基地
寶興縣大溪鄉、靈關鎮、蜂桶寨鄉以及穆坪鎮是寶興縣黃柏、厚樸的重要產區。2018年,寶興縣“三木”藥材產量達4485噸,產值達到2541萬元。
據統計,寶興縣累計發展厚樸為主的木本中藥材4.65萬畝,占全縣“三木”藥材總麵積的33.2%,其中退耕還林發展1.04萬畝,配套荒造發展1.39萬畝,鞏固成果專項建設項目發展0.22萬畝,新增後續產業專項建設項目發展2萬畝。目前,寶興縣共有木本藥材14餘萬畝。退耕還林初期發展的厚樸木本藥材現已進入采剝期。
木本藥材,已發展為寶興縣收入來源的一大支柱。
然而,在20年前,這些種植藥材的土地上,許多還是種植著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
寶興縣向來野生動物多,百姓種下的莊稼地裏經常會有野生動物光顧。偷包穀的、啃麥子的,老百姓不但要擔心自家莊稼收成,還要想方設法驅趕這些動物。過去,大自然和人類之間無形中成為了敵對關係。
退耕還林工程啟動之初,寶興縣林業局便根據當地自然地理條件及多年來“三木”藥材種植經驗,開始在廣大群眾中宣傳將原有的耕地退出,種植黃柏和厚樸。
“當時推廣的兩種樹種,我們是作了充分考慮的。厚樸在全縣範圍均適宜種植,黃柏在低海拔的靈關片區較為適宜種植。這樣的話,成林率應該是比較可觀的。”寶興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
然而,退耕還林對於當時的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新名詞,百姓對此更加不能理解。
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熏陶,農民以農為本,認為土地是用來種莊稼的,如果把土地用來種樹,樹與莊稼相比,投資周期長、見效慢。尤其是黃柏這樣的樹種,要10-12年才能成材。這十多年的時間裏,光靠退耕還林的一點微薄補助,根本就不能滿足家庭的吃穿用度。
因此剛開始時,有農戶退耕也隻退荒邊、退貧瘠地,種植收益相對快的經濟林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老百姓開始發現種植“三木”藥材其實並不虧本。
過去種植莊稼,播種之後還要除蟲、施肥、防野生動物破壞,一年從播種忙到收獲不能休息。更何況,由於缺乏精細管理,過去種莊稼都是“廣種薄收”的模式,一畝麥田能收獲一二百公斤麥子已經算不錯的收成。
然而種植“三木”藥材則有所不同。早期養護結束後,成林的樹木不需要再花費過多時間進行人工撫育,大量勞動力從農田中解放出來,轉向多種經營和外出務工,退耕戶收入明顯提高。
與此同時,林下種植也興盛起來。種植黃柏、厚樸的林子裏,還可以種植雲木香、川牛膝、白術等草本藥材,“林+藥(草本)”種植模式,提高退耕還林效益。
近年來,寶興縣通過引導成立了隴東鎮興新藥材產銷專業合作社、永富鄉大眾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利民“三木”藥材專業合作社等中藥材農民專合經濟組織,該縣圍繞著“一主四輔”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做精做強中藥材特色產業,全力打造“西部中藥材產業基地縣”。
“還”回來的生物多樣性
大衛兩棲甲,一種十分古老的甲蟲。在科學家眼裏,它的知名度並不亞於大熊貓;雖然它體長隻能以毫米計算,但它和大熊貓一樣都來自遙遠的“冰川時代”,共同經曆了冰川時代和滄海桑田的生死考驗。
古老的大衛兩棲甲,如同其它的古老昆蟲類群一樣,攜帶的遺傳信息和地理分布信息,可為人類提供打開“地球上生物演變曆史認識之門”的鑰匙。而這種昆蟲,正是隱藏在寶興縣的大山之中。
翻開寶興縣2018年年鑒,上麵清晰記錄了寶興縣動物資源的情況——
據記載,寶興縣內有獸類8目25科75屬103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獸類27種,國家Ⅰ類重點保護獸類9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種,四川重點保護動物6種。寶興鳥類15目54科286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30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鳥類6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鳥類24種。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大熊貓,寶興縣還有川金絲猴、白唇鹿、綠尾虹雉、黑鸛等珍稀獸類和鳥類。近年來,之前從未現身的雪豹也闖入了人們的視野。
“野生動物頻頻出現在我們麵前,這是我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一個證據。”寶興縣林業局的工作人員認為,由於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護等一係列措施,寶興縣的森林覆蓋率逐漸提高,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比起以往擴大不少。
“有了良好的森林環境,野生動物在林子裏能夠找到食物。野熊之類的動物,也不再來偷食老百姓種植的食物。老百姓不但不打獵,有了保護動物的意識,人和自然的關係也變得融洽了。”林業局的工作人員說。
自1999年11月國家啟動退耕還林試點工程以來,寶興縣累計實施完成退耕還林4.7萬畝,配套荒山造林3.7萬畝,封山育林1.4萬畝。
如今鬱鬱蔥蔥的樹林,是寶興縣退耕還林20年“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雙重功效最好的展台。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魯妮娜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