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股票通市場熱點官网

清溪古城 隐身岁月长河的古道重镇

时间:2025-04-27 06:39:03来源:

今日漢源縣清溪鎮

1908年8月5日,威爾遜拍攝的古城清溪古城全貌

  如今的漢源縣清溪鎮雖隻是一個鄉鎮,但一千多年前卻是隐身一個縣城,因古城東、岁月西有兩條河,长河水流清澈可鑒,古道重故名清溪。清溪清溪古城自漢代始建,古城是隐身一座郡、州、岁月縣設治時間長達1346年的长河古縣城,是古道重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清溪古鹽道交匯的古城重要驛站。

清溪北城門——武安門

  曆為州縣治地達1346年

  清溪古城,古為笮都犛牛羌地。

  隋文帝仁壽四年(公元604年),由邛州分置登州(州治清溪),上隸益州總管府,轄沈黎、漢源二縣(沈黎縣治清溪,漢源縣治九襄)。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沿襲登州,後複改黎州,沈黎縣並入漢源縣,州縣並治清溪。

  五代時期,仍置黎州,轄漢源、通望二縣(州治清溪,漢源縣治九襄,通望縣治富林)。

  宋朝,宋太祖“玉斧劃河”,大渡河以南為南詔占有,邛崍山脈以西為吐蕃占有,縣境成為“南控夷獠,北拒吐蕃”的要地。建置為黎州漢源郡,治地清溪、九襄。

  元代,改黎州漢源郡為黎州長官司,治地清溪、九襄。

  明代,由黎州長官司改為黎州安撫司、大渡河守禦千戶所(司治、所治清溪)。

  清代,於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合黎州千戶所、大渡河千戶所為黎大所,隸雅州,所治清溪。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雅州升府,改黎大所置清溪縣,縣治清溪。

  1914年,因清溪縣與貴州省青溪縣同音,複改為漢源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漢源縣治從清溪遷至九襄,清溪結束了1346年為曆代郡、州、縣治地的曆史。

清溪文廟欞星門

  舊時九街十八巷商賈雲集

  清溪古城為漢代始建,曆代擴修,唐時初具規模,清代最為完美。城牆高約9.3米,周長約4.9千米,占地約4平方公裏。明朝初年,成都右衛千戶朱正改築磚石城。古城地理上北接雅安,南連西昌,東接樂山,西通康藏。地勢上,清溪北枕聖鍾山,三麵臨絕澗,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曆為守邊重地,故謂之“建昌道上小潼關”。曆代郡、州、縣治地均設於此,城內有九街十八巷,舊時,商賈雲集,市景繁華。南來北往的商賈川流不息,城內喧囂繁華。

  清溪古城設置齊全,有文、武衙署,學署,文廟,祠宇等28座。有牌坊、樓、亭18座。四個城門分別為:東門省耕,南門阜財,西門通化,北門武安。由於防守的需要,南北城門處設有營盤駐軍,西門處有大校場,用作練兵習武。城外有護城河,北門外還有寬6米、深3米的護城壕,城堅地險,易守難攻。

  清溪主街街麵寬約3米,以南北走向為主,與幾條東西走向的街道相通,街麵依勢而建,形成眾多台階。老街具有對稱性極強的中國建築特色,布局仿老成都的九街十八巷,舊時有“小成都”之稱。昔日的清溪城內有鬆鶴店、富順店、天寶店、上下德勝店等大小旅店30餘家,最有名的是“老永發官店”。

  舊時的永發店呈品字形,由三個天井組成,中間一條寬過道通往後麵大天井,大天井四周的樓是走馬轉角樓。兩邊分別有兩個小天井,房間分布於三個天井周圍,每個天井既可獨成院落,又可相互連通。這裏是當時的達官貴人住的旅店,據說,原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出巡、大畫家張大千采風,均下榻於此。

  保存完整的清溪文廟

  清溪文廟位於古城東北隅,又稱孔廟,古稱學宮。始建於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遷建今址。文廟以大成殿為中心,分九大院落,三大部位,占地5145平方米。高高的萬仞宮牆色彩斑駁,大牆內古杉參天,丹桂飄香,紅牆碧瓦,清幽雅致。萬仞宮牆正東方是聖域門,為文人墨客進廟的專用通道。南方是賢關門,是地方官員進出通道。跨入文廟,展現眼前的是一座四柱三間三層的石牌坊,上書“欞星門”三字。坊頂4根龍纏柱衝天而立,似4支神筆直指蒼穹。坊身布滿浮雕,“雙龍搶寶”“丹鳳朝陽”的場景靈動逼真。四周精致的石雕門框上“新科狀元打馬遊街”和“武狀元受人恭賀”的場景惟妙惟肖。

  穿過欞星門來到泮池前,一汪碧水映入眼簾。泮池又叫泮水,為半月形池塘。泮池四周磚砌花格圍欄上雕刻有天馬、靈猴、金蟾、仙桃等,十分精致。半月形的狀元橋橫跨其間,“萬”字花地磚訴說著昔日的文人踏橋而過的盛景。下橋進戟門,這是文廟第二進大門,左右分別為鄉賢、忠義、名宦、節孝四個祀祠。戟門隻在祭孔大典時才開啟,平日均從兩側小門出入。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采用歇山頂式鬥拱重簷,方磚鋪地。殿內供有孔子和四配(即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塑像,左右有浮雕6幅,分別為“尼山降聖”“著書立說”“杏壇講學”“問禮老聃”“周遊列國”“孟母教子”的場景。

  清溪文廟是我市至今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孔廟,是全省僅存的8所文廟之一,200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每逢文廟祭祀和科舉應試前,縣內外的文人墨客都從十裏八鄉趕來,祈求文昌點撥、金榜高中。2002年立的狀元碑上,鐫刻著1978年恢複高考以來漢源縣考中文、理科前三名的學子的名字,昭示著崇文之風世代相傳。

  物產豐富的風城清溪

  清溪古時又稱“風城”,傳說這裏是風神居住的地方。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清溪獨特的氣候類型,每年冬春季節,大風便至,古諺雲:清風雅雨建昌月。道出了川滇古道上古城清風、雅安橋頭煙雨、西昌如盤明月的三大特色景觀。

  古城一年四季風力各有不同,在不同溫度和濕度的條件下,呈現出獨特的景致。春末夏初,晴日清晨,整個清溪城薄霧迷漫,時而若隱若現,似人間仙境。盛夏時節,清風拂麵,成為人們避暑休閑的理想之地。

  清溪古城四周諸山環繞,自然風光淳美。漢源老八景中,清溪便獨占五景。有位於城北的“邛崍霽雪”,西北的 “風洞濤聲”,東門的“玉淵靈泉”“龍池夜月”,北門外的“海棠書燈”。

  清溪舊時還有古碑刻散布於寺、廟、祠、宇、樓、亭、牌坊等處,有於清溪城東川主崗玉淵池畔的玉淵銘碑,有清溪城西虎崗村二組刻於明朝天啟年間的摩崖石刻“山橫水遠”,有清溪文廟內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臥碑,有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的花椒免貢碑。

  清溪物產豐富,蔬菜四季常青。漢源“貢椒”,是為清溪物產。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定“西南夷”後,命令“邛、笮君長皆來貢獻”,笮侯以土產紅椒入貢,因此被譽為“貢椒”。每年除入貢外,“貢椒”已成為達官貴人饋贈珍品。自唐朝元和年以後,曆朝都成為貢品,連續入貢達一千餘年。

  一座屹立於古道,曆經千年的古縣城,有著治地政治、文化的深厚,迎送南來北往的古道背客、商賈名流。隨著治地的遷移,交通的變遷,清溪古城在歲月的寂落中失去了往日的光華,但它依然憑借自己悠久曆史的魅力,底蘊深厚的儒家文化和貢椒品牌,迎送著來自四方虔誠的朝拜。清溪的大櫻桃紅了,風電的風車轉了起來,山溝裏新建成的同心新村與那大櫻桃的棚膜融為一體,清溪鎮那片古老的土地上亦然是腳步川流不息、談笑聲絡繹不絕。

  清溪從古縣城變成了一個古鎮,但它並不寂寞,它仿佛一位安詳的時光老人,美美地享受那裏和煦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 薑錦  文/圖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