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秀美的鬆林新村 地處石棉縣城西南部的石棉縣安順場鎮鬆林村,為漢、传统产业藏、萌融彝雜居的展开多民族聚居村,以黃果柑、新路枇杷等為特色產業。新芽 2021年,传统产业因村集體經濟發展和特色產業未完全成型、萌融村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等原因,展开鬆林村被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新路 由此,新芽鬆林村成為我市四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中,传统产业唯一一個非建檔立卡脫貧村。萌融經過一年奮發砥礪後,展开鬆林村於今年1月被評為“2021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優秀村”。新路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鬆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000元,同比增長3%;低收入人口占比為2%,與認定為重點幫扶村時相比降低0.5%,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5萬元,較2020年增加3.5萬元。徐熒敏(右)和文誌金展示鬆林村收獲的黃果柑 轉思路 黃果柑林畝收益再提高 進入四月,石棉縣黃果柑銷售已近尾聲。鬆林村村委會旁收購轉運點內,81歲的文誌金和75歲的方金秀,正忙著清掃地上的果葉和樹枝,而在他們身旁,堆放著近3000公斤黃果柑。 “這是今年最後采摘的黃果柑了。別看個頭小,但成熟度最高,你嚐嚐有什麽不同?”文誌金從中拿出一個兒子收購來的黃果柑,剝開遞到了記者手上。豐沛的果汁瞬間滿溢口腔,除了甜,幾乎感覺不到酸味。 這些黃果柑均產自鬆林村。該村黃果柑種植麵積達1700餘畝,已成為當地村民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之一。“根本不愁賣!”鬆林村駐村第一書記徐熒敏自豪地說。 近幾年,鬆林村開始思考以黃果柑為主的水果產業存在的短板。“根據了解到的信息,國內柑橘類水果市場供需已趨於飽和,價格存在較大波動。”基於此,鬆林村在2017年實現黃果柑規模化種植時,同步配套發展了500畝枇杷。 看中枇杷市場供需平衡、平均價格20元/公斤、平均畝產值1萬元以上的優勢,村民羅誌強率先吃起了“螃蟹”。他於2019年以每畝黃果柑林15至20株的比例套種了枇杷,並在去年實現投產。 “市場有其規律性,而因地製宜實現不同水果的均衡發展,不僅可為種植戶穩增收提供更有效保障,還可增強個體到整體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羅誌強介紹,他套種的枇杷將在今年進入穩產期,每畝可收入約5000至6000元。 來自鬆林村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的信息顯示,越來越多村民正在嚐試這一發展模式。而鬆林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徐熒敏,也受大學期間曾從事電商經營的啟發,在今年3月15日請來專業電商企業,開展了鬆林村首次電商從業者培訓班。 此次培訓以室內理論講解、果園內實操示範相結合進行,成功吸引30餘名村民參與。 今年30歲的吳豔,是參加培訓的人員之一。“鬆林村不僅有黃果柑、枇杷、七彩山雞,還有很多優質的土特產,希望這樣的培訓能常態化開展,幫助大家實現可持續穩增收。” 徐熒敏對此早有打算。她計劃在今年內以每個月開展1至2次專業培訓頻率,為鬆林村培養出首批專業電商從業者,邁出“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的第一步。宋孝嶽(右)和葛福林探討黃果柑林下養雞產業 探新路 產業融合發展未來可期 4月1日上午,安順場鎮召開全鎮農業工作推進會。貫徹落實《石棉縣全麵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的獎勵扶持政策》,是此次會議主要議題。 鬆林村黨支部書記宋孝嶽,尤其關注政策第三條:鼓勵草科雞養殖,由鄉鎮(街道)負責統一組織和申報,養殖戶與石棉縣晟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養殖訂單合同,由該公司收購商品草科雞300隻以上的,每隻補助養殖戶15元。 想到村裏最早嚐試果林林下養雞,年毛收入達20餘萬元的葛福林,宋孝嶽在會後立即驅車冒雨前往了葛福林的養殖場。 “葛老哥,縣裏支持發展草科雞的政策出來了。”甫一見麵,宋孝嶽迫不及待地說。“太好了!”葛福林高興地拍了下大腿,“等那200多隻土雞出欄了,就用回收的資金買草科雞雞苗。” 葛福林的高興勁兒也感染了宋孝嶽,兩人隨坐於矮凳上,探討起黃果柑林下養雞事宜。 “每畝養殖數量不能超過200隻,未發酵雞糞過多會對樹根造成不可逆損傷。”“林下養雞還能減少化肥使用、提高果實品質,但需尤其注意疏花疏果。”結合已有經驗,葛福林給出了建議。 宋孝嶽則圍繞鬆林村現有1700餘畝黃果柑,談了初步設想。“對果林麵積達不到要求和勞動力不足的村民,由村裏收集其意願後統一購買、分戶養殖,最後由村集體統一回收出售……” “管好了每年可出欄兩次,按每次300隻計算,一年僅補貼就能有9000元。”再算上一筆收入賬,兩人笑得合不攏嘴。 還有對農旅融合新產業的更多行動和期盼。 麵積約9畝的鬆林湖畔,坐落著的鬆林新村,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集中安置點,也是安順場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農家樂5家。 就在去年,鬆林村實施了叢林道路改造提升工程,使前往新村的路最寬處達到6米。“包括2組、3組、4組果林裏已打造的3公裏彩色生產便道(步遊道),都是在為今後做大做強旅遊產業打基礎。”對此,宋孝嶽是有信心和底氣的。 信心和底氣源於正熱火朝天建設中的兩條路。一條是從成都至香格裏拉,途經鬆林村的國道549線;一條是將雅康高速、雅西高速聯通,並在距鬆林村約1公裏處設置的瀘石高速下站口。“康養度假、體驗采摘、紅色旅遊,以後的鬆林村必定更加富足和幸福!”宋孝嶽說。 本報記者 孫振宇
生態秀美的鬆林新村
地處石棉縣城西南部的石棉縣安順場鎮鬆林村,為漢、传统产业藏、萌融彝雜居的展开多民族聚居村,以黃果柑、新路枇杷等為特色產業。新芽
2021年,传统产业因村集體經濟發展和特色產業未完全成型、萌融村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等原因,展开鬆林村被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新路
由此,新芽鬆林村成為我市四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中,传统产业唯一一個非建檔立卡脫貧村。萌融經過一年奮發砥礪後,展开鬆林村於今年1月被評為“2021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優秀村”。新路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鬆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000元,同比增長3%;低收入人口占比為2%,與認定為重點幫扶村時相比降低0.5%,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5萬元,較2020年增加3.5萬元。
徐熒敏(右)和文誌金展示鬆林村收獲的黃果柑
轉思路 黃果柑林畝收益再提高
進入四月,石棉縣黃果柑銷售已近尾聲。鬆林村村委會旁收購轉運點內,81歲的文誌金和75歲的方金秀,正忙著清掃地上的果葉和樹枝,而在他們身旁,堆放著近3000公斤黃果柑。
“這是今年最後采摘的黃果柑了。別看個頭小,但成熟度最高,你嚐嚐有什麽不同?”文誌金從中拿出一個兒子收購來的黃果柑,剝開遞到了記者手上。豐沛的果汁瞬間滿溢口腔,除了甜,幾乎感覺不到酸味。
這些黃果柑均產自鬆林村。該村黃果柑種植麵積達1700餘畝,已成為當地村民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之一。“根本不愁賣!”鬆林村駐村第一書記徐熒敏自豪地說。
近幾年,鬆林村開始思考以黃果柑為主的水果產業存在的短板。“根據了解到的信息,國內柑橘類水果市場供需已趨於飽和,價格存在較大波動。”基於此,鬆林村在2017年實現黃果柑規模化種植時,同步配套發展了500畝枇杷。
看中枇杷市場供需平衡、平均價格20元/公斤、平均畝產值1萬元以上的優勢,村民羅誌強率先吃起了“螃蟹”。他於2019年以每畝黃果柑林15至20株的比例套種了枇杷,並在去年實現投產。
“市場有其規律性,而因地製宜實現不同水果的均衡發展,不僅可為種植戶穩增收提供更有效保障,還可增強個體到整體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羅誌強介紹,他套種的枇杷將在今年進入穩產期,每畝可收入約5000至6000元。
來自鬆林村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的信息顯示,越來越多村民正在嚐試這一發展模式。而鬆林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徐熒敏,也受大學期間曾從事電商經營的啟發,在今年3月15日請來專業電商企業,開展了鬆林村首次電商從業者培訓班。
此次培訓以室內理論講解、果園內實操示範相結合進行,成功吸引30餘名村民參與。
今年30歲的吳豔,是參加培訓的人員之一。“鬆林村不僅有黃果柑、枇杷、七彩山雞,還有很多優質的土特產,希望這樣的培訓能常態化開展,幫助大家實現可持續穩增收。”
徐熒敏對此早有打算。她計劃在今年內以每個月開展1至2次專業培訓頻率,為鬆林村培養出首批專業電商從業者,邁出“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的第一步。
宋孝嶽(右)和葛福林探討黃果柑林下養雞產業
探新路 產業融合發展未來可期
4月1日上午,安順場鎮召開全鎮農業工作推進會。貫徹落實《石棉縣全麵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的獎勵扶持政策》,是此次會議主要議題。
鬆林村黨支部書記宋孝嶽,尤其關注政策第三條:鼓勵草科雞養殖,由鄉鎮(街道)負責統一組織和申報,養殖戶與石棉縣晟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養殖訂單合同,由該公司收購商品草科雞300隻以上的,每隻補助養殖戶15元。
想到村裏最早嚐試果林林下養雞,年毛收入達20餘萬元的葛福林,宋孝嶽在會後立即驅車冒雨前往了葛福林的養殖場。
“葛老哥,縣裏支持發展草科雞的政策出來了。”甫一見麵,宋孝嶽迫不及待地說。“太好了!”葛福林高興地拍了下大腿,“等那200多隻土雞出欄了,就用回收的資金買草科雞雞苗。”
葛福林的高興勁兒也感染了宋孝嶽,兩人隨坐於矮凳上,探討起黃果柑林下養雞事宜。
“每畝養殖數量不能超過200隻,未發酵雞糞過多會對樹根造成不可逆損傷。”“林下養雞還能減少化肥使用、提高果實品質,但需尤其注意疏花疏果。”結合已有經驗,葛福林給出了建議。
宋孝嶽則圍繞鬆林村現有1700餘畝黃果柑,談了初步設想。“對果林麵積達不到要求和勞動力不足的村民,由村裏收集其意願後統一購買、分戶養殖,最後由村集體統一回收出售……”
“管好了每年可出欄兩次,按每次300隻計算,一年僅補貼就能有9000元。”再算上一筆收入賬,兩人笑得合不攏嘴。
還有對農旅融合新產業的更多行動和期盼。
麵積約9畝的鬆林湖畔,坐落著的鬆林新村,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集中安置點,也是安順場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農家樂5家。
就在去年,鬆林村實施了叢林道路改造提升工程,使前往新村的路最寬處達到6米。“包括2組、3組、4組果林裏已打造的3公裏彩色生產便道(步遊道),都是在為今後做大做強旅遊產業打基礎。”對此,宋孝嶽是有信心和底氣的。
信心和底氣源於正熱火朝天建設中的兩條路。一條是從成都至香格裏拉,途經鬆林村的國道549線;一條是將雅康高速、雅西高速聯通,並在距鬆林村約1公裏處設置的瀘石高速下站口。“康養度假、體驗采摘、紅色旅遊,以後的鬆林村必定更加富足和幸福!”宋孝嶽說。
本報記者 孫振宇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