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收官,回头看大家紛紛曬出脫貧“成績單”,退出我市脫貧攻堅也再戰再勝。贫困退出105個貧困村、回头看減少9251名農村貧困人口,退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贫困8.3%下降到0.7%。 脫貧之路,回头看固然不易。退出這個時候,贫困我們更加應該在關注剛剛摘掉“貧帽子”的回头看貧困村之餘,多多聚焦2016年退出的退出貧困村。因為鞏固這些村的贫困脫貧成效,也將為2017年退出貧困村鞏固脫貧成效積累經驗提供借鑒。回头看 茶香飄逸金魚村 滎經縣民建彝族鄉金魚村,退出以茶葉為主導產業,贫困茶農戶均茶園3畝以上,貧困戶戶均茶園5畝以上。脫貧攻堅中,該村整合各項幫扶資金,建設金雅茶廠,為本村茶葉產業鋪墊了一條持續發展的綠色通道。 而今,茶廠以鮮茶葉收購、幹茶葉加工為主,輻射金魚村、大坪村近4000畝茶園,讓群眾的茶葉銷路不再難。茶廠還采取“加工廠+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讓貧困戶脫貧有力量,務工有場所,也讓集體經濟收入有來源。 高山彝寨孟獲村 石棉縣栗子坪彝族鄉孟獲村,立足重建新村聚居點和孟獲城景區的優勢,按照“農旅結合、產村相融”思路,成立旅遊合作社,與成都環球國際等旅行社合作,探索“以房入股經營變股東、企業經營變員工、農戶自營變老板”三種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彝家菜、彝家燒烤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飲服務業,新村共有客棧數十家。 同時,該村還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高山生態農業,積極探索中高山香菇產業、反季高山蔬菜(蘿卜、白菜)、高山生態土雞等生態產業,目前已建成香菇示範基地6畝,反季高山蔬菜基地數百畝。 國家3A級景區新民村 石棉縣迎政鄉新民村,製定了“災後重建靚新村,基礎設施惠民生,枇杷核桃富產業,鄉村旅遊助奔康”的脫貧路線圖,以“三結合、三到位”推進脫貧攻堅,並於2016年12月成功創建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成為全市首批省級旅遊扶貧示範新村之一。 即:與災後重建相結合,幫扶47戶貧困戶住上好房子;與富民產業相結合,發展枇杷和核桃產業1800餘畝,成立“巾幗服務隊”,采取“1+1、1+N”等結對幫扶方式,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穗條、果苗嫁接、修枝整形等技術服務,助力貧困戶發展精品果園、提高產業收入;與鄉村旅遊相結形成飲神泉水、觀千年酸棗神樹、摘枇杷金果、享垂釣閑情等為主的生態采摘、康養休閑特色旅遊品牌。 而今,新民村已經培育鄉村農家樂4家,民宿接待點20個,正在農旅融合的春風裏走向小康。 羊子林下沙壩河村 滎經縣青龍鄉沙壩河村,立足豐富林地資源,采取“支部+養殖場+合作社+貧困戶”的脫貧增收穩增長方式,引導致富帶頭黨員成立黑山羊養殖合作社,並整合各類扶貧資金230餘萬元擴大黑山羊養殖基地規模,飼養黑山羊450頭,輻射帶動30戶農戶通過務工、入股分紅、加入合作社等方式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促進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2萬元以上。 這僅是記者隨意在2個區縣分別選擇的兩個於2016年退出的貧困村。顯然不是當年退出貧困村的全部。故事或許不足以說明全市鞏固脫貧成效的好經驗好做法,但每一個退出貧困村立足實際鞏固脫貧成果,繼續向小康邁進的探索和嚐試或可值得分享,啟發心智—— 貧困村的持續奔康關鍵在於穩定貧困村的持續“造血”功能。而貧困村的持續造血功能有大都體現在產業上。因此,在實施產業發展大會戰,破解貧困村、貧困群眾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難題時,要注意三個方麵。 產業扶貧目標精準定位 將產業扶貧作為關鍵抓手,立足雅茶、雅果、雅竹、雅藥、雅魚“五雅”產業,圍繞“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目標,精準製定產業發展規劃,並通過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做大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連片、規模發展,推動形成“北部主要以雅茶、雅竹、雅藥和雅魚為主,南部主要以雅果為主”的扶貧產業格局。同時,大力實施鄉村旅遊扶貧計劃,推動產村相融、農旅融合發展。 產業扶貧項目要注重長短結合 針對每戶貧困戶實際情況,因地製宜,“一戶一策”,通過送政策、送種苗、送技術等方式,鼓勵引導貧困群眾發展雅茶、雅果、雅竹、雅藥、雅魚“五雅”產業,並推行“林+茶”“茶+蔬”“林+養殖”等立體農業,或者庭院經濟等模式,幫助貧困戶種植蔬菜、養殖小家禽、牲畜等,通過“短平快”項目促進收,實現長短結合穩增長。 產業扶貧新型經營主體挑大梁 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實施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運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等對點發力多輪驅動的“動車模式”,讓貧困戶通過利益聯結機製分紅增收。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唐小未漫步新民村
年底收官,回头看大家紛紛曬出脫貧“成績單”,退出我市脫貧攻堅也再戰再勝。贫困退出105個貧困村、回头看減少9251名農村貧困人口,退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贫困8.3%下降到0.7%。
脫貧之路,回头看固然不易。退出這個時候,贫困我們更加應該在關注剛剛摘掉“貧帽子”的回头看貧困村之餘,多多聚焦2016年退出的退出貧困村。因為鞏固這些村的贫困脫貧成效,也將為2017年退出貧困村鞏固脫貧成效積累經驗提供借鑒。回头看
茶香飄逸金魚村
滎經縣民建彝族鄉金魚村,退出以茶葉為主導產業,贫困茶農戶均茶園3畝以上,貧困戶戶均茶園5畝以上。脫貧攻堅中,該村整合各項幫扶資金,建設金雅茶廠,為本村茶葉產業鋪墊了一條持續發展的綠色通道。
而今,茶廠以鮮茶葉收購、幹茶葉加工為主,輻射金魚村、大坪村近4000畝茶園,讓群眾的茶葉銷路不再難。茶廠還采取“加工廠+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讓貧困戶脫貧有力量,務工有場所,也讓集體經濟收入有來源。
高山彝寨孟獲村
石棉縣栗子坪彝族鄉孟獲村,立足重建新村聚居點和孟獲城景區的優勢,按照“農旅結合、產村相融”思路,成立旅遊合作社,與成都環球國際等旅行社合作,探索“以房入股經營變股東、企業經營變員工、農戶自營變老板”三種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彝家菜、彝家燒烤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飲服務業,新村共有客棧數十家。
同時,該村還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高山生態農業,積極探索中高山香菇產業、反季高山蔬菜(蘿卜、白菜)、高山生態土雞等生態產業,目前已建成香菇示範基地6畝,反季高山蔬菜基地數百畝。
國家3A級景區新民村
石棉縣迎政鄉新民村,製定了“災後重建靚新村,基礎設施惠民生,枇杷核桃富產業,鄉村旅遊助奔康”的脫貧路線圖,以“三結合、三到位”推進脫貧攻堅,並於2016年12月成功創建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成為全市首批省級旅遊扶貧示範新村之一。
即:與災後重建相結合,幫扶47戶貧困戶住上好房子;與富民產業相結合,發展枇杷和核桃產業1800餘畝,成立“巾幗服務隊”,采取“1+1、1+N”等結對幫扶方式,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穗條、果苗嫁接、修枝整形等技術服務,助力貧困戶發展精品果園、提高產業收入;與鄉村旅遊相結形成飲神泉水、觀千年酸棗神樹、摘枇杷金果、享垂釣閑情等為主的生態采摘、康養休閑特色旅遊品牌。
而今,新民村已經培育鄉村農家樂4家,民宿接待點20個,正在農旅融合的春風裏走向小康。
羊子林下沙壩河村
滎經縣青龍鄉沙壩河村,立足豐富林地資源,采取“支部+養殖場+合作社+貧困戶”的脫貧增收穩增長方式,引導致富帶頭黨員成立黑山羊養殖合作社,並整合各類扶貧資金230餘萬元擴大黑山羊養殖基地規模,飼養黑山羊450頭,輻射帶動30戶農戶通過務工、入股分紅、加入合作社等方式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促進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2萬元以上。
這僅是記者隨意在2個區縣分別選擇的兩個於2016年退出的貧困村。顯然不是當年退出貧困村的全部。故事或許不足以說明全市鞏固脫貧成效的好經驗好做法,但每一個退出貧困村立足實際鞏固脫貧成果,繼續向小康邁進的探索和嚐試或可值得分享,啟發心智——
貧困村的持續奔康關鍵在於穩定貧困村的持續“造血”功能。而貧困村的持續造血功能有大都體現在產業上。因此,在實施產業發展大會戰,破解貧困村、貧困群眾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難題時,要注意三個方麵。
產業扶貧目標精準定位
將產業扶貧作為關鍵抓手,立足雅茶、雅果、雅竹、雅藥、雅魚“五雅”產業,圍繞“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目標,精準製定產業發展規劃,並通過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做大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連片、規模發展,推動形成“北部主要以雅茶、雅竹、雅藥和雅魚為主,南部主要以雅果為主”的扶貧產業格局。同時,大力實施鄉村旅遊扶貧計劃,推動產村相融、農旅融合發展。
產業扶貧項目要注重長短結合
針對每戶貧困戶實際情況,因地製宜,“一戶一策”,通過送政策、送種苗、送技術等方式,鼓勵引導貧困群眾發展雅茶、雅果、雅竹、雅藥、雅魚“五雅”產業,並推行“林+茶”“茶+蔬”“林+養殖”等立體農業,或者庭院經濟等模式,幫助貧困戶種植蔬菜、養殖小家禽、牲畜等,通過“短平快”項目促進收,實現長短結合穩增長。
產業扶貧新型經營主體挑大梁
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實施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運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等對點發力多輪驅動的“動車模式”,讓貧困戶通過利益聯結機製分紅增收。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唐小未
漫步新民村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