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股票通市場熱點官网

产业支撑 村民走上脱贫路

时间:2025-04-27 15:35:54来源:

  光明村外郎坪組全貌

  寶興縣蜂桶寨鄉光明村,距離寶興縣城並不算太遠。支撑走上

  資源不足、脱贫土地麵積少、产业村民勞動力流失……多年來,支撑走上和不少坐落在群山中的脱贫小村莊一樣,光明村也麵臨相同的产业村民問題。

  上世紀90年代,支撑走上這裏的脱贫村民還過著飲水靠小溪、村組之間路不通、产业村民背著洋芋下山換大米的支撑走上生活。

  如今,脱贫光明村的产业村民生活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2018年,支撑走上光明村摘掉“貧困帽”。脱贫這一切,同光明村實現產業發展農戶全覆蓋、土地全覆蓋是分不開的。

  蹲點·記錄

  田園變林園  山村變景區

  14日,記者隨同寶興縣林業局駐光明村第一書記馬偉,前往蜂桶寨鄉光明村。

  光明村距離寶興縣城20多公裏,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向上,很快到達光明村外郎坪組——公路旁,村口的文化石上鐫刻著筆力遒勁的“外郎坪”三個大字。

  外郎坪有著旅遊景區的模樣。

  道路兩旁,一朵朵金黃色的菊花迎風而舞;一眼望去,村子裏盡是規規整整種植的桑樹;走近,桑樹中間種著連香樹、藤椒、木春菊、紅葉石楠、紅繼木……一個個蜂箱邊,蜂群飛舞。

  “這邊的都是葉桑,前段時間已經收割了。”馬偉說,光明村和寶興當地一家林麝養殖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為該企業提供桑葉飼料。

  觀景平台、大水車,村民房前屋後的桃子、柿子、李子樹苗……走在光明村,仿佛走在一個風景宜人、空氣清新的度假村。

  探尋脫貧路  形成發展合力

  眼前這番景象,得益於光明村成立的寶興縣外郎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外郎專合社)。外郎坪組,是外郎專合社基地所在地。

  2015年,寶興縣林業局成為光明村的幫扶單位,如何讓村子脫貧不再返貧,成為幫扶單位思考的問題。

  全村600多畝耕地,基本種植玉米和土豆等傳統作物,經濟效益低。林業局工作人員判定,經濟林木在未來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於是製定了以飼料桑樹和藤椒為主的產業發展規劃。

  種植桑樹在光明村並不是什麽稀奇事。可如何才能將昔日村民零零散散進行種植的土地,集中起來發展特色產業,並讓光明村158戶村民加入專合社,形成發展合力?

  流轉土地的嚐試,首先選在地勢相對平緩、集中的外郎坪組。在前期摸底調查中,外郎坪組60多戶農戶表示願意土地流轉。

  由於群眾積極性高,且符合外郎專合社發展需要,到2018年11月,光明村全村土地都實現流轉,村民也成為合作社的“股東”——每畝土地每年保底收入800元;合作社采用每戶一人,全村輪流的方式組織村民在基地務工;每天80元左右的工資,讓村民的收入提高。

  聚集起來的土地,讓產業發展有了更大發展潛力。

  外郎專合社建立起特色產業發展基地,主要發展藤椒、葉桑和果桑等產業。從今年起,外郎專合社延伸產業鏈,發展林下經濟。

  隨著產業基地發展,光明村的路網、灌溉、環境治理等配套設施建設也同步跟進,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大幅提升。

  蹲點·故事

  勞力解放  村民有盼頭

  “現在不用一直守著一畝三分地了。”楊東康說這話時,正在疊風車。

  村裏有一個景觀小魚塘,可小魚老是被夜鷺“惦記”。村民想了一個辦法,做風車來驅趕夜鷺。

  楊東康是外郎專合社的一名小隊長,而在外郎專合社成立前,他曾是村裏的貧困戶。

  2005年,楊東康遭遇車禍,落下殘疾,隻能做一些簡單的農活。供家裏兩個孩子念書,照顧楊東康和70多歲的母親,家裏的事全都落在他的妻子身上。

  土地流轉後,楊東康在外郎專合社務工,妻子則外出打工。這樣一來,家庭收入比種地增加不少。

  “過去,我基本上沒啥收入。現在,務工一天有80元,此外我還有個公益性崗位,一個月有900元,妻子的收入一個月有2400元。”楊東康說。

  “早就不想把全家人都拴在土地上了。”一同疊風車的幾位村民附和道。

  道路通暢  看病不再愁

  光明村的小廣場上,村民聚在一起,等待蜂桶寨鄉衛生院的醫生為大家進行體檢。

  “每年,衛生院的醫生要來好幾次。”70歲的董順英剛抽完血,轉過頭對記者說,“大家的健康意識提高了,不但盼著醫生來,不少村民還會自己到縣城或者雨城區去體檢。”

  “現在路方便了,好走!”村民楊永紅接過話道。

  說起看病,楊永紅有故事要講。

  上世紀90年代,從光明村去寶興縣城還十分困難。“道路不通。外郎坪組更是如此,要一直走路下山,還不一定能趕上車。”楊永紅說,那時候大家有點小病就熬過去,實在不行,就去鄉衛生院抓點藥,“進城看病,基本上沒有想過。”

  那時,楊永紅的女兒不小心骨折了。當時,鄉衛生院沒有骨科,楊永紅隻好帶著女兒去天全縣治療。

  “走了整整一天才到天全,腳都打出了水泡。”楊永紅說。

  如今,村民看病再也不用徒步。從外郎坪組出發,一直到寶興縣城,道路早已經變成可供車輛行駛的柏油路,村民也不用站在路邊等候不知何時才會到來的班車。

  村民富裕  結婚更喜慶

  11月14日,外郎坪組比起平時更熱鬧,沿著石梯往上走,人越來越多,音樂聲也更加清晰。

  在一農戶門口,女主人滿臉笑意,招呼來客。這兩天是她家大喜的日子。

  次日是兒子舒超結婚的日子,按照農村習俗,頭一天叫“花夜”。這兩天不但親朋好友要來祝賀,附近村民也會來幫忙。

  舒超去縣城置辦東西,家人也不著急,“開著小車,到縣城也就二十多分鍾。”

  廚房裏,擔任廚師的村民忙得不可開交。臘肉、墩子肉、蝦、雞、魚……“今天總共有十七道菜。”一位村民說。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經的“九大碗”早已“超標”——不但菜的碗數多,菜品也不再僅限於豬肉。

  “村裏有人結婚,大家都要來幫忙,這是習俗。”楊東康也來到山上,“過去,為了湊夠九大碗,種的蔬菜也要拿來充數。”

  而以前,大米的獲取更讓村民頭疼。當地的土地不適合水稻生長,村民隻能背著自己種植的土豆去換大米。“路難走,每次換上一大缸,但時間久了,新米就變成陳米。”楊東康說。

  話正說著,廚房那邊響起一聲“蒸好了”。木甑子裏,是熱氣騰騰的白米飯……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魯妮娜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股票通市場熱點   sitemap